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八年级下册古文阅读题集的内容

时间:2021-04-19 13:34:34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八年级下册古文阅读题集的内容

  五柳先生传

  1、第一段:写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

八年级下册古文阅读题集的内容

  第二段:赞语(五柳先生精神风貌)

  2、“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5、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特点:

  五柳先生对名利看得很淡,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的追求,安贫乐道,文中反映他这种思想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的性格和思想正表现了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于贫穷的生活。

  6、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溺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作者“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7、“赞”语中哪句话和前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8、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反映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好读书”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这是他不追求名利的体现。

  (2)饮酒。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

  (3)著文章。其目的“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他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

  9、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世礼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10、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11、“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其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马说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各有何作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马说》中起论点的作用,下文都是从反面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2、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伯乐:比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不重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3、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4、找出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千里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差,揭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

  5、“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揭示食马者的昏庸无知。

  6、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为了献身四化建设,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7、本文的想法全是对的么?有没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本文的局限性:文章流露了个人的感叹,作者还是仅仅把认识并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

  8、各段段意:

  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3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讽刺。

  与朱元思书

  1、段落大意:

  文章的第一部分,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文章的第二部分,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文章的第三部分,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第二段分写异水之异。

  第三段分写奇山之奇。

  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找出这两方面入手圈出写得好的字词句,并谈谈好在何处。

  从视觉来写: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

  ②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中的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人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从听觉来写: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抓住“清”和“急”的特点,从哪几方面突出这个特点的?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 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

  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

  6、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A.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7、写作特色.

  ⑴ 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⑵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⑶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8、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先总后分。

  9、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10、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

  “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

  “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阴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11、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12、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13、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理解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1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参考6

  送东阳马生序

  1、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得书)

  2)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从师)

  3)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求学)

  从三个方面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

  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佩容臭,烨然若神人;

  “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八书上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也是从衣食住行

  师书几个方面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是可谓善学者”。“其将归见其亲”,故道为学之难”来勉励他。

  4、中心思想

  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5、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运用对比手法。

  1)以自己年幼时得书,从师、求学之难,和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作对比;

  2)以自己年幼时奔走之辛劳、生活之清苦,和太学生衣食住行的优越生活条件作对比。

  《小石潭记》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屿、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6、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7、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8、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9、潭水有什么特点?

  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用静动结合来写。

  10、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

  1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抓住溪身的曲折、境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1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

  13、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16、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心情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岳阳楼记》※

  1、为什么要从滕子京写起?

  因为是应滕子京之请而作记,所以有必要先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事,也是对滕子京的赞颂,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当政者的不满。

  2、第2段如何写景?衔、吞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抓住特点概括地描述了岳阳楼的景象。首先指出岳阳楼的胜景集中在洞庭湖,接着从空间写了浩瀚的湖面,又从时间写湖上变化万千的壮丽景象。六个短句,既精炼,又有气势。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有二: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

  3、第3、4段写了什么内容?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分段来写。

  4、第2段写岳阳楼之大观中的“此”指代什么?

  5、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霆雨罪罪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笔。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

  7、作者发了什么议论?为什么在文章末段发这样的议论?

  8、作者借虚拟的古仁人,即自己心目中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与上文的迁客骚人对照,表明了对两种悲喜观的不同态度。作者肯定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是否定、批评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作者对迁客骚人的批评,也是对好友滕子京的善意而含蓄的规劝。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从正面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怀抱。作者在文章末尾用这样的精神自勉,其中当然包含对好友的期望。

  9、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10、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

  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形、不行、倾、催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11、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如果有,是在什么时候?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

  《醉翁亭记》※

  1、第1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2、第1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滁州四面环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3、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

  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

  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欣赏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4、第2段描写山!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先总后分,先具体后概括。

  5、第3段包含几层意思?

  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

  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冽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6、第3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7、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3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4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

  ②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这是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8、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9、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先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接着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再写太守与民同乐,以此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10、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1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l)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12、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l)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乌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