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代文人赏月都在想什么

时间:2021-04-15 14:46:50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古代文人赏月都在想什么

  (一)咏月之启蒙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作为启蒙用的诗,浅显简单之极,曾让我很奇怪它为什么能传唱不绝,以至于几乎会说中国话的都会背诵。

  梦回故乡,忽然醒转,眼前是一片漆黑,却总是想起这首诗。于是恍然——别人用尽千言万语也没表达清楚的情感,李白用20个字就做到了。

  只要还有月亮和中国人,苏轼和李白就不会被遗忘的吧,我想。

  (二)月之顶级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上面的一阕水调歌头,是当之无愧的咏月第一大诗作,其特点是略哀而不伤。

  不论想到月亮还是中秋,最先想起的还是这阕流芳千古的词。

  (三)咏月之小资篇

  除了李白和苏轼两位大家不计,推选小资派咏月诗人还有很多候选的。比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等等。

  张爱玲也写过月亮,她的月亮斜斜地挂在上海的天空。

  “30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30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30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纸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老年人回忆中的30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大、圆、白,然而隔着30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她看过的月亮,就是我还在看的这个,月亮永远不变,人事却时刻不停地变幻,有人生,就有人死……

  还有就是,我一直认为张爱玲是小资感伤派的第一人,虽然有很多人批评她小女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