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国古代是怎样测评人才的

时间:2022-11-01 15:46:02 泽森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是怎样测评人才的

  人才测评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知人”。老子认为“知人者智”,把善于知人看作智慧的象征。在人才的识别、甄选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创造了许多人才测评的方法和手段,这对于现代的人才测评活动也具有借鉴意义,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是怎样测评人才的,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古代是怎样测评人才的1

  1、分类比较法

  这种方法通常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人分成不同的类别,并分别列举出不同类型的显著特征,通过特征的匹配进行区别,以达到对人才的鉴别和任用。如,刘劭在《人物志·流业篇》中,将人才划分为12种,包括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等,并列举出中国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加以说明。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各个类别又进行细分。如荀子在《荀子·不苟篇第三》中根据人格特征的不同,把士划分为:“通士(尊君爱民、通达事理)、公士(公正无私)、直士(忠厚老实、耿直坦诚)、悫士(诚实可信、谦虚谨慎)、小人(惟利是图、言行无常)。”刘向在《说苑·臣术》篇中则根据人臣的处世之道,划分了“六正”和“六邪”。六正指“圣臣、良臣、忠臣、志臣、贞臣、直臣”,“六邪”指“具臣、谀臣、奸臣、谗臣、贼臣、亡臣”,并分别列举了他们的行为表现,以便于区别。

  2、实践鉴别法

  这种方法是在实践中通过人的实际表现,来鉴别人才。孔子曰:“听其言而观其行。”对一个人的评价,既要看他说了什么,更要观察他的实际表现。据《吕氏春秋》记载,实践鉴别法应始于尧舜时期,《吕氏春秋·谨听》描述了尧考察舜的过程,共包括了五个方面:一是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考察舜的品格;二是让舜制定常法,考察他能否服众;三是让舜总理百官,考察他的管理能力;四是让舜接待宾客,考察他的交往能力;五是派舜巡查山林,考察他的实际工作表现。尧对舜的考察可以说是既全面又系统。王充在《论衡·答佞篇》中主张:“以九德检其行,以事效考其言。”王安石认为对人的评价,不能“私听于一人之口”,而应当“审知其德,审知其才”,同时要“试之以事”,看他的具体表现。曾国藩认为择人要优选有节操而没有官气的人,办事情要做到身到(深入基层)、心到(条例清晰)、眼到(明察秋毫)、手到(亲自动手)、口到(命令叮嘱)。

  3、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强调深入、全面地观察被观察者的言语、行为、表情等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观言。孔子在《论语·公冶长第五》中提出“听其言而观其行”。第二,观眸。孟子提出通过观眸来了解人的方法,“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嘹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座哉?”因为眼睛是心灵的反映,心中的正邪都会从中反映出来。第三,观行。孔子认为考察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做事的方式,进而洞察他的内心,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一个人。据《贞观政要·论择官第七》记载,魏征上疏唐太宗,提出了选人考其行的“六观”法:“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与,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第四,观志。《论语·公冶长第五》中记载了孔子经常召集弟子们以谈话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志向,从而对弟子进行判定。第五,观过。在《论语·里仁第四》中孔子指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意思是人有各种各样,所犯的错误也各式各样。仔细的审查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六,观亲。如《吕氏春秋》中提出的“六戚四隐”的方法,主张通过观察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以及邻里门生,来考察一个人的个性品德。

  4、民意调研法

  在长期的人才评价中,古人提出了应当将群众的观点和意见作为人才评价的一个方面,但同时又提出了“不以舆识人”的主张,认为群众的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差,要区分对待。

  在考察民意的同时,孔子主张只能把民意作为考察和评价人的参考,既要相信群众,又不能一味地迎合群众,认为世俗之毁誉不足以为根据。在《论语·子路第十三》中,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孔子的主张可以说是非常中肯的',有效地避免了民意调查法的不足。

  5、绩效考评法

  绩效考评,在古代又称考绩、考课、考成,顾名思义就是以“业绩”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东汉王符提出,要根据官吏从政的实际表现奖赏升降,健全官吏的考绩制度。“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即认为考绩是考察一个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西汉时期,董仲舒主张对人的考察应当把业绩作为主要的标准,在《天人三策·第二策》中他对绩效考核有详细的论述,认为有功劳靠的是“任官称职”,而不是“积日累久”。考绩要首先对各级官吏进行考试,“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试其部,四试而一考。天子岁试天下,三试而一考”。其次,根据官吏的爵、禄、秩、功、罪,决定其高下等级和进退。要评出相应的等级,按业绩将官吏分成九个等级,根据等级进行奖惩。五级以上有奖,五级以下要罚,并根据奖惩进行任、免、升、降。董仲舒提出的依据实际绩效定期考核的程序和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官吏为政的积极性。

  6、实验试探法

  实验试探法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情景模拟,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观察受测者的反应,进而做出评价。这种方法见于《庄子·列御寇第三十二》中的描述:“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有关人才测评的思想和方法相当丰富,但是,必须看到,由于受到具体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如重定性分析,轻量化研究;对人的评价偏向道德层面,对能力的测试不足;测试的内容偏重政治和文化知识,对技术重视不够。不过,古人强调人才测评工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尤其是要求测量要针对本质;在方法和手段上注重综合运用、相互印证,这些对于我们当前的人才测评工作也很有借鉴的价值。

  中国古代是怎样测评人才的2

  古代中国的人才选拔方法一共经历了世官制、世卿世禄制、帝王直接发现制、推荐自荐制、军功事功提拔制、乡举里选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制度。这些人才选拔制度是为了满足当时王朝统治者的需要,与当时历史环境是相适应的。

  最下面的才是无数百姓。讲究君臣礼仪,讲究仁义礼智信。如《礼记》所言要“行修言道”,即行合忠信,言合仁义。这些观点的进步的核心在于“以民为本”,讲究个人道德修养。所谓选拔优秀人才,也只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进行的`一种行为,通过这种行为为自己的官员队伍补充人员,让他们协助自己统御四方,这种行为的集中体现,就是历朝历代的选官制度。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又称世卿世禄制,主要存在于夏、商、周时期。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就是相当于地方长官从民间或者底下人才的推荐,这个既要看自己的运气还要看自己的实力,机会来了你没那个能力岂不是白搭。

  察举制,主要以“德、才”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孝廉为重要考核科目。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才子遍布天下,为君者不用自己去选拔就不断有才子送上门来“毛遂自荐”,当然也不乏有名之士被君侯争相邀请的。所以人才可以凭借自己的名被选拔或者通过自己的嘴去游说。

【中国古代是怎样测评人才的】相关文章:

人才与理性07-15

中国古代谚语09-05

中国古代经典的对联09-21

中国古代经典对联01-01

逆境出人才?06-29

勤奋出人才06-03

逆境出人才07-03

逆境出人才07-25

勤奋出人才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