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两袖清风成语典故

时间:2021-05-13 14:05:07 成语 我要投稿

两袖清风成语典故

  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出自明代都穆《都公谭幕》。

  明代的地方官赴京朝见皇帝时,常常带一些任职地方的土特产去,既可作为献给皇帝的贡品,又可送给朝廷里的其他大臣。但是,当时的著名英雄和诗人于谦却反对这一套。他从河南当巡抚回京城时,一点东西都没带,还作了一首诗表示自己的态度。诗中说:当地虽然有绢帕、麻菇和线香等土物产,但它们是百姓的生活依靠,搜刮这些物产只会使百姓遭殃。所以,他这次去朝见皇上,什么也没带,只有“清风两袖”(两只袖筒里的清风)。为的是不让老百姓骂他。

  “两袖清风”比喻做官清正廉明。

  两袖清风的故事

  陶渊明(公元365一427年).名潜,字元亮,得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41岁前曾作过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一类的官吏;41岁时由彭泽令辞职归田,从此和官场断绝关系,隐居田园,直到老死。

  陶渊明身处社会动荡的东晋时代,他为官清廉,生活简朴;作为诗人、文学家,造诣极深。他为人正直,品格高沽;生活简练、闲雅。在他留下的珍贵文学遗产中,我们可了解到他一生中的许多方园。他的著名诗篇《归园田居》,可使我们了解到他一生淡泊明志,两袖清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他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愉柳萌后裕,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任小吏的陶渊明,生活窘迫时粮缸里往往没有一点储备粮,锅碗常常空无用处;天气已寒,他仍穿着用绳穿连,打着补丁的短衣,脚上穿着自己结扎的草鞋;他居住的是空荡荡的,屋内无像样的生活用品。

  陶渊明官至彭泽令时,按东晋政府的规定,每个地方官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公田,以补充伟禄的不足。陶渊明分得的'公田,他都全部种上粳稻米酿酒,因为他酷爱喝酒。别人间他为何只种这一种粮时,他回答说:“我能有酒喝便满足了。”

  由于考虑到生活,他妻子坚决主张分出一部分田来种高粱。这样,陶渊明才决定在2顷50亩的田里种梗稻,另50亩地种高粱。

  陶渊明与手下人一起下田,辛勤耕耘,希望有一个好收成。然而,从种下只有80天,还没等到庄稼收获,他便请求免职。这样,他花了很大的力气种植的粮食连一粒也没尝到,就又被官府收回。真是到头来仍是两袖清风啊!于是,他依旧过着“展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隐居生活。这使他最后彻底地离开了那个黑暗污浊的官场。

  陶渊明归田初期,家中生活较富裕,他的心请也是轻快的。这从他的《归去来兮辞》等诗中可领略到。

  但好景不长,几年后,他的家遭遇火灾,贫困的日子降临他家。这就迫使陶渊明从此切实地整日参加劳动,以维持其生活。也就从这时,他更贴近了劳动人民,提高了他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认识。这时,他的心情再也不那么平静、悠然了,常有牢骚而且有怨愤、有诅咒。可贵的是,即使他的生活极其贫困,他也不动摇、不妥协,始终守在田园当隐士。因此,后人对他的气节很是敬佩。“两袖清风”就是赞誉他做人正直,为官清廉的佳言。

【两袖清风成语典故】相关文章:

成语典故05-22

成语典故04-15

肝脑涂地成语的典故-成语典故素材12-24

成语历史典故12-18

成语典故:不贪为宝08-20

【实用】成语典故05-24

关于成语典故10-11

指鹿为马成语典故04-20

塞翁失马成语典故10-19

不贪为宝成语典故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