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赴汤蹈火的成语解释及出处故事

时间:2022-08-05 14:53:28 成语 我要投稿

赴汤蹈火的成语解释及出处故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少成语都是从文言文中提炼出来,被大家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使用。但不知道大家对成语的了解有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赴汤蹈火的成语解释及出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赴汤蹈火的成语解释及出处故事

  【成语】:

  赴汤蹈火

  【拼音】:

  [fù tāng dǎo huǒ]

  【解释】:

  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不留余力的前进。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有三个人,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

  【举例造句】:

  有三个人,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

  【成语典故】:

  东汉末年,刘表占据着荆州,手下的官员韩嵩劝他投降曹操。刘表没有同意,他要韩嵩到许昌探听一下曹操的虚实,以图有机可乘。韩嵩表示,就是让我去跳滚烫的水池,去走熊熊烈火,我也决不推辞。

  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 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

  接着又写到自己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麋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 景元三年(262),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成语寓意】

  赴汤蹈火这个成语告诉人们,遇到事情,要有沸水敢蹚,烈火敢踏的精神,不怕牺牲,不避艰难险阻,才能把事情办成功。

  【成语运用】

  成语用法

  赴汤蹈火这个成语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形容不畏艰难险阻,比喻奋不顾身。

  运用示例

  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第十五回:“有三个人,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小娘子若用得着小可时,就赴汤蹈火,亦所不辞,岂有推托之理?”

  【近义词】

  出生入死原指从出生到老死的人生过程。后借以形容冒着极大危险,随时有死的可能。多用以赞扬不顾个人安危的献身精

  冲锋陷阵∶勇猛进击,杀入敌阵 ∶奋不顾身的勇敢行为

  历尽艰险

  杀身致命

  粉身碎骨奋不顾身

  肝脑涂地原指惨死,后指做事不惜一切代价,乃至牺牲生命 与项羽战 荥阳,争 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

  粉身碎骨身体粉碎,指死。也说“粉骨碎身”。常用在为某种目的时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青

  【反义词】

  贪生怕死一味自爱生命,惧怕死亡。原指士兵作战因怕死而退缩不前。现在已逐渐产生新义,即凡是在工作中怕脏、怕累

【赴汤蹈火的成语解释及出处故事】相关文章:

管中窥豹的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10-11

狗尾续貂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11-08

合浦珠还的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10-11

借花献佛的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03-30

朝秦暮楚成语解释及出处故事09-29

攀龙附凤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09-29

雕虫小技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10-02

指鹿为马成语解释及出处故事11-05

大材小用的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