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代的年龄称谓

时间:2023-04-28 17:15:26 夏仙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称谓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年龄称谓,希望大家喜欢!(点击对应目录可以直接查阅哦!)

▼目录▼
【1】古代的年龄称谓【4】称谓释义
【2】人物称谓【5】称谓来历
【3】概述简介【6】年岁称谓

古代的年龄称谓

  1、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2、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3、垂髫、始龀——童年泛称。

  4、幼学——10岁

  5、束发——15岁左右

  6、弱冠——20岁

  7、而立之年——30岁

  8、不惑之年——40岁

  9、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10、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11、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12、杖朝之年——80岁

  13、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14、鲐背之年——90岁

  15、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16、初度: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如《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17、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18、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19、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20、龆龀:儿童换齿年龄。《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21、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22、幼学:十岁左右。《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23、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24、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25、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26、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27、舞勺之年:男孩子十三到十五岁期间。据《礼记》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28、及笄:女子十五岁。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

  29、志学之年:十五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称十五岁为“志学之年”。

  30、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31、舞象之年:男子十五到二十岁。原本是古武舞名,后也是成童的代名词。

  32、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33、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汉代刘向《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男子满二十岁。

  34、结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束发而冠,女子十五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35、弱冠: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后也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用于女子。

  36、襁褓:本指婴儿的布带和布兜,后引申为婴儿时期。《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37、孩提:襁褓中知发笑的孩童,两三岁之间。《孟子尽心》:“孩提之童。”

  38、始龀:才换牙,指七八岁。《愚公移山》:“始龀,跳往助之。”

  39、垂髫: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指儿童或童年时期。《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0、总角、束发:总角,未成丁者头顶两侧束发为髻。《林黛玉进贾府》:“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束发,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41、豆寇:本指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木,诗人常以之比喻少女,言其年少而美。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寇梢头二月初。”后常以“豆寇年华”称十三四岁的少女。

  42、及笄:古时女子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戴上簪子,以示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43、弱冠、加冠、结发: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人之礼,结发戴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44、而立:《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指年至三十,学有所成。后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45、不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指人到了四十岁,能明辨是非而不受迷惑。后来用“不惑”指人四十岁。

  46、半百、知命、知天命:指人五十岁。杜甫诗云:“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47、花甲:指人六十岁。“花甲”即六十甲子,天干地支纪年,顺次组合从“甲子”到“癸亥”为六十年。“花甲之年”也叫“耳顺之年”。

  48、古稀:指人七十岁。杜甫诗《曲江》中“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49、耋耄:八九十岁称“耋”,泛指老人。清朝刘大櫆《程太夫人寿序》:“八十、九十者所在多有,惟无德以堪之,则虽有耋耄期颐之寿,与朝菌不殊也。”

  50、期颐: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也称为人瑞,指百岁以上的老人。因此祝愿夫妇“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宋朝陆游《初夏幽居》诗之五:“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人物称谓

  1.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一一区分,其语义功能细密、描述精确。

  2.社交称谓

  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只要有衔头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所有的职务:部长、省长、校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校、少将、中尉等;职称:工程师、教授、编审等;学位:硕士、博士;职业:医生、护士、老师、律师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3.特殊称谓

  主要有以下七种:

  ①百姓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

  ②职业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③朋友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返回目录>>>

概述简介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故特指女孩子十三四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鲐背之年指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称谓释义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生小:幼年。《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教数:9岁。

  外傅:10岁,出外就学。

  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舞勺:男子13岁。古代13岁的男孩学习的一种文舞。

  豆蔻:女子13~14岁。源自唐朝诗人杜牧诗《赠别》。“娉[ pīng ]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舞象:男子十五岁~二十岁。

  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称30岁为而立之年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强壮:指四十。《续焚书》卷一·书汇:兄虽强壮之年,然亦几于知命矣

  知命:指50岁。

  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称50岁为知命之年

  花甲(耳顺):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称70岁为古稀之年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耄耋:指80~90岁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九十岁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老人。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返回目录>>>

称谓来历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年岁称谓

  儿童称谓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束发:是指青少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

  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成人称谓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爱自待年金声夙振”(《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曲礼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

  老人称谓

  杖家之年:五十

  杖乡之年:六十

  杖国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是指长寿老人。: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返回目录>>>

【古代的年龄称谓】相关文章:

古代对人的称谓怎么叫03-18

古代称谓文化常识01-25

古代文化常识之人的称谓08-09

古代关于死的称谓知识讲解03-16

古代对百姓的称谓解说04-04

古代对人的十种称谓04-12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法老08-17

古代女子年龄的独特叫法02-10

我国古代百姓对帝王的称谓有哪些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