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甲骨文出现在哪个朝代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 。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以下是甲骨文出现在哪个朝代,欢迎阅读。
甲骨文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是商王盘庚迁殷以后到纣亡国时的遗物。后在郑州、洛阳等地商代遗址中亦有出土,在北京昌平、陕西周原遗址中又发现了西周甲骨文。甲骨文开始是自然流露,无人注意。1899 年王懿荣辨认为商代文字,从事收集。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始于1928年,最大的收获是1936年夏发掘的第127号坑,得甲骨文1.7万多片。综合先后所得加以拼缀挑选,编印为《殷墟文字·甲编》和《乙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汇集1899年以后80 年间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共41956片,由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具体指导,编印为《甲骨文合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70年代在殷墟发掘所得甲骨4589片,由钟少林等5人编著《小屯南地甲骨》。甲骨文大约有 4500个单字,可识者约1/3,它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字形结构跟后代汉语言文字是一致的。用许慎的六书来检验,在字形结构方面指事、象形、形声、会意皆已齐备;在文义使用上转注(互训,即义近通用)、假借(音近通用)也都很清楚。甲骨文可以断代,早晚分明,从某些常用字的变化可以领会许多中国文字发展的知识。例如:简化,形体复杂的字,日趋简单,笔画减少;形声化,象形字增加声符,假借字增加形符,变成形声字。甲骨文原来专指安阳殷墟所出,经过许多学者研究,已取得很大成绩,在中国文字史上可以看作一个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地又发现了周人有文字的甲骨,其中以岐山、扶风所出比较重要。这些资料字形与殷墟不尽相同。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王共约273年,经历8世12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也应有早晚先后之分。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说法,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谨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甲骨上细瘦的笔迹,也受到刀刻的影响。占卜时常用“是”或“否”刻于龟甲中央纵线两侧,自此中线向左右书写,故两旁对称和谐,具有行款对称之美。且契刻后,大小字分别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艺术之意味,堪称书史奇迹。
从甲骨文时代就有文字阅读理解
拜祭先祖,其来有自。从甲骨文时代就有文字的证明,延绵至清末,始终未断。纵观古今,拜祭的形式随着时间、世情的变化而有所演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拜祭先祖理念的根基,也就是为何拜祭先祖,没有改变。
炎黄文化成型于农耕时代。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从财产到技能、知识,都需要承接先人和前辈的成果。重继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别于世界上很多民族文化的特征。不仅继承宗祖给自己的知识,还要延续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 正是由于重继承,在继承中发展,所以中国被称为一个文化“早熟”的民族。这是以希伯来系列文化为标杆,而且出于历史线性发展观。前工业化时期希伯来文化与希腊罗马文化结合,经过文艺复兴,形成了西方的观念体系,包括西方哲学所说的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而中国早在农耕还比较原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哲学思考体系,这一体系的定型者就是孔子。我们的文化至少五千年来延绵未绝。定型早,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到民众心里,渗透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习惯里。因此,尽管有外族入侵和内乱,仍然无法使它中断和消灭。
中华民族一代一代举行拜祭,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思考。我们对于先祖先烈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和对今天的影响,有着富于理性的认识。这就是,社会要通过劳动,构成和谐的气氛,加强继承和传播,并且不断地创造。今天无论是拜祭伏羲、黄帝,还是拜祭孔子,没有人想回到那个时代的状况中去生活,先祖的精神是在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我是从哪里来的将要归于何处至今这还是人类思考的头等问题。中华民族长期思考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来自大自然与先祖;自己也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人终有一死,尸骨灭而精神存;时间、空间转变了,此理则依然。例如清明节的家祭,实质和拜祭民族共同祖先相同。用宋朝哲学家的话说,这叫“理一分殊”。理一,就是寻根溯源,想象未来,想到自己如何继承先祖的精神,如何继续创造,而这一切都围绕着如何完善人生的价值;“分殊”,就是拜祭黄帝、伏羲、家祖和父母等等,对象、形式各有特色。
但是,当一个社会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久之,这个社会就呈现出一种离散趋势,凝聚力减弱。想想过去,思考现在,有心人都会认识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未来的发展,也离不开今天的基础。既然如此,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就要想到,应该如何做人,一百年后的后代将如何议论现在的我们。一想到此,我们越发感到一种敬畏,应该感谢列祖列宗,应该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甲骨文出现在哪个朝代】相关文章:
指南针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12-02
最晚的朝代是哪个朝代01-17
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11-22
唐伯虎是哪个朝代的08-03
兰陵王是哪个朝代的09-30
刘备是哪个朝代06-25
建安是哪个朝代07-21
柳下惠是哪个朝代的03-25
殷墟是哪个朝代的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