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模棱两可成语

时间:2023-07-31 11:17:26 王娟 成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模棱两可成语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成语吧,成语的语言文字是非常深奥的,含义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成语?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模棱两可成语,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语】:

  模棱两可

  【拼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简拼】:

  mllk

  【解释】:

  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

  【出处】:

  《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示例】:

  他害怕事情一旦变化,他将有不测大祸,所以跪在地上回答了一句~的话。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章

  【近义词】:

  不置可否、模棱两端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

  【反义词】:

  旗帜鲜明

  【语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态度不明确

  成语接龙

  【顺接】:可丁可卯 可乘之机 可乘之隙 可人风味 可发一噱 可否之间 可喜可愕 可喜可贺

  【顺接】:不法常可 不知所可 断乎不可 断然不可 非同小可 非通小可 摸棱两可 模棱两可

  【逆接】:奉为楷模 一代楷模

  【逆接】:模山范水 模棱两可 模棱两端 模模糊糊

  【成语故事】:

  唐朝时代,栾城有一个人,名字叫苏味道。他九岁的时候就会写文章,以后和他的同乡李峤都以才学出名,当时的人和称他们为苏李。苏味道在二十岁的时候,考取了进士,曾做到吏部侍郎的职位。后来在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做了宰相。根据“唐书”的记载,苏味道做了宰相以后,只求保持个人的地位和安全,处理事情总是这样办也行,那样办也可以,却从不表示明确的态度和意见,更谈不上什么创建和改革了。他还常常对别人说:“处理事情不能做明确的决断。因为如果发生了错误,就要负失责的责任,只要保持“模棱”两端就可以了。”当时的人听他这么一说,都叫他“苏模棱”或者是“模棱手”。“模棱”是指方向可左可右的意思。因此,后人在遇到有人说话或处理事情不作明确的决断,也不表示显明的态度,可以或不可以都行,这就叫做“模棱两可”。

  用模棱两可造句

  一、我来说一个模棱两可的东西,你叫什么?

  二、大家听了这个方案,有的立即赞成,有的模棱两可,有的直接反对,因此大家议论纷纷,说长道短。

  三、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似乎自相矛盾。

  四、请别怪我模棱两可,因为两边我都得罪不起啊!

  五、他给了我们一个模棱两可的答复。

  六、他们必须承认,毫不含糊地或不模棱两可地,该组织是唯一代表巴勒斯坦人民的。

  七、你说话模棱两可,我无法了解你的真实意愿。

  八、他说了半天,尽是模棱两可的话,让人搞不清楚他真正的想法是什么。

  九、虽然这回答仍模棱两可,但是比刚才的回答进了一步。

  十、 他父亲的看法好象也模棱两可。

  十一、别模棱两可了。有什么事出了问题?

  十二、这在他那篇模棱两可的开场白中暗含着

  十三、图像的模棱两可既考验你的想象力又考验你的观察能力,从不同角度来观察能够得出不同的图像。

  十四、别再向我报告模棱两可的情报,教授。

  十五、年之后,直到年之后,人的概念变得模棱两可。

  成语寓意

  模棱两可是一种折衷主义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在两种相反的意见面前,不分是非,不分主次,认为你也对,他也对,既同意这种意见,又同意那种意见,摆出一副不偏不倚、十分公允的姿态。这种人表面看起来很公平,实际上是庇护了错误的意见,支持了错误的行动,压制了正确的意见,打击了正义的行动,对我们的事业是极其有害的。

  折衷主义貌似辩证法,因为辩证法讲两点,折衷主义也讲两点。但是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是有主次之分的,因此它不仅讲两点而且同时又讲重点,主张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折衷主义却不是这样,他们承认两点但完全否认重点,主张两者并列,一律对待。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是非不分,界线不清。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文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改为机会主义的时候,用折衷主义冒充辩证法是最容易欺骗群众的。这样能使人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似乎考虑到了过程的一切方面,发展的一切趋势,一切相互矛盾的影响等,但实际上并没有对社会发展过程做出任何完整的革命的解释。”

  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模棱两可”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对问题正反两面态度模糊。多用于态度、话语。该成语在句中可作谓语、状语、定语、补语;多含贬义。

  运用示例

  明·张居正《陈六事疏》:“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从委徇,以模棱两可谓之调停,以委曲迁就谓之善处。”

  清·张廷玉等《明史·余珊传》:“饰六艺以文奸言,假周官而夺汉政,坚白异同,模棱两可。”

  焦祖尧《总工程师和他的女儿》:“方斌学着丁明达的样子,模棱两可地答道:‘关于试制问题,我相信厂领导和您会作出合适安排的。’”

  魏巍《东方》:“新任的支部书记是人们常说的那种“老好人”,怕得罪人,在支部发生争论时,常常是模棱两可,摇摆不定。”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他觉得在文采的理论政策的渊博学问之下,就不敢坚持一个一定的主张,就不得不采取些模棱两可,含混的语句了。”

  成语辨析

  模棱两可—依违两可

  两者形体相似,都表示对问题态度含糊,不明确表态。区别在于:“模棱两可”着重于“态度含含糊糊”,“模棱”作“含糊,不明确”解;“依违两可”着重于“不明确表示赞成或反对”。强调说得含糊其词时,用“模棱两可”较恰当;强调说得又像赞成又像反对时,用“依违两可”更妥贴。

  模棱两可—不置可否

  两者都表示没有明确的态度。但“模棱两可”强调话说得含糊其词,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也可以,而“不置可否”强调不表示可以也不表示不可以。“模棱两可”可与表示话语的词语配合,而“不置可否”一般不这样用。

【模棱两可成语】相关文章:

成语模棱两可的故事05-11

模棱两可成语故事06-23

模棱两可的成语故事04-23

儿童成语故事:模棱两可02-21

模棱两可怎么造句11-26

模棱两可的反义词10-11

古代成语历史典故成语06-17

关于智商的成语及成语解释11-19

蛇的成语有哪些成语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