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门不入的成语故事
【成语】:
过门不入
【拼音】:
[guò mén bù rù]
【解释】:
过:路过;入:进入。路过家门却不进去。形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
【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举例造句】:
岂有相离咫尺,竟过门不入?
【成语故事】: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那时,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就这样,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鲧死了3年尸体却没有腐烂,有人用刀剖开他的肚子,禹就从里面跳出来了,而鲧自己却变成了一头黄熊隐入到山中去了。
禹长大后,暗暗发誓,一定要继承父亲的事业,治服洪水。后来,舜就派禹去治水。禹为了吸取父亲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应该一番辛苦的考察后,禹了解到只用堵的方法治水是不行的,于是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治水的工作非常的辛苦,禹为了治水,直到30多岁才结婚。据说,大禹在接到舜帝使命出发治水时,和妻子涂山氏才新婚第四天。大禹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十三年没有回一次家。
传说禹有三次带人修路过自己的家门,他都没进去看看。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至今,乡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歌:一过家门听骂声,二过家门听笑声,三过家门捎口讯,治平洪水转家中。这四句普普通通的家常话,体现了大禹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禹三过家门不入的事传遍了各地,人们都很受感动。
因为禹治水有功,所以舜年老以后,大家都推选禹作为继承人。舜死后,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
后来,人们就用“过门不入”形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
【过门不入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过门不入成语故事07-26
过门不入的成语故事及解释05-02
过门不入的成语故事及造句01-01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过门不入07-30
过门不入的成语解释04-29
成语故事05-26
经典的成语故事05-07
成语故事07-02
马的成语故事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