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考点之修辞
比喻和拟人
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A事物来说明B事物,A事物应该是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B事物是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B是本体,A是喻体。
例如:“树上的苹果像灯笼似的又大又红”,本体是“苹果”,喻体是“灯笼”,比喻词是“像”,两者的相似点是都“又红又大”。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赋予物人的感情、动作和心理等,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例如:“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花儿”是物,它是不会笑的,这里赋予了它人的动作,形象的写出了它的姿态。
区别!!!
比喻是“物”(名词)之间的比较(比如“苹果”和“灯笼”),而拟人是动词和形容词的比较(比如“笑弯了腰”)。主要看有没有“喻体”(比喻可能没有主体,但是必然有喻体),如果有就是比喻。
例题
辨别下面两句话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2.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会打扮自己啊。
【解析】第一个句子是拟人,第二句是比喻,因为出现了喻体“少女”。
实战演练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着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A.选段中“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白杨树的特点。
B.选段中“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白杨树的赞美和敬意。
C.选段中把“守卫家乡的哨兵”比喻成“傲然挺立的白杨树”,表现了他们的坚强不屈。
D.选段中连用四个反问句组成排比句式,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正确答案】B
此句运用的是比喻。
排比和反复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例如: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只需要两个即可。
例如: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伟大坚强。
区别!!!
首先排比是为了加强语势,反复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感情。其次,排比是把三句或三句以上的结构相同的句子连在一起,反复是把某个词语或句子重复二次以上。再次是排比中有部分提示词语相同,而反复则是词语或句子完全相同。
例题:
这是你的损失,我的损失,他的损失,世界的损失。——排比 反复
敌人把家园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反复
反问和设问
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自问自答)
例如:花儿为什么这么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反问:无疑而问,用疑问的方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例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区别!!!
设问是有疑而问,反问是无疑而问。
夸张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李白
又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江雪》柳宗元
注意!!!
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与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但并不是一种自说其话、夸大事实的手法。
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例如: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又如:亲贤臣,远小人
注意!!!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中考语文考点之修辞】相关文章:
中考语文考点修辞手法梳理07-15
小升初语文修辞手法考点解析07-14
中考语文修辞知识点归纳07-16
中考语文考点成语理解02-28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知识点07-14
修辞手法考点方法总结大全07-15
小升初语文知识点之句子修辞手法06-19
现代文阅读语言修辞之修辞类讲解07-15
中考语文考点:文言文阅读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