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出师表》选段阅读题

时间:2022-09-16 20:16:54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出师表》选段阅读题

  (一)阅读诸葛亮的《出师表》选段,完成下列各题。(23分)

《出师表》选段阅读题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遂许先帝以驱驰( ) 恐托付不效( )

  庶竭驽钝 ( ) 夙夜忧叹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小题3:、文中所说的“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具体指是什么事?用原话回答。(2分)

  小题4:、下面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功绩,从列出的五项中任选一项,参考示例,写出其具体的内容。(1分)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振,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六出东和收二川七擒 排八阵

  [示例] 三顾:三顾茅庐

  :

  小题5:、《出师表》选段中哪一句话也表明了诸葛亮“澹泊明志”的志趣?请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小题6:、选文第一段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述两汉的历史教训。在原文中用横线标出相应的句子。(1分)

  小题7:、从选文看,诸葛亮回顾先帝“三顾茅庐”和“临崩寄大事”的目的是什么?(2分)

  小题8:、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9:、下面是诸葛亮祠中的一副对联,请你从列出的四项中任选两项,写出具体所指。(2分)

  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 鼎足六出,威德咸孚足千秋。

  两表:______ __ 一对:_______ _鼎足:____ ____ 六出:__ _____

  小题10:、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此皆良实用心良苦B.晓畅军事家喻户晓

  C.死节之臣节衣缩食D.计日而待千方百计

  小题11:、选段中写道“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用原文回答):(2分)

  (1)

  (2)

  小题12:、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奔走效劳成效 比喻才能平庸 早晨

  小题1:略

  小题1: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答出“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即可得分,多答扣分。)

  小题1: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东和东吴(孙权);收取东川、西川;摆设八阵图。

  小题1:不求闻达于诸侯。(如加上前句亦可。)

  小题1:略

  小题1:①表达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②表达“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③表达对刘禅的劝勉。(答出两个要点,意思对即可)

  小题1: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小题1:两表:前、后《出师表》 一对:隆中对

  鼎足:三国鼎立 六出:六出祁山

  小题1:B

  小题1:①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②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小题1:答案要点: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 ②为了汉室之隆

  略

【《出师表》选段阅读题】相关文章:

《前出师表》阅读训练08-21

《前出师表》全文阅读12-30

太原王传选段文言文阅读答案01-17

《出师表》和《陈情表》两段文言文阅读题02-22

《麋鹿》阅读题01-17

《山民》 阅读题01-15

阅读题:天窗01-24

《童趣》阅读题01-15

《客》阅读题11-08

《竺可桢》阅读题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