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闻不如一见成语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成语吧,成语的语言文字是非常深奥的,含义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百闻不如一见成语,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百闻不如一见
汉语注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中性成语;常用于强调实地考察后的感受和重要性。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闻:听;听到别人谈论一百次,也不如自已亲眼看到一次。指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或者印象深刻的。
百闻不如一见的近义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闻目睹、耳闻不如目见;
百闻不如一见的反义词: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无中生有;
百闻不如一见例句
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六回:“我也久闻玄妙观是个名胜,乐得去逛一逛。谁知到得观前,大失所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
刘醒老《赤壁》:“没等程汝怀介绍完,那胡高参便连呼:‘好字好字!李中堂大人果然了得,真百闻不如一见,我看天下没有第二人能写得了这三个字。’”
百闻不如一见造句
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到了武夷山爬山越岭一番才知道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都说股市即能让你成为达官贵人又能让你家徒四壁,真正入市以后才感受到什么叫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成语故事
闻不如一见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多;闻:听见。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他很熟悉汉初西北疆的匈奴和西羌族的情况,武帝、昭帝时,率军反击匈奴贵族的攻扰,勇敢善战,任后将军。宣帝即位后,封为营平侯。
公元63年西北羌族各部落奴隶主头子会盟,联合发兵进攻汉朝。宣帝先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义渠,部族名,当作姓用;安国,名)去征讨,结果被打得大败,一口气逃到今居(今甘肃平凉西北),再派人向朝廷讨救兵。
汉宣帝经过与大臣商量,觉得在将军中只有赵充国最熟悉西羌的`情况,可是他已经七十六岁了,还能出征打仗吗?于是便派御史大夫丙吉去征求赵充国的意见,看这次出征派谁去最好。赵充国自告奋勇地说:“要平定西羌,我这个老头子就适合。”
宣帝同意了,便问他:“老将军这次出征,你准备带多少人马,怎样去征服西羌?”
赵充国回答说:“百闻不如一见。兵难喻(音yú 于)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听说百遍不如亲自去看一看。打仗用兵,很难在遥远的地方作出估计。我到了金城,侦察了解了情况后,才能够制订出作战的计划。
赵充国到了金城,西羌人天天都来挑战。赵充国吩咐将士们坚守营地,不许出战。经过充分的了解后,赵充国就先后四次上书宣帝,报告了自己征服西羌准备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屯田防守,一是着重劝化。对不听劝化的顽固头子,就抓住时机狠狠打击。前三次上书,汉宣帝召集群臣研究,都没有得到完全的赞同,并指责赵充国迟迟不进兵,催促他发兵进攻。后来,汉宣帝经过再三思考,又觉得赵充国讲的确有些道理,就把派去征讨的各路骑兵撤回来,只留下赵充国在那里屯田防守,开展各种工作,主要用教育、劝化的办法,去征服西羌。这么一来,果然很有效,西羌那边很快就安定下来了。
后来,人们便把“百闻不如一见”引申为成语,用来比喻即便听人说一百遍,也不如亲自看一看,了解情况处理问题要多作实地调查研究。
【百闻不如一见成语】相关文章:
百闻不如一见成语典故04-30
百闻不如一见成语解释12-24
百闻不如一见成语故事08-18
百闻不如一见的造句05-25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及故事03-19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及典故04-30
用百闻不如一见造句01-17
百闻不如一见造句例句05-24
怎么用百闻不如一见造句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