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风雅的成语解释
附庸风雅意思是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附庸风雅的成语解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成语解释:附庸:依傍;追随;风雅:原始《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引申为吟诗缀文之类的事和文士学者的风度。指一些缺乏文化修养的人;偏去结交文人学者;参与文化活动;借以装点门面;扮出有教养;有风度;斯文儒雅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情变》:“那班盐商明明是咸腌货色,却偏要附庸风雅,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
成语繁体:坿庸風雅
成语简拼:FYFY
成语注音:ㄈㄨˋ ㄩㄥ ㄈㄥ 一ㄚ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附庸风雅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辨形:庸,不能写作“拥”。
成语例子:却偏要附庸风雅,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因此种花之风,遍及扬州。(《晚清文学丛钞 情变》第八回)
英语翻译:mingle with men of knowledge and pose as a lover of culture
日语翻译:柄(がら)になく風流人(ふうりゅうん)ぶる
成语拼音:fù yōng fēng yǎ
外文名:Arty-crafty
成语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
“附庸风雅”是一个贬义词,用来贬低用文化装点门面的人,比如常常称那些暴发户购买书画的行为为“附庸风雅”。可见文化这东西是人人都追求的,人人都要显得“有文化”。如果明明没有文化,偏要装得有文化,这就叫“附庸风雅”。
今天的“附庸风雅”这个成语是动宾结构,“附庸”是动词,追随之意,“风雅”泛指文化。但是在古代,“附庸”和“风雅”是两回事,而且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示例:
却偏要~,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因此种花之风,遍及扬州。(《晚清文学丛钞·情变》第八回)
成语故事
明人吴俨,官至尚书,家巨富。其子酷好书画,购藏名笔颇多。一友家有宋宫所藏唐人《十八学士》一卷,每欲得之,而其家非千金不售。吴俨之弟富亦匹兄,蓶粟帛是积,然文人常鄙之。一日,其弟语画主曰:“《十八学士》果欲千金耶?”主曰:“然。”遂如数市之。后置酒宴兄与其素鄙己者,酒半,特谈画,并出示所购《十八学士》以玩。或曰:“君何以知其名画?”其弟顾左右而言他。时人传为笑话。
【附庸风雅的成语解释】相关文章:
附庸风雅的同义词及解释11-17
涸思干虑的成语解释05-19
画蛇著足的成语解释05-19
分而治之的成语解释05-19
凤毛龙甲的成语解释05-19
观往知来的成语解释05-19
不瞽不聋的成语解释05-19
狐兔之悲的成语解释05-19
狐朋狗友的成语解释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