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读后感10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成语故事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成语故事读后感1
《中华成语故事》里有好多成语故事。有些是讲品德意志的,像《百折不挠》。故事里的乔玄为了让强盗受到应有的惩罚,只好忍痛牺牲了自己十岁的儿子。而且他从不向困难屈服。我觉得他很伟大。
《不为五斗米折腰》里的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就去做了县令。但县令的俸禄只够买五斗米。一天,上级派邮督来督察。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去,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陶渊明忍无可忍,说:“我不能因为五斗米而向这个乡里小人折腰!”便交出官印,回乡下种田去了。他非常有骨气,没有因为五斗米而像这种小人低头哈腰,我非常敬佩他。
《过门不入》里的大禹曾三次路过家门口,但一次都没进去过,因为还有很多治水工程等着他去干呢!我觉得他非常爱国,为了百姓们,他可以一次都不进家门。
还有讲为人处世的,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事里的诸葛亮为了辅佐后主刘禅尽了自己全部的'力量。他曾两次带兵北伐,第一次失败了,但他不放弃,还一直坚持着。第二次终于成功了。但后来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伐途中。他这种“忠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很令我感动。
在《中华成语故事》里,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主人公的品德意志让我非常敬佩,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的故事!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里,记载了我们伟大祖国五千年的历史,无数位英雄的故事流传至今。所以我非常喜爱这本书。
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叫李陵的骑都尉在和匈奴打了败仗,投降了。大臣们都谴责他贪生怕死,而司马迁不以为然:李陵带去的兵不足五千,他深入敌军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够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了。汉武帝一听,大怒,把司马迁下了监狱,处以腐刑。司马迁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未完成——写<<史记>>。他在史记中,给好人高度的评价,对受到压迫的人物表示同情...........<<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故事中的司马迁虽然被关进了监狱,但他却没有放弃,继续写史记,造福子孙。生活中也有像他一样的:警察抓住坏人,给我们安宁;医生治好病魔,给我们轻松;老师帮助我们,给我们智慧;父母生育我们,给我们快乐……..
读了这个故事,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一件事要有决心,不能三分钟的热度。在这一点,我不由想到了自己,做事总是虎头蛇尾,现在想起来,真惭愧啊!
成语故事读后感2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成语故事365》,这本书非常的精彩,这里面令我最深刻的是“狐假虎威”这个小故事。
它主要讲述了:有一只老虎早上起来,看见一只狐狸,抓住狐狸说:“ 让我吃掉你吧”狐狸说“你不能吃我,我是上天派来的百兽之王,不信,你就跟我来上山走一走。”狐狸领着老虎上山了。到了山上,刺猬看见了百兽之王的老虎,吓得直跑。老虎因此相信了狐狸的话。老虎就走了。其实,刺猬怕的是老虎而不是狐狸。这就是狐假虎威的由来。
现在人们用“狐假虎威”来比喻那些小人借助他人的力量来作威。
看了这篇文章,我们不能学习狐狸的狡猾不能总是吹牛说谎话。但是我们要学习狐狸的聪明才智,在危机的时刻领用自己的才智,用聪明保护自己。
段落我看完了<成语故事365>页。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凿壁偷光>和<悬梁刺股>。、<凿壁偷光>是讲以前有一个名叫匡衡的`少年,非常好学,很爱读书,但他家里很穷买不起书,于是他只好去别人家里借书,但那个有书的大户要匡衡帮他干活才肯借书给他,还限制他白天干活晚上才能看书。于是夜晚,匡衡就拿着书在黑暗的房里看起书来,但没光怎么看呢?他想出个点子在别人家的墙壁上凿一个小小的洞,这样光就可以照进来了就能看书了。从此每天晚上他就这样看书。匡衡发奋读书勇于进取的精神很值得我去学习。我们现在拥有那么好的学习环境一定要好好珍惜努力学习。
<悬梁刺股>这个故事诉说了战国时的苏秦目不识丁,无所作为,受到别人的嘲笑,他为了有所成就便开始发奋学习。每当困了就用锥子猛刺大腿,让疼痛驱除疲倦继续读书。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很敬佩他坚强的毅力。想想我平时做事总是三天打鱼两天嗮网。
读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今后我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
最近我读了《成语故事365》这本书。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很有意思,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讲拔苗助长这个故事。
以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有一天,他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希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他几次去田里看秧苗,都没看出秧苗长高,心里很着急。有一天,他突然想:如果把秧苗往上拔一拔,秧苗不就长高了吗?想到这里,他快步跑到田里,把秧苗一株一株地都往上拔了一大截。就这样整整干了一天,他才把田里的秧苗都拔高了。晚上,他回到家里高兴地对家人说:“我今天辛苦了一整天,总算是帮田里的秧苗长高了!”
第二天,他的儿子跑到田里一看,原来绿油油的秧苗,现在全都枯黄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做事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把事做好。不能像故事里的那个农民一样那么着急,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做好。
成语故事读后感3
读了这本成语书,我不仅学会了许多成语还学会了许多成语的意思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中包含了战国时期人们会用的许多成语,表示了许多的意思。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和最熟悉的有:班门弄斧、乐极生悲、人杰地灵、暗箭伤人、草船借箭、千钧一发……等许多成语都得到我的喜爱,我觉得这本书有精英的编辑,深沉而有博大的知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品读它。
成语故事中的成语有很多有利于我们在写作文时用它。我对大公无私的成语意思记得很牢我来给你说说:春秋时,晋平公对祁黄羊说:“南阳少一个县长,应该谁当比较合适?”祁黄羊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他能行的。”平公惊奇的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上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上任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是个好县令。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能算是大公无私啊!还有千钧一发拔苗助长等我也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
这些故事深受人们的品读和利用,成语真是妙不可言啊!最近,我读了许多书,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成语故事》。在这本书里,写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有为人处世的、坚强意志的、求学求知的等等,这本书还图文并茂,每个成语既有出处、解释和例句,又有精彩的故事,十分有趣。 在这本书里有100个故事,让我最喜欢的`是妄自菲薄和目无全牛。妄自菲薄,是讲形容过于小看自己。讲的是在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帮助刘备打天下,建立政权,刘备死后,刘禅即位,可刘禅没有治国的才能,也胸无大志。而诸葛亮写了《前出师表》,在其中写到了蜀国文武官员为蜀国拼命效死,而刘禅也应该发愤图强,振奋精神,万万不可以小看自己。这让我知道了,我们要正确地看清自己,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目无全牛指技艺达到精通纯熟的地步,它讲了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叫庖丁的厨师,他解剖牛的技艺十分高超,把刀分牛分得非常好,哪是肉,哪是筋骨,下刀的时候在筋骨之间的缝隙中游动,连闭着眼也可以解剖牛的身体,这可是他练了几十年才到的境界。这让我知道了我们要过多年的探索和一朝一夕的实践才能获得成功。
很快,我看完了这本书,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历史知识,又让我能掌握成语的涵义和使用方法,使我在日常生活中能灵活地运用成语。我以后还要多读这类书,让我学有掌握更多的知识。
读了这本成语书,我不仅学会了许多成语还学会了许多成语的意思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成语故事读后感4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当我重新翻开这本厚重的《成语故事》,指尖轻捻着泛黄的纸张,一缕缕沁人心脾的书香令我再次沉醉。
与儿时不同,再次翻开带着浓浓墨香的《成语故事》,我不再是草草略过,只了解故事人物和情节,而是仔细领悟,从中获得新的感悟与体会。其中,《邯郸学步》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这个故事常用来形容盲目模仿他人不成,反而丢掉了原有的技能的人。今日再读,竟觉得这位寿陵少年固然可笑,而故事令人深省之处却在于: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中等人才,可他缺乏自信心,常常感到事事不如别人。因此,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可见他十分没主见,才会在听到路人谈论邯郸人走路姿势十分优美时,义无反顾地去学习。然而,这只是寿陵少年犯的第一个错。第二个错就是他的方法错了。如果这个少年一心一意地模仿,而不是三心二意地“跟在这个后面学几步,再跟在那个后面学几步”,他是有可能学成的。但这个少年最大的错误在于他学步不成,却连自己原来走路的步伐都忘记了。以至于故事最后,寿陵少年只能爬着回去,成为了千古笑柄。
反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位寿陵少年真能学步成功,回到自己的家乡,以一种优美但全新的走路姿势出现在众人面前。他定会是与众不同的人,必然会受到他人的指点、评价,反而会使他受到困扰,效果适得其反。
由此我联想到当今社会:盲目追星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由此引发的.事件可不少。多少人疯狂地模仿明星衣着、发型、言行举止,甚至为了看一场演唱会而争得头破血流,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将目光转向校园,上百个“寿陵少年”不顾自身条件和家庭情况,一味模仿、追逐所谓的“潮流”,形成了攀比之风。这种变相的模仿,使他们渐渐失去了主见,丧失了自我,一步步沦为“寿陵少年”。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缺点,但万万不能像《邯郸学步》中的寿陵少年一样,盲目地模仿、跟从,丢失了原有的优点。当然,别人的长处固然可以学习,但应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轻轻合上书本,抬头仰望星空,我的思绪仍在飞扬。一天天成长,一个个故事一直启迪着我的成长。这就是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的经历,愿大家都在书海中快乐成长。
成语故事读后感5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成语故事365》,这本书非常的精彩,这里面令我最深刻的是狐假虎威这个小故事。
它主要讲述了:有一只老虎早上起来,看见一只狐狸,抓住狐狸说:让我吃掉你吧狐狸说你不能吃我,我是上天派来的百兽之王,不信,你就跟我来上山走一走。狐狸领着老虎上山了。到了山上,刺猬看见了百兽之王的老虎,吓得直跑。老虎因此相信了狐狸的话。老虎就走了。其实,刺猬怕的是老虎而不是狐狸。这就是狐假虎威的由来。
现在人们用狐假虎威来比喻那些小人借助他人的力量来作威。
看了这篇文章,我们不能学习狐狸的狡猾不能总是吹牛说谎话。但是我们要学习狐狸的聪明才智,在危机的时刻领用自己的.才智,用聪明保护自己。
段落我看完了成语故事365页.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凿壁偷光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是讲以前有一个名叫匡衡的少年,非常好学,很爱读书,但他家里很穷买不起书,于是他只好去别人家里借书,但那个
有书的大户要匡衡帮他干活才肯借书给他,还限制他白天干活晚上才能看书.于是夜晚,匡衡就拿着书在黑暗的房里看起书来,但没
光怎么看呢?他想出个点子在别人家的墙壁上凿一个小小的洞,这样光就可以照进来了就能看书了.从此每天晚上他就这样看书.匡
衡发奋读书勇于进取的精神很值得我去学习.我们现在拥有那么好的学习环境一定要好好珍惜努力学习.
悬梁刺股这个故事诉说了战国时的苏秦目不识丁,无所作为,受到别人的嘲笑,他为了有所成就便开始发奋学习.每当困了就用锥
子猛刺大腿,让疼痛驱除疲倦继续读书.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很敬佩他坚强的毅力.想想我平时做事总是三天打鱼两天嗮网.
读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今后我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
最近我读了《成语故事365》这本书。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很有意思,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讲拔苗助长这个故事。
以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有一天,他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希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他几次去田里看秧苗,都没看出秧苗长高,心里很着急。有一天,他突然想:如果把秧苗往上拔一拔,秧苗不就长高了吗?想到这里,他快步跑到田里,把秧苗一株一株地都往上拔了一大截。就这样整整干了一天,他才把田里的秧苗都拔高了。晚上,他回到家里高兴地对家人说:我今天辛苦了一整天,总算是帮田里的秧苗长高了!
第二天,他的儿子跑到田里一看,原来绿油油的秧苗,现在全都枯黄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做事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把事做好。不能像故事里的那个农民一样那么着急,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做好。
成语故事读后感6
今天,我在语文课上学习了《成语故事》一课,它的内容丰富多彩,我看的十分入迷。书里面的故事有“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有趣的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讲的是一位名叫张僧繇的画家的故事。有一天,他在金陵一所寺庙的墙上画了四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龙,却都没有画眼睛,大家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一脸认真地回答,龙的眼睛不能随便画,这是最紧要的一笔,一旦画出来,龙就会飞走了。
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哄人。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
游客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现在画龙点睛被人们比喻说话或文艺创作在关键之处以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精辟而生动。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读完《画龙点睛》的故事,让我深受启发。学到了许多深刻的道理,《成语故事》真是一篇好课文啊!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成语故事》,书中有很多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小故事,其中《自相矛盾》这个故事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课,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在推销矛和盾的'时候,一时说他卖的盾坚固无比戳不破,一时又说卖的矛非常锋利戳无不破。由于说话绝对化,前后矛盾,被人一问:用你的矛攻你的盾会怎么样?结果不能自圆其说,陷入尴尬境地。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想事情或讲话不注意,也常常会自相矛盾,比如有时说妈妈对自己很好,放假时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有时又说妈妈很坏,开学以后什么事都管得很严格,中午不睡觉要管、放学回家晚一些要管,作业没完成要管,越想越愤愤不平。
又如回老家乡下我很喜欢那里的青山绿水和小朋友,但又很害怕那里的凶恶的山蚊和可怕的狗;从以上的事例中可以看到:如冷静下来想到底对妈妈是爱还是恨?能把妈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看成是一种爱,就不会说妈妈坏;只要对乡下有深厚感情的话,山蚊和狗就并不可怕了,农村人世代相传都能生活下去,回去住几天有什么可怕?
矛盾存在生活中、学习中,随处可见,到处都有,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不要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这样才不会被人笑话,才不会尴尬和出洋相。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清醒头脑,方向正确,步伐坚定向前进
成语故事读后感7
不知为什么,中国人说到讨论到“七十年代”,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笑,是笑那时的崇高或是无知就由那些“说家”了。不知这些后辈为什么总是抓住上一辈的不光彩处加以嘲笑,不管隐晦还是直接。
“七十年代”的真相究竟如何,我无法知晓。有次看一个电视节目,几个(三个)比较会说话的人谈起了知青。他们拿一本有关的书,有许多当时知青的故事:背语录,开大会,在乡下做手术等。三个人像看一本笑话集一样谈天说地,笑那个时代人的愚昧。开始也觉得有趣,后来心中也不知怎么笑不出来了,觉得那三个人也太过分吧!狂傲的让人感觉不舒服。历史毕竟是沉重的',更何况是上一辈的历史。他们被无情的剥夺了一样东西才让他们有那样的人性,我们应该深入去理解而不是再去无情批判。现在的人所谓的吸取教训就是毫无立场般的把史料当笑料?我想如果这一代人这么没出息的话,那么不久将来,这一代人又会成为下一代人的笑料了吧!这样不断循环,中华民族奋斗史就变成了一股股改朝换代般的言论了:歌颂当代,舍弃上代。
就如现在有文化人笑农民不会先进观念,先进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绊脚石。如果他们翻翻共和国史籍,他们会发现工业化初期农民为了国家建设城市,搭个大钢炉付出了多少代价。牺牲了多少。那5000亿6000亿不算,更重要是农民甘心贡献为国家发展,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要求。记得看过一篇新闻是某省的百个博士生组织到贫困农村调查,农民吃着他们带去的普通年食竟然哭了,说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东西。但农民的纯真让人利用了,被冠上了落后的帽子,得到了歧视的下场。这似乎成了时代的悲剧,所谓的先进集团总会大方的毫不客气地抛弃一代又一代人,向着未来高尚事业。
我们还说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型国家,怎容有这种忽视群体,最终忽视历史的观念存在?
其实所谓的崇高未必只属于未来那些经济发展指标或国家综合能力,崇高应该放下他们的:“神仙”位置,回归到自然,回归到自身。对历史不离不弃,对周围的人抱有善念,自己本身生活美好不干涉别人的权利,就是崇高。记得报纸上曾经有人批评中国人五一假期不去为劳工权益游行做点表示,说60%的俄罗斯人在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的假日不打算参加什么纪念活动而只会去外地度度假。他们就是不崇高吗?劳动节属于工人,胜利日属于老兵,其他人跟着虚伪地打打口号说说空话,显示自己有内涵,比那些关心自己实际生活关心身边小事的人,更值得批评吧!人是自由的,一些大集体观念限制并不是什么高尚崇高。要知道,自由是崇高的土壤啊!
成语故事读后感8
今天,我又看了两个成语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这样。不能白日做梦,等着天上掉馅儿饼,不能抱不经心而想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而《愚公移山》讲的是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面积约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
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削减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凿石头,挖泥土,用土筐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满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河曲有一个姓智的老头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这么大的岁数和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拔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竟然比不上寡妇和小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呢?”河曲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力气很大的神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山岗高地阻隔了。
这个成语教育我们:干什么事都要有顽强的毅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成语故事读后感9
一、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大多拼音基础扎实,有一定识字量,但是一年级学生大多没有接触过成语,二年级学习过的成语有限,有一定畏难情绪,而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二、教学目标:
1.明确成语的来源,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
2.感知成语与文化的关系,认识成语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3.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能正确运用成语。成语是汉语的精粹,通过本学期个性课堂——“成语故事”教学,充分调动一、二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成语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看一看动画短片和课件,听一听老师的讲解,自己动口说一说,自己演一演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有趣的成语,在活动中训练学生的表演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感受到汉语词汇的丰富性。
三、教学内容
成语对于刚刚学完拼音、开始识字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是很有难度的,所以我选择跟小动物有关的成语,开辟一个有趣的动物乐园,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画蛇添足、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对牛弹琴、画龙点睛、狐假虎威、井底之蛙、笨鸟先飞、杯弓蛇影。
四、课时安排
每周一课时,十分钟快速复习上节课所学成语,三十分钟学习一至两个新的成语。
五、教学计划完成情况
顺利学习完“动物乐园”板块里的所有成语,大多学生的积极性高,会有意识地在会话中使用。
六、主要经验和体会
1.使学生初步了解成语的概念,开阔眼界,增加语文素养。
2.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看完成语故事的短片、听完老师的讲
述后,老师将动画的声音消掉,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述该成语故事。在重述过程中不自觉地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小动物的角色扮演,提高了学习成语及相关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七、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有待提高。由于是混班混年级组织教学,二年级学生的基础较好,积极性也相对较高。所以如何帮助一年级学生入门是难点。
2.课后思考和作业较少。由于一周仅有一课时教学,学生的遗忘程度较大,需要花十分钟左右时间复习、巩固,让知识再现。
3.如何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成语是关键。很多学生会生动地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成语的由来和道理启示,但是不会使用,光学不用是无效的。
通过一个学期的成语故事教学,我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还需增加,教学内容要更贴近小学低年级段学生的兴趣和生活。
成语故事读后感10
《中国成语故事》这本书一直深深吸引着我,每次我只要一拿到《中国成语故事》这本书我就会迫不及待的看起来。“负荆请罪”“ 卧薪尝胆”“纸上谈兵”“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个个活泼生动的成语故事展现在我的面前,就像我身临其境一样,既生动又有趣。
其中我对一个叫做“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最难忘。故事讲述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要勇于承认错误,要善于改正,虚心接受!
【成语故事读后感】相关文章:
经典成语故事05-23
经典成语故事11-04
成语故事11-19
成语故事的读后感09-19
成语故事读后感11-14
《成语故事》读后感07-13
《成语故事》读后感02-04
成语故事读后感02-06
吴牛喘月成语故事08-13
励精图治成语故事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