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青铜器艺术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5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青铜器艺术,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青铜器艺术
青铜,在中国古代主要是指铜与锡的合金,是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发明。远在5000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中国古人即开始使用青铜制品。夏...青铜,在中国古代主要是指铜与锡的合金,是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发明。远在5000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中国古人即开始使用青铜制品。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是中国的青铜时代,青铜铸造达到鼎盛,辉煌灿烂,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进步。同时,作为礼乐文化的主要载体,青铜器用以“明尊卑,别上下” ,彰显、维护等级制度。 在青铜时代漫长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人们思想、习俗的转变与审美艺术自身的发展,使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形制、装饰花纹、器物组合与铭文也相应呈现不同的时代风貌,而这些阶段性的变化恰为我们清晰勾勒出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之美的历程。 中国国家博物馆素以收藏中国古代青铜重器为世人称道。殷墟妇好墓青铜器、“后母戊”青铜鼎、“子龙”青铜鼎、“盂”青铜鼎、“天亡”青铜簋、春秋晚期蔡侯墓青铜器及战国辉县固围村青铜器,足以代表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历程各时期的重要成就。从中我们可以体味造型艺术、装饰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书法艺术演变的轨迹,并继而探寻创造这些艺术元素的源泉,即我们民族上承远古、绵延不绝的审美体系。
商代的青铜铸造继承了二里头文化的传统,到了商代后期,达到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鼎盛。器类大量增加,器形复杂多样,造型注重平衡、对称,并融入自觉而生动的艺术创作。商代的青铜器装饰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题材众多,其中饕餮纹是装饰主题,肃穆神秘。商代后期,青铜器多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底纹,主题则采用高浮雕形式表现,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而且有些浮雕还分成几个层次。商代前期,开始在器上铸图形、文字,但字数较少,多为作器者先人的庙号。商代末年,出现40余字的长篇铭文,内容涉及当时的战事、王室与贵族的关系及王室祭祀。铭文字体象形意味较浓,大小参差,笔画波磔分明。
西周时期,不同等级贵族所使用青铜礼器的数量、组合各不相同,形成等级秩序森严的用鼎制度。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在因袭商代遗风的同时,融入周人自身的文化元素,器物形制开始发生改变。西周中期之后,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型。西周早期青铜器的装饰花纹,绝大多数是商代晚期的式样,西周中期开始,风格发生了剧烈改变,出现如穷曲纹、波曲纹之类新的题材,开始解体以往庄严神秘的动物花纹,促进了装饰的抽象化与几何图案化。鸟纹是西周青铜器装饰的主题,种类繁多,飘逸流美。 西周初年,众多青铜器上开始出现长篇铭文,涉及当时的政治、军事等内容。铭文多采取从右至左、自上而下的章法,兼顾文字之间的错落与整体布局的方整,并在文字的书写中贯入提按、方圆的用笔意识,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
春秋早期,虽然出现了一些新器型,但青铜器的总体依然类似西周晚期。春秋中晚期之后,各地区青铜器在形制、装饰、铸造工艺及器物组合方面,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面貌。春秋中期开始,青铜器的装饰风格转入精细、繁缛,细密的蟠螭纹成为主题,出现嵌铜龙、凤、鸟、兽及反映狩猎的题材。春秋晚期,描绘人们生活场景的图样,如宴饮、乐舞、射箭,跃然展现在器物上,构图生动、自然。战国早期,出现纯粹的几何图案,战国中晚期,许多几何图案以错金银、嵌铜及嵌绿松石工艺表现,变幻丰富,绚丽多彩。 春秋时期,铭文多反映列国诸侯、卿大夫之事。铭文字体在春秋中晚期流露美术化倾向,字形狭长,笔画多作宛曲之姿。有些铭文以错金银修饰。在楚、宋 、蔡 、吴、越等国,还流行一种特殊的美术字体,某些笔画缀以鸟形或虫形。战国时期,铭文多为凿刻,纪事性题材大为减少,或记铸器事由与器主,或“物勒工名”,记负责监制器物的职官、工匠,或记器物的置用地点与掌管者。列国文字异形,俗体字使用较多。
青铜器应该如何保养
铜锈一般又分为无害锈与有害锈两种。由于受水浸土埋及大气的侵蚀,青铜表面逐渐产生变化,它们在青铜器表面形成了保护层使之不再继续遭受腐蚀,并增添了青铜器的古雅色调。这种是俗称的“无害锈”。有害的青铜锈,像绿色粉末,危害性很大,俗称为“青铜病”,即有害锈。有害锈发展起来会使器物损失逐步严重,并不断扩散,对这种现象必须及时处理,隔离存放。
古代青铜器的锈层极其复杂,层次很多,有些锈蚀掩盖了青铜器的纹饰或铭文,甚至使器物变形,失去原貌。因此,去除那些有害的锈蚀,是青铜器保护处理的重要任务之一。过去常采用的青铜器去锈方法,是用刻刀、凿子、等进行锤震,剔除锈蚀,在锤打时,位置要准确,用力要适当。此法虽简便,但容易损伤原器,尤其是铭文和纹饰部分,所以必须细心剔除,并刷扫干净。有些锈层很牢固,不易剔除,可用油泥挫成长条,把锈的四周围住,用滴管滴入溶液,使铜锈软化分解,再用刀剔挖干净,并用水冲洗。要注意有时器物没有必要采取全面的去锈方法,而只需作些局部处理就可以了。
青铜器鉴定"锈蚀"是关键 锈迹斑斑内藏玄机
鉴定中了解古铜器锈蚀的特点非常重要。由于地域的不同和各时期青铜材料的不同、锈蚀年代的长短不同,都会表现在铜锈上。我们一般说的红斑、绿锈、黑漆古、水银沁等,都是最常见的铜锈现象。
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多种锈色。真锈是由铜器体内生出来的,特点是有根基、有层次、有硬度、有牢度、有光泽。而假锈,主要是两种作伪方法,一种是短时间内腐蚀所成,另一种是涂抹粘附而成。所以做出来的锈,多表现为锈浅浮、色粉绿、无硬度、易脱落,或者显湿、显黏性,时间长了还会出现表面龟裂现象,这种情况有时用火烧一下,还会闻到刺鼻的气味。对铜器表面锈的观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很多水平不太高明的仿器,基本上可以在锈迹特征这一关被发现。所以说作伪者也在仿品铸成后,下力气研究做假锈的方法。2000年左右,有人曾问我怎样消除化学腐蚀后残留的气味问题。在这之前,部分做假锈通过闻气味可以发现作伪,后来气味果然没有了,说明做假锈者解决了这个技术问题。从目前作伪器来看,做假锈仍然是一个难点,只要细心对比,各种做假锈的方法,总有露出马脚的地方。对于锈的辨认,不是用语言能够完全表达清楚的,要多看实物,多观察各种不同的锈,这是一种对比性的鉴别。
作伪还有另一种手段,就是拼凑。大约十年前,见到一匹铜马。汉代的风格,在马的前胸和马的臀部各有一块汉代铜器表现出的铜锈特征和表面加工的痕迹,锈薄而硬。除此之外,大约占五分之四的面积上铜锈浅浮模糊,有人工涂抹的痕迹。主人也看出来了,但是他认为模糊的部分是修补所致。我仔细看了没有修补痕迹的马头,马头的锈迹与胸、臀部的锈迹不同,最后断定:整马为仿品。作伪者的手段是:先铸一件铜马,然后将铜马的前胸和臀部不到总面积五分之一的部分挖掉,补接了汉代铜壶的两块残片,巧妙利用了铜壶残片原有的弧度,焊接后做假锈进行掩盖。所以当我们发现整器上出现两种不同特征的铜锈时,应引起注意,如果整器真,仅局部有修补,应作为真器修复看待。在收藏中遇到有修补的青铜器并不少见,如果应该发现而没有发现,在价格上差别是很大的。
鉴定青铜器真假的方法与技巧
1、辨伪的基本方法是比较法与综合分析法。即将需要辨伪的器物,首先分别从铜质及铸造工艺、器形、纹饰、铭文诸方面与真器逐一进行对比,并参考伪器的各种情况作为反面标准进行考察,从而对该器各个方面的真伪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再综合该器的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的分析。真器的器形、纹饰与铭文等各方面是一致的,而伪器的各方面之间往往有矛盾。由于夏商周时期与后代的铸造工艺不同,留在器物上的铸造痕迹也不同,通过铸痕的观察可以判断真伪。夏商周主要采用范铸法,器体上留有范线,有时夹有垫片,细部花纹棱角细腻圆滑。而现代或用翻砂法,则粒粗胎厚;或用失蜡法,则没有范线。从铜质上来分析,夏商周时期为青铜质,而后代的伪器有不少为黄铜质。又由于夏商周之青铜器入土已三四千年,经过长期腐蚀,已发生化学变化,铜质已糟朽,因此,真器比同样大小的新制的伪器重量要轻,有经验者用手一掂,即可知其真伪。
3、真器的表面锈色是经长期腐蚀而自然形成的,致密而有金属光泽,与器体是连为一体的。尤其是铜锈已渗入器物内部,渗入花纹或铭文字口之内。而伪器的表面锈色一般是用快速腐蚀法作成,其特点是很薄且浮在表面。而厚的伪锈一般是用漆调颜色作成,灰暗,呆滞,既没有金属光泽,又没有层次,浮于器表,疏松,易脱落,而露出新铜地子。
4、从器形上来说,中国古代各类青铜器的形制是有一定之规的。如被鉴定者器形不符合古代的规律,则有可能是伪作。第四,真器的花纹及铭文自然而生动,风格古朴、生动。而伪器则呆板、软散,无生气。伪铭錾刻有刀凿之痕,往往又破坏了原来的表面,腐蚀者模糊而臃肿。伪铭大多书法拙劣,文义不通,与真铭拓本逐字逐笔对照,自可辨伪。第五,伪器的器形、纹饰与铭文三者之间往往有矛盾,露出破绽。再者,铭文的性质与器物的类别不合者,或铭文所在的部位及行款不合于格式者,均有可能是伪作。需要指出的是,辨伪时详细了解该器的出土情况与流传经历是很有必要的,往往能为辨伪提供重要的线索。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青铜器艺术】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主要特点04-08
关于中国古代时期的铁器04-07
古代青铜器的主要纹饰08-31
青铜器时代的到来08-17
青铜器时代是哪个朝代12-01
参观青铜器博物馆作文700字10-11
分别时期的同学赠言11-25
新时期读书谣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