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代如何练习外功

时间:2022-09-14 22:16:49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代如何练习外功

  古代如何练习外功?

  武术的主旨是防身健体、击打格斗,因此骨骼是否强壮,筋腱是否柔韧,肌肉是否有力,皮肤是否坚韧,直接关系着在防守时能否抗打经摔,保护自己,在攻击时的擒打摔拿中能否攻坚打硬,克敌制胜。因此,古代武术家无不花费大量时间来练外功,丝毫不敢懈怠。武术中所有的绝招、险招、狠招无不与外功密切相关。中国古代武术家在实践中发展出了内容极为丰富的外功练法,化去一身的拙力,使身体刚坚而柔韧,劲力变化无穷,深不可测,同时在外功习练中引入调息运气、调动意念等内功,以意导气,以气催力,大大提高了外功的效果。

  柔功

  中国武术的动作方向多变、线路复杂、腾挪翻闪、大开大合,对身体的柔韧性有极高的要求。关节、韧带僵硬,肌肉缺乏弹性的人难以进入武学的高妙之境。因此,古代武术家十分注意对身体柔韧的练习,将其作为习武者入门的基本功,称作“柔骨功”或“柔功”。柔功包括发展肩、腕、胸背、腰、腿、踝各个关节运动幅度和肌肉灵活性的功法。采用主动性或被动性的压、摆、牵、拉等,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像人们经常看到的习武者们练习的“压腿”、“下腰”、“劈叉”、“压肩”、“开胸”、“跪压”等方法都属于武术柔功。如明代的《武编》就指出在练习腿法时,先要踢开腿后再习练腿法。所谓踢开腿,就是发展腿部的柔韧性(《武编》前集卷五)。武术的柔功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柔软、伸展,致使动作速度下降,而是在放松时,柔若无骨,发力时疾若闪电。因此柔功不光是静态的压拉,还包括大量动态的动转练习,如踢腿、摆腿、甩腰、抡臂等。

  由于关节的灵活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因此,柔功必须从幼年练起。

  自我保护功法

  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古代武术的外功训练也是从强固自身开始的,首先要练的是抗击打能力,也就是“学打人,先习挨打”。古代武术家们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自我捶练方法,先练皮肉,进而练筋骨,将自己练得如同金石之身、钢铁之体一般的强壮。用器械对自身进行拍击是武术家自我保护功法的基本形式。用拍击器械对身体进行拍击,其实也是中国传统保健的一个重要方法,早在汉代马王堆的导引图中就有了用袋状物拍击身体之法。古代武术家将拍击法引入武术习练,对拍击的器械和效用进行了大胆的开发和实验,发展出了一系列“挨打”功法,用于拍打的器械也越来越多,如《易筋经》中提到的拍击器除石袋、铅屑袋外,还有石杵、木杵、木槌。在实际的运用中,还有使用砖和铁砖的。

  排打功

  一般是由习武者本人或其同伴,用拍击器械击打全身各部,从大小臂开始,继而大小腿,然后胸腹部,最后是背部。击打时要鼓气,击打间隔时吐气,早晚各排打一遍。随着习武者抗击打能力的提高,增加击打的力度,进而换用质地更坚实的击打器械,如石、铁等,最后甚至可以采用刀斧等锋利之物。

  铁头功

  与排打功练法相类似的有主练头部的“铁头功”,主练腹部的“铁牛功”,主练全身的“铁布衫”和“金钟罩”等。这些武术硬功练成后,常常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功效,如清代的少林武术家们“运气于筋肉,则脉络突起,筋如坚索,肉如韧革,刀击之不能伤也”(《清稗类钞》)。郑板桥也记载了湖北一个叫魏子兆的人学习了少林寺僧的练气运神之诀,练习了数年,“周身坚硬如铁,值运气时,气之所至,虽刀斧无能伤也。”(《郑板桥笔记》)

  进攻性功法

  中国武术中有许多招势看起来简单平常,但却有令人惊奇的威力。在武术家们出手的刹那间,他们身体的各个部位,如头、肩、臂、肘、掌、拳、指、腿、膝、足等,似乎从血肉之躯的一部分突然化为犀利无比的刀剑或万钧之力的重锤,所向披靡,令人防不胜防,挥掌扬指之间,处处隐藏着杀机。中国古代武术有大量的各种专门功法来培养和提高身体整体及各个部位的攻击能力。这些功法除了少数是练阴柔之劲的外,多为外壮类型,以练阳刚之劲为主。虽然这些功有突出的动作性,重在练形练力,但在习练时仍然一时一刻也离不了意念、气息这些内功的辅助。这些功多利用外物进行练习,由于古代武术练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生活化,练功与日常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因此练功中使用的外物也都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寻常之物。与前面说过的自我保护功法相同,这些攻击性功法的练习方法也不复杂,大都是一些十分简单的动作。但是,就是用这些毫不起眼的寻常之物和这些人人都会的简单动作,古代的武术家们以无忘无助的耐心,锲而不舍,练出一身的绝技。如明代武功练习采用的练习器械有木凳、石墩、糠袋、蒲团、木柱等。用放在地上的木凳练弹腿,一腿弹出,能将木凳踢得后退,而不翻倒为宜;用踢石墩练弹腿的劲力;用悬在梁上的糠袋或蒲团练蹬腿或踹腿的高度;用木柱练蹬腿或踹腿的劲力。(《武编》前集卷五)

  如练指力的“一指金刚法”不过是在平时行走之间用手指点击墙壁、树木,逐渐增加力量,久而久之,便有惊人的效果,据说“触木木可洞,触石石可碎”。再如练手臂打击力的基本功法“打纸墩”,是在结实的凳上放置一墩厚纸,配合步法,用拳、掌、指、肘以打、拍、插、切、削等各种手法反复击打,经年累月,功力自增。有几分神奇色彩的“一指禅”的练法,主要是在家里过道悬一铁锤,出出进进只要看到这个悬锤,就以食指或中指戳它一下,时间长了,一指便可将锤催动。还有练手指抓劲的“拔钉功”,是将大铁钉敲入厚厚的木板,然后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将钉子一一拔出。此功练成后,在格斗中拿对方的穴位时,有无穷威力。

  轻功

  武技高强的人,静止时,如深深扎根于地下的大树,坚如磐石,稳如泰山。没有功夫的人就是来他三五个也不能使其动一丝一毫,而武术家们一旦动起来,却又轻灵得像一片羽毛,跑则疾如旋风,跃则飘如猿猱。古代武术家们轻捷的身手,在正史和野史中也时有记载。如东汉末期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东吴的孙权命令威武中郎将贺齐征讨据守在丹阳林历山的陈仆、祖山。林历山山势险峻,壁如刀削,数月攻之不下。贺齐决定出奇兵,暗访到一个轻功高超的壮士,以铁戈为登山器具,在浓黑的夜色掩护下,在敌人意想不到的险峻处,登上山顶。继而,百余名军士拉着这位壮士放下的长长的布条,也登顶成功,鸣鼓吹号,就这样山上山下配合,大破敌军(《资治通鉴》卷六五)。唐人张鷟〔zhuo浊〕记录了这样一个传奇故事,柴绍有个弟弟有一身超人的轻功,纵身一跃,可轻盈盈地飞出去十多步之遥。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测验他的技能,命令他去取赵公长孙无忌的鞍辔,却又事先告诉无忌有人要来行窃,须小心在意。到了夜里,长孙无忌忽然看见一件东西像鸟一样飞入自己的宅内,一瞬间便割下双鞍逸去,追之不及。唐太宗又让此人去窃丹阳公主的镂金枕头,只见他飞身潜入公主的寝室,在公主脸上轻轻撒了一点土,乘公主一抬头的瞬间,用其他物件换去了这个镂金枕头,丹阳公主浑然不知,直至早晨才发觉。此人还曾穿着皮靴,不靠手攀引,走上砖城,直至女墙,又足踏佛殿柱,直上檐头,接着手抓椽子蜷身而上。翻越百尺楼阁,对他来说如履平地。唐太宗看后既感惊奇,又有几分畏惧,说:“此人不可留居京城。”(《朝野佥载》)

  宋人洪迈的笔下也有一个轻功非凡的人物杨宜中。一次,他与弟子们来到福州水西里中一座山下,此山壁立百丈,从来就没有人上去过。只见杨宜中用手提起衣服的下摆,就登上了峭壁,步履从容,似乎在平地上行走,弟子们大惊不已时,他已在山巅上笑着向山下招手。(《夷坚志》支戊卷)

  有的妇女的轻功也不让须眉。清代有一故事讲的是一个女子与一个小偷比赛“飞檐术”。只见这个小偷“向壁蹑足而上”,就像登梯子一样爬上墙顶,翻身跳下,颇为得意。不料这个女子竟嗤之以鼻,问道:“你的本事仅此而已?”小偷回答道:“这是飞檐走壁之术。”话声刚落,只见这个女子以比小偷迅捷得多的动作,蹑足而上,登上墙顶,接着又背贴墙壁,徐步而下。小偷大吃一惊。(《清稗类钞·技勇类》)

  古代的武术家究竟是怎样练出一双健腿利足,使他们跨壕越坡,如履平地,上墙过屋,转眼无踪,以至人们传说他们有飞檐走壁之能,平地升举之术?

  古代武术有一系列旨在练习身体轻捷的功法,称为“轻身术”。如先练负重在山路土岭上奔跑的“蹿纵术”,继而练习跑缸边,即习武者负重在盛满水的大缸沿上行走,逐渐减少缸里的水,一直练到能在空缸的缸沿上行走如飞的程度。接着,将缸换为盛铁砂的大簸箩,在簸箩沿上跑,逐渐减少簸箩中的铁砂,直到最后在空簸箩沿上跑。再如跳坑功,在腿上绑缚铅包,重的可达三斤,从浅坑里往上跃,逐渐增加坑的深度,直到三尺之深。据《清稗类钞》记载,清代时,河南、山东一带的孩子们就用这种方法练“飞檐走壁”。其他的练法还有跑桩等。

【古代如何练习外功】相关文章:

绕口令如何练习04-18

古代书籍是如何刊印的07-27

古代科考如何公平录取05-14

有关古代中国是如何酿酒的08-14

中国古代春运是如何进行的09-10

古代隐士如何忙衣食?陶渊明种地 孟浩然当啃老族05-14

古代07-06

古代经典对联07-20

古代笑话精选02-17

梦回古代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