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上山与下山的阅读理解训练题目
4.阅读小说,回答问题。
上山与下山
胡 炎
学生说:“走好,老师。”
老师说:“无碍。倒是你,好走。”
学生是高才生,当年老师的得意门生。
老师是学术权威,学生一生的骄傲。
山,高峻峭拔,有老藤新蔓苍绿着,野林杂花点缀着,流泉飞瀑润泽着。所以,山是秀气的山。
羊肠小道,崎岖回环。路,难行。
学生已腆起了啤酒肚,福发得厉害,步子重,还一口吞一口地喘。老师瘦削,一如当年,睿智,矍铄。
老师说:“累不?累就歇会儿。”
学生说:“不累。”脚却迈不动了。
倚石小憩。清风吹来,爽。举目四望,林梢峰巅烟岚袅袅。
学生感慨:“时光如梭啊,一晃十余年了。”
老师颔首:“白驹过隙,逝者如斯,皆先哲之言。惟今昔有别,物是人非而已。”
学生说:“不错,学生自忖未给老师丢脸。”
老师浅笑,没答。
学生是出类拔萃的,先从文,后从政,扶摇直上,而今已是副厅级高干。
学生说:“很早就想见见老师,只是政务繁杂,分身无术啊。”不知是解释,还是炫耀。
老师说:“我晓得。”
学生便讪讪地,又说:“居官不自由啊,况身负要职……”
老师说:“奋斗至此,不易。为师者,欣慰于心。”
学生便满足,习惯了严肃的脸,开颜一笑。
又爬山。山势更陡,举步维艰。
老师说:“仕途如爬山。”
学生赞同:“知我者,尊师也。”
老师说:“登高望远,风光无限。感觉不错吧?”
学生又笑,笑出了一脸春风。
说话间,忽至一光秃之处。地上有树桩残留,再有,就是几棵弯曲低矮的老树。
学生说:“怎么成这样了呢?当年,这里巨树参天。”
老师微眯双眼:“好木皆伐,但余残树。”
学生说:“原来如此。”
老师看一眼学生,又看树,悠悠道:“故曰:树不成材,可保其身;若为栋梁,常招其祸。”
学生没答。
老师又说:“你是栋梁,手下亦多栋梁乎?”
“……”学生有些尴尬。这些年,但凡可威胁其地位者,抑或锋芒毕现者,皆遭“贬黜”,分流而闲置起来。
老师笑:“走,快到顶了。”
沉默。风大起来,吹乱了老师的满头银丝。面前一巨石突兀,状若高歌之鸭,这便是峰顶了。山亦因此石得名,唤曰:鸭头山。
学生重又兴奋起来,取了相机,说:“老师,留影。”
老师由他拍照。拍完了,老师又给他拍。
学生说:“不忙,让我骑到鸭头上,多拍几张。”
老师点头。学生笨拙地爬上去,叉腰,昂首,极威风。
拍过了,老师就淡淡地开了腔:“看到这只石鸭,倒让我想起了一个杀鸭的故事。”
学生说:“老师,您讲。”
老师说:“从前有人养了一群鸭,不为下蛋,只为享受鸭鸣。众鸭欢歌,惟有一只默默,除了勤恳生蛋,绝无声响。养鸭人怒,挥刀杀之。”
学生说:“不可理喻。”
老师说:“故曰:金鸭不鸣,而罹其灾;草鸭狂叫,亦讨人笑。”
学生懵懂,无言地看老师。
老师忽而正色:“拍马溜须夸夸其谈之流,可用乎?”
学生垂首,只觉喉干,唇焦,额上有汗涔涔地渗出。
下山时,学生凝望远处,久久默立。
老师说:“想什么呢?”
学生说:“这下山的路,该怎么走?”
阅读理解题目
(1)本小说的写法如同剧本:时间、空间高度集中;矛盾渐次展开;语言充分表现人物性格。请简要归结诸要素:
时间 空间 人物
矛盾冲突
主要描写方法
(2)小说描写老师与学生讨论“好木皆伐,但余残树”和“杀鸭的故事”两个细节有什么作用?
(3)神情是人物心理的名片,下列神情描写各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学生便讪讪地,又说:“居官不自由啊,况身负要职……”
②“……”学生有些尴尬。这些年,但凡可威胁其地位者,抑或锋芒毕现者,皆遭“贬黜”,分流而闲置起来。
③学生垂首,只觉喉干,唇焦,额上有汗涔涔地渗出。
(4)小说结尾处写道:下山时,学生凝望远处,久久默立。老师说:“想什么呢?”学生说:“这下山的路,该怎么走?”猜想一下,接下来会有怎样的情节发生?用话剧剧本的形式写出。(不超过90字)
【上山与下山的阅读理解训练题目】相关文章:
上山容易下山难典故04-20
经典阅读理解题目《三峡》12-24
BEC真题训练阅读理解-专项突破09-11
关于阅读理解题目的知识点复习07-21
《变》阅读理解10-21
《山雨》阅读理解09-24
时间阅读理解11-11
《夏夜》阅读理解06-20
《社戏》阅读理解08-21
社戏阅读理解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