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典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出处《左传·宣公二年》文中的一句经典名言。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典故,欢迎大家分享。
【成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拼音】:rén fēi shèng xián,shú néng wú guò
【解释】:旧时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
【成语故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则成语的非是不是;孰是谁。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两个宫人奉命把尸体装在筐里,抬到宫外去埋葬。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淡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
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竟派刺客去暗杀赵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宜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一个名叫赵穿的人杀死。
【成语寓意】: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犯错。每一个人都有自已认识的局限,谁都不敢保证自己的所知是最多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失误的时候,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永远成功者。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缺陷的一面,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是最完美的。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是很难看到自己的“背后”,很难观察到自己性格中缺陷的一面。学会观摩别人,使自己能借鉴其长,得以提高。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还浑然不觉,甚至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却固执地不肯改正,结果使错误越犯越大,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只有正视错误,积极改正,不存芥蒂,才能在工作学习上有所进步。
【成语出处】:
最早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成语演变:
汉·班昭《女戒·和叔妹》:“自非圣人,鲜能无过。”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典故】相关文章:
历史典故《卖狗嫁女的典故》08-10
暴虎冯河的典故05-30
转危为安的典故09-18
大材小用的典故08-11
娇生惯养典故07-21
口蜜腹剑的典故04-24
管中窥豹的典故07-08
冬烘的典故07-31
蒲鞭示辱的典故08-03
以逸待劳的典故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