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成语故事

时间:2023-02-27 19:01:55 成语 我要投稿

有关成语故事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成语吧,成语的语言文字是非常深奥的,含义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你还记得哪些成语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成语故事

有关成语故事1

  成语故事

  春秋时,楚庄王率领军队攻打宋国,因久攻不下,决定撤军。这时,替楚庄王驾车的申叔时建议说:我们如果在宋国的土地上建房种田,表示要长久地驻扎下去,宋国就会屈服的。

  宋国得知楚军的动态后,派大臣华元前去告诉楚军主将子反:虽然我们已经到了吃孩子充饥、拿人的骨头当柴烧的'地步,但绝不会听命于你们的。

  最后,两国签订了盟约。盟约中写到:楚军后退三十里,两国和平相处,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保证两国互不欺骗)。

  诈、虞:欺骗。这个成语形容互相欺骗。

  成语解释

  【汉字简体】尔虞我诈

  【汉语注音】ěr yú wǒ zhà

  【汉语注释】比喻互相欺骗,互不信任。尔,你;虞,欺骗;诈,欺骗。

有关成语故事2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有关成语故事3

  杯弓蛇影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乐广传》

  晋朝时候,南阳新野人乐广在家里请朋友喝酒。那位朋友高兴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时,突然看到酒杯里有条小蛇,但是已经把酒喝进肚子里了。他感到十分厌恶,总觉得肚子里有一条小蛇,回家便病倒了。

  乐广听说之后,便到喝酒的地方仔细观察,原来是客厅的墙上有一把漆彩弓,弓的影子恰巧落在那位朋友放酒杯的地方。于是,他又请那位朋友来喝酒,答应治好他的病。朋友心情紧张地端起酒杯,仍然有一条小蛇。乐广笑着说:“这只不过是墙上那把弓的`影子罢了。”说完,把弓摘了下来,酒杯里的蛇果然不见了。那位朋友弄清了真相,消除了疑虑和恐惧,病也就好了。

有关成语故事4

  1.牛角挂书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jiān)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比喻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2.负薪读书

  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比喻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3.带经而锄

  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比喻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

  4.挟策读书

  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5.高凤流麦

  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比喻专心读书。

  6.温舒编蒲

  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7.凿壁偷光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比喻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8.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9.囊萤映雪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10.悬梁刺股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11.韦编三绝

  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比喻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12.下帷读书

  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比喻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此典的其他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13.三余读书

  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比喻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

  14.焚膏继晷

  比喻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5.十年窗下

  比喻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比喻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学富五车

  比喻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17.三十乘书

  比喻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比喻书少,则用“无乘书”。

  18.枕中秘宝

  比喻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19.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该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20.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他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21.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22.三坟五典

  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3.寻章摘句

  比喻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赵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4.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25.梦笔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26.文不加点

  比喻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唐徐坚等编《初学记》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27.著述等身

  比喻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比喻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比喻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28.一字千金

  比喻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千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29.洛阳纸贵

  比喻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拜访)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鼎足而三,与《三都赋》并列而四)。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30.藏之名山

  比喻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有关成语故事5

  伯乐本来的名字叫孙阳,他是春秋时的人,很会辨别马匹的好坏,是著名的.相马师,所以人们叫他伯乐(天上星宿名称,传闻专管天马)。有一次,伯乐经过虞阪,眼睛一亮,看见一匹;但是这匹马却被人当成劣马,用来拉车。伯乐觉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泪如雨下。这匹马彷佛也知道伯乐很同情它,也,连连嘶叫起来。伯乐有一个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会相马。有一次,他找来了一匹骏马,告诉说这是黄色的雌马。牵来一看,却是一匹栗色的雄马,不禁大失所望。事后,穆公对伯乐说:「方九皋连雄马、雌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马的好坏呢?」伯乐不以为然,他认为方九皋看重马的内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听了,再牵出马仔细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这就是「伯乐相马」 的故事。

有关成语故事6

  【拼音】bēi gōng shé yǐng

  【典故】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

  【释义】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用法】作宾语、定语;比喻把虚幻误作真实

  【近义词】草木皆兵、疑神疑鬼、风声鹤唳

  【反义词】处之泰然、安之若泰、谈笑自若

  【故事】: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造句】:

  他胆子很小,常常杯弓蛇影,自己吓自己。

  你一直这样杯弓蛇影到时候你自己也很迷茫。

  大伙儿看了这恐怖片都没事,只有他吓了一身汗,真是杯弓蛇影。

  那里又不是龙潭虎穴,你就不要杯弓蛇影,疑神疑鬼了。

  目前这时刻,最怕大家疑神疑鬼,杯弓蛇影,弄得人心惶惶。

  这会儿是他在摇桌子,不是地震,你别杯弓蛇影地吓自己了。

  我们所以反对儿童看恐怖电影,就是怕他们会杯弓蛇影,吓坏自己。

  你别笑我杯弓蛇影,凡是遭过小偷的人,一有风吹草动便觉惶惶难安。

  凡是杯弓蛇影的人都不会把一个真理坚持很久的,要不了多长时间他就会动摇的。

  看你杯弓蛇影,焦虑不安的样子,我只好告诉你事情的真相。

  自从上次从世纪欢乐园的“鬼屋”中出来,他就一直杯弓蛇影,疑神疑鬼。

有关成语故事7

  叶公好龙

  从前有位叶公,特别喜欢龙,

  关于龙的成语故事。他屋内的梁、柱、门、窗,都请巧匠雕刻上龙纹,雪白的墙上也请工匠画一条条巨龙,甚至他家穿的衣服、盖的被子、挂的蚊帐上也都绣上了活灵活现的'金龙。

  方圆几百里都知道叶公好龙。天上的真龙听说以后,很受感动,亲自下来探望叶公。巨龙把身子盘在叶公家客堂的柱子上,尾巴拖在方砖地上,头从窗户里伸进了叶公的书房。叶公一见真龙,登时吓得面色苍白,转身逃跑了。

  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句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有关成语故事8

  乘风破浪

  【出处】:梁"沈约《宋书"宗悫传》

  南北朝时,南阳涅阳人(今邓州)宗悫,年纪不大,武艺高强。有一天,他哥结婚,家里宾客盈门,有十几个盗贼乘机混进库房抢劫,家仆发现盗贼,惊叫着奔进客厅,客人都被吓呆了。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剑直奔库房。赶走了盗贼。宾客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问他长大后干什么?他昂起头,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数年后,林邑王侵扰边境,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被任命为振威将军。有一次,宗悫奉命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的`兵力,设计把援兵打得落花流水。就这样,宗悫为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封为洮阳侯。

  宗悫小时侯说过“愿乘长风破万里浪”,长大后果然实现了这一远大志向,后人把他说的这句话简缩为“乘风破浪”。

有关成语故事9

  无中生有

  唐朝时期,安禄山、史思明爆发安史之乱的时侯很多官员都投靠他们,在雍丘(现河南杞县)守城的唐朝将军张巡对唐室忠心耿耿,一直都不愿意投敌,他带着几千人在雍丘守着这座孤城。安禄山派大将令狐潮令兵四万开始进攻雍丘,张巡带着部队突袭虽然取得了几次小胜,但无奈终究是敌众我寡,况且城里资源逐步减少,面对敌人的进攻越来越难防御,只好按兵不动。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此时激发了张巡的思维,于是他让将士们收集了大量的秸草,扎了上千个草人,到了晚上把披着黑衣的草人用绳子往城下吊,令狐潮夜里见到城上有人下来以为张巡的突袭部队又要出动了,他一声令下弓箭手如骤雨般万箭齐发,这一晚张巡轻而易举地得到了数十万支箭,第二天令狐潮反映过来的.时侯气急败坏。隔天夜晚张巡又让士兵把草人吊下来,令狐潮的士兵见到了都冷嘲热讽地笑着。张巡看到对方的戒备已经被彻底麻痹,急忙命令城上吊下五百精兵勇士,在夜幕的掩护之下,这五百名从天而降的神兵迅速杀入敌营,将令狐潮的部队打得措手不及,张巡此时带着部队从城中杀将出来。令狐潮损兵折将,营地里哀鸿遍野一片惨状,他只好退兵回到陈留(现开封东南部)。就这样雍丘城被张巡利用无中生有的计策守住了。

有关成语故事10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深刻的理解。

  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中做了黄门待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象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

  而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一旦说起话来就橡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有关成语故事11

  成语解释:

  好:喜爱;逸:安闲;恶:讨厌;憎恨。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郭玉传》:“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

  成语繁体:好逸惡勞

  成语简拼:HYWL

  成语注音:ㄏㄠˋ 一ˋ ㄨˋ ㄠ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好逸恶劳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好,不能读作“hǎo”;恶,不能读作“è”。

  成语辨形:恶,不能写作“务”;逸,不能写作“怡”。

  成语辨析:见“好吃懒做”(386页)。

  近义词:游手好闲、好吃懒做

  反义词:不辞辛劳、旰食宵衣

  成语例子: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清 黄宗羲《原君》)

  英语翻译:love leisure and hate labour

  日语翻译:安逸 (あんいつ)をむさぼり,苦労 (くろう)をいとう

  俄语翻译:люить прáзность и ненавиеть тру

  其他翻译:<法>rechigner à la besogne et préférer l'oisiceté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太医郭玉医术很高明,经常手到病除,他为人仁义厚道,为穷苦百姓治病尽心尽力,药到病除,为达官贵人治病经常不见效。汉和帝问他为什么会这样?郭玉回答达官贵人自做主张,态度不谦和,好逸恶劳,不愿配合治疗。

有关成语故事12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意思:气得头发往上直冲,几乎把帽子都要顶起来了。形容暴怒的神情。

  战国时,赵国的惠文王得到了一块名贵的“和氏璧”,闻名于世。(参看“和璧隋珠”)秦国的昭襄王企图仗着强国的地位夺取这件宝物,假意向赵王说,愿意以十五个城的领土交换“和氏璧”,并要求即派代表,带着宝璧到秦国去谈判交换的事情。

  赵王不敢怠慢,就派蔺相如作代表,带着和氏璧到秦国进献给秦昭王。秦昭王拿到璧后,却没有将十五座城偿还给赵国的`意思。于是蔺相如假说璧上有斑点,要指给秦王看,把璧拿回到手。相如于是就拿着璧退后站定,把身子靠在柱子上,愤怒得头发直竖,顶动帽子。并斥责秦王的言而无信,后来终于完璧归赵。

有关成语故事13

塞翁失马

  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塞翁养了许多马,一天,他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说这件事,跑来安慰,劝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了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

  邻居听了塞翁话,心里觉得很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过了几天,丢失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骏马。

  邻居听说了,对塞翁预见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祝贺,反而一点高兴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儿子保全了性命 。

有关成语故事14

  【成语】: 物极必反

  【拼音】: wù jí bì fǎn

  【解释】: 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成语故事】:

  武曌是唐高宗时的皇后,她在高宗死后,就临朝听政,不久,他废了中宗,改立国号叫周,还自称为则xx帝,就是我们一般称的武则天。当她临朝听政的时候,太子中宗已经长大了,可以处理国家的大事了,但是则xx帝还是不肯放手。在那个当时,许多的大臣都很不满,纷纷上书劝止;其中有一位叫做苏安恒的大臣,也上了一本奏疏,劝谏则xx帝。奏疏上说:“太子现在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才德也不错,你却还贪恋着皇帝的宝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时间已不能让你拖延下去,我以为上天和百姓们,都是倾向李家的,你现在虽然还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总要知道物极必反,器满则倾的道理吧!”鸌冠子一书曾有“物极必反,命曰环流”这句话,就是说一件事情到了极端的时候,一定会产生变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结果。

  小朋友,这是一句劝人的话,含有适可而止,不要过分的意思,和器满则倾是同一个意思。

  一个人如果太贪心,对于地位和财富,毫不知足的攫取,人家就会说他“物极必反”。其实这句话也含有一点儿妒意。

有关成语故事15

  周武王伐纣,建立了西周王朝。但是没过几年,周武王就死了,儿子周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纪太小,所以由他的叔父周公旦辅佐,实际上由周公旦代替他管理国家。

  但是成王的另外两个叔父管叔鲜和蔡叔度,因为看到周公旦握有大权,便心怀嫉妒。他们在外面散布谣言,说周公旦自己想做天子,将来要谋害周成王。周公旦听说后,为了避嫌便离开京城,住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

  后来,成王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就把周公旦接了回来。尽管成王没有治另外两个叔父的罪,但是这二人却慌了手脚,急忙怂恿殷纣王的儿子武庚起兵造反,最后还是周成王命令周公旦带兵把他们消灭了。

  过了几年,成王长大了,周公旦就把政权还给了他。成王亲政的那天,带了很多大臣到庙里祭拜祖先,并告诉大家:“我后悔以前听了管叔鲜、蔡叔度的谣言而误会了周公旦叔父,今后应当慎重,以防再发生祸患。”

  后来,人们把周成王的.话概括为“惩前毖后”,用来表示接受了以前的教训,今后就要小心谨慎,不能再重犯以前的错误。惩,警戒;毖,谨慎小心。

【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07-02

经典的成语故事05-07

经典成语故事11-04

成语故事11-19

成语故事05-26

成语故事——抱佛脚03-19

煮豆燃萁成语故事06-14

学而时习之成语故事06-19

拔赵帜易汉帜成语故事06-21

拔赵帜立赤帜成语故事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