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良殉秦的典故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良殉秦的典故,欢迎阅读。
典故简介
春秋时,秦国国君秦穆公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诸侯。在他的治理下,地处西部边陲的秦国经济和军事力量日益强大,成为各诸侯国中的强国。
秦穆公在位的时间是公元前659年至621年,在在位的三十九年中,他广泛罗致人才,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谋臣,孟明、白乙、公孙枝为武将,在一大批贤才的辅佐下,攻灭了邻近十二个小国,称霸西戎。
到了穆公晚年,百里奚等贤臣相继去世,大将孟明向穆公推荐了大夫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缄虎,说他们人才出众,文武双全,被国人称为“三良”。
穆公听了,立即把奄息等三人召来,交谈之后,觉得他们确实学识渊博,精于治国之道,便把他们三人全都封作大夫。
从此,秦穆公经常把他们兄弟三人召进宫中,询问国政。三兄弟侃侃而谈,提出各种富国强兵之策。穆公对他们言听计从,君臣关系十分融洽。
有一天,秦穆公在内殿宴请子车氏三兄弟,酒过三巡,他略带醉意地说:“寡人与尔等三兄弟情投意合,十分相得,但愿我们能生同此乐,死同此哀。”
子车氏兄弟受宠若惊,马上离席谢恩,说:“我等兄弟蒙大王如此厚恩,无以为报,一定生死相从。”
不料刚过了一年,穆公就不幸病逝。他临死时,给继位的.秦康王留下遗嘱,要子车氏三兄弟实现“生死相随”的诺言。
秦康王把奄息等三兄弟召来,向他们宣布穆公的遗言,征询他们的意见。奄息等三兄弟都表示愿意以身相殉。于是,在秦穆公下葬的时候,奄息等三兄弟也同时被活埋在秦穆公的墓中。
秦国的老百姓对子车氏三兄弟的死十分悲痛,有人写了一首名叫《黄鸟》的诗,在诗中反复咏叹:“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这首诗后被收入《诗经·秦风》,一直流传至今。
后来,“三良殉秦”这一典故,用来指责独夫的残暴,颂扬善良的美德,表达对愚忠的谴责。
典故出处:
《史记》卷5《秦本纪》
“三十九年,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
《诗经·秦风·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史记正义》应劭云
“秦穆公与群臣饮酒酣,公曰:‘生共此乐,死共此哀。’于是奄息、仲行、鍼虎许诺。及公薨,皆从死。《黄鸟》诗所为作也。”
炆钊浅解:
这是秦国最悲惨的一段历史了。一代明君秦穆公,临死前竟然让这么多的秦国良臣陪葬,把秦国的千秋大业几乎彻底毁灭。有人说,如果这一百多人能留下来,那么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就可以往前推进一百多年吧。当然,历史是不容假设的。但是,就其历史影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从此秦国便缺少了治国统兵的人才。这一百七十多人,有善于征战的,有善于防守的,有政治家,有文化人,都曾为秦国立下过汗马功劳,却从此死去。
2.暴露了秦国在道德文明上与中原地区的差距。秦国先祖是为周王室养马的小官,后来被分封于远离中原的蛮荒之地。多年来,缺少与中原地区的交流,文化落后。本来经过秦穆公和他前面诸位国君的努力,秦国得以重新进入中原诸侯的大家庭,却因为这一件事,让中原诸侯彻底失望,被印上了蛮夷和虎狼之国的烙印。
3.伤了天下士子之心,从此秦国乏士,成为定局。可以想象,经过这么一场殉葬事件,还有哪国人才敢来秦国当官,还有哪国士子不知道秦国对士人不尊重。记得当年看《大秦帝国》之商鞅变法时,很明显的一个感觉就是秦国竟然这么穷,第一没有钱,第二缺乏人才,这都与此“三良殉秦”事件密不可分。
哀哉穆公,一代明主,却因自己的一个私心,几乎毁了大秦的千秋基业。
典故小结: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达对贤臣之死的惋惜遗憾,对封建愚忠以及封建专制君主残暴的控诉,也称为“秦穆杀三良”。
【三良殉秦的典故】相关文章:
三良殉秦典故04-18
赞秦良玉05-01
秦宓论天的典故04-30
秦氏好古的典故04-18
褚遂良轶事的典故04-29
秦良玉文言文翻译04-01
关于秦娘美的典故04-18
百二秦关的成语典故04-30
王良执辔成语典故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