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韩非子安危阅读题
【导语】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下关于韩非子安危阅读题 ,希望您驻足阅读!
安术有七,危道有六。
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以动则胜,以静则安。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爱身于为非,小人少而君子多。故社稷常立,国家久安。左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故号令者,国之舟车也。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故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先王寄理于竹帛.其道顺,故后世服。今使人饥寒去衣食,虽贲、育不能行;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不能安。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无有,则轻法。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
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
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尽如此干,则上不失,下不亡。不权其力而有田成,而幸其身尽如比干,故国不得一安。废尧、舜而立桀、纣,则人不得乐所长而忧所短。失所长,则国家无功;守所短,则民不乐生。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称,上空虚于国,内不充满于名实,故臣得夺主。桀,天子也,而无是非;赏于无功,使谗谀以诈伪为贵;诛于无罪,使伛以天性剖背。以诈伪为是,天性为非,小得胜大。
明主坚内,故不外失。失之近而不亡于远者无有。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使殷不遗于朝,则周不敢望秋毫于境。而况敢易位乎?
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法,去之而思。尧无胶漆之约于当世而道行,舜无置锥之地于后世而德结。能立道于往古而重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
(韩非子·说林下第二十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爱身于为非 爱:喜欢
B.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 幸:希望
C.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称 称:相称
D.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 遗:丢失的东西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使谗谀以诈伪为贵 使供销以天性剖背
B.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 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
C.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下不能安 尽如比干,则上不失,下不亡
D.闻古扃鹊之治其病也 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论证“国不得安”的一组是 ( )
①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
②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
③危而不指耳,则失圣人之意
④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
⑤赏于无功,使谗谀以诈伪为贵
⑥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③④⑤⑥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在狂奔的车子上不会产生孔子那样的智者,在倒扣的船只下不会产生伯夷那样的廉者。
B.国君要是不停地去搜刮民众,民众就会说再也没有了,民众要是一无所有了,也就自然会轻视国家的法令。
C.国家的安危在于君主能否分清是非,而不在于强弱,因此,有时弱国也可以战胜强国,小国也可以战胜大国。
D.尧和当时的国民并没有订立牢靠的盟约,但治国原则能够行得通,所以,成为明君不需要制订什么法令。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4分)
(2)如此,则上无发使下,下无以事上。(3分)
(3)能立道于往古而重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3分)
【韩非子安危阅读题】相关文章:
安危与共成语解释04-21
《麋鹿》阅读题01-17
《山民》 阅读题01-15
阅读题:天窗01-24
《童趣》阅读题01-15
《客》阅读题11-08
《竺可桢》阅读题12-09
熊猫与山民的阅读题08-20
《纸上故乡》阅读题01-17
散步课后阅读题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