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吗

时间:2022-09-15 09:57:09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吗

  修辞手法一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那么,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吗?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常用修辞方法的分类及作用: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生动形象。

  拟人:生动形象。

  夸张(夸大、缩小):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事物。

  排比:增加语言气势,增强文章表现力。

  对偶:增强表现力,增加节奏感。

  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表现力。

  设问:引起兴趣,启发思考。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扩展:

  起名可以应用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

  比喻用在人名,就是用与人的相貌、品德有共同点的事物来比拟被命名者。比如小姑娘长得很美,兰花也很美,她 (它)们之间有共同点,这样我们就可把她比作兰花,为她取名“兰”、“兰花”或“兰香”。

  比喻可分为三种形式: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的格式是:本体十像 (如)+喻体,人名中用这种格式的不太多,一般用“如”连接。运用修辞起名法。请看下面两组名字:王长寿——王松龄、李高耸——,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两组名字中的前一个太 “露”,后一个含蓄些,也生动些呢?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这样的效果又是怎样造成的呢?原来,后者分别用了象征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在取名时适当运用某些修辞方法,可使你取的名字更加生动,耐人寻味。下面就介绍一下取名时常用的几种修辞方法。

  在使用象征方法取名时,要注意两点:第一,象征的意义要明确,贴切;第二,有些象征物用得太滥,失去了新鲜感,就要避免使用了。

  用典

  人名中也时常用典。由于规模的限制,人名引用的对象常常是精炼的古诗文或现代伟人的诗词,引用的方法是从诗文中摘取一个词或一个字,或用一两个字概括诗文的思想,意境。比如《孟子》一书中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话,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字引用了其中的“浩然”二字,这就是用典。

  从形式上看,人名的“用典”可归纳为三类:整用、拆用和活用。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整用。就是完整地引用诗文中的一个词。例如:“板桥”、“板桥”一名取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杨柳枝》一诗:“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他把这首诗融进了自己的.名字,借此讽刺了当时的炎凉世态。

  (2)拆用。就是从某一诗文的两句话或两个词中各取一字,凑成一个名字。如:“泊宁”取自诸葛亮的名句“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3)活用。不拘泥于诗文原来的词句,而是将原文的意义浓缩成两字词语构成一个名字。例如: 孙敬修(著名儿童教育家)的名字取自《礼记·学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意思是只要勤奋专一,学问才有长进。孙敬修人如其名,六十年如一日,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把智慧和热情全部献给了意义深远的儿童事业。

  不过,用这种方式取名,要注意两点:一是要选择有意义的典故,像上面举的那些例子都是选择得比较好的。二是要注意分寸,用典意在含蓄,所以不宜用得太显露。比如有人名叫“楼上层”,字“更一”,用的是“更上一层楼”的诗句,就过于显露而笨拙。另一方面,含蓄是用曲折隐晦的方式表达要说的意思,所以并不等于让人不理解。有的名字用典过于隐晦,别人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样的名字也是不成功的。

  暗喻修辞手法

  比喻

  1、定义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分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⑴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⑵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王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⑶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⑷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作用

  ⑴化平淡为生动;⑵化深奥为浅显;⑶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⑴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⑵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⑶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6、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⑴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

  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

  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杜甫

  ⒊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⑵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例句:

  ⒈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⒉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⒈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⒉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

  ⑴扩大夸张。故意把食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⑵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⑶超前夸张。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3、用法

  鲜明地表达诗人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4、运用时注意问题

  ⑴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⑵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⑶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告 、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

  的修辞。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增强语势,突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⒈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⒉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反问 又称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吗】相关文章:

对比是修辞手法吗04-12

对比属于修辞手法吗?04-17

对比算修辞手法吗04-17

对比衬托是修辞手法吗04-17

对比是修辞手法吗举列04-17

对比的修辞手法04-17

对比修辞手法介绍04-16

对比修辞手法及作用01-26

对比修辞手法的好处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