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出处与典故
释义
症:病症;下药:用药。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出处
《三国志·魏志·华佗传》: 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 寻当下之,延当发汗。" 或难其异,佗曰:" 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翻译 府中官吏倪寻、李延同时来就诊,都头痛发烧,病痛的症状正相同。华佗却说:倪寻应该把病泻下来,李延应当发汗驱病。有人对这两种不同疗法提出疑问。华佗回答说:倪寻是外实症,李延是内实症,所以治疗他们也应当用不同的方法。马上分别给两人服药,等第二天一早两人一同起床,病好了。
典故
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医术高明,诊断准确,在我国医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华佗给病人诊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 有一次,州官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儿看病,两人诉说的病症相同:头痛发热。华佗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 两人看了药方,感到非常奇怪,问: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病情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 华佗解释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着了凉引起的。两人的病因不同,我当然得对症下药,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 倪寻和李延服药后,没过多久,病就全好了。 后来,对症下药这一成语,就用来比喻要善于区别不同的情况,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
【对症下药出处与典故】相关文章:
成语典故的出处04-24
曲高和寡的典故出处07-27
门可罗雀的典故出处01-17
红叶的典故出处04-29
大材小用的典故出处04-30
螳臂当车的典故出处01-17
观潮出处典故10-23
纸醉金迷的典故和出处07-27
赴汤蹈火的典故出处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