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漫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时间:2022-09-12 21:53:41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漫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1,古代战争

  古代军队的编制和我们今天的编制不同。春秋时期,许多大国设立上、中、下三军,晋国、吴国甚至还扩大到五军、六军。据《国语·齐语》记载,齐国以五人为一伍,十五为一戎,十戎为一卒,十卒为一旅,五旅为一军。以后各个朝代沿用“军”为作战单位,但人数多少不同。“冠军”的说法最早是在军队里使用的。一般把战功显赫、英勇善战的人封为“冠军将军”。而“殿”有后的意思。古时候,军队行军,被派担任后卫任务的部队叫殿军。殿军往往走在军队的最后,因而最后一名也叫“殿军”。

  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军礼同邦国”,这是讲对于那些桀傲不驯的诸侯要用军礼使其服从和同。《出征前祭天祭地,把即将征伐之事报告上帝,表示恭行天罚,以上帝的名义去惩罚敌人。出征前告庙有受命于祖的象征意义。军队获胜而归,谓之“凯旋”,其时高奏凯乐,高唱凯歌。天子亲征凯旋,大臣皆出城迎接,有时远至数十里之外。如果是命将出征凯旋,有时皇帝也会亲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劳;有时则派遣大臣出城迎接。这都称为“郊劳”。军队打了败仗,称为“师不功”,或称为“军有忧”。军队回国则以丧礼迎接。国君身穿丧服,头戴丧冠,失声痛哭,并且吊死问伤,慰劳将士。

  古代的战争非常频繁。除了击、攻、战等表示一般的进攻和作战外,其他一些表示战争的词大都有或褒或贬的感***彩。如征,就含有褒义,指上对下,有道对无道的战争;伐是中性的,它强调“师出有名”,是一种正式的战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说“其后秦伐赵,拔石城”;侵含贬义,是不宣而战的入侵,如《六国论》说“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古代的战争,指挥者通过旗和金鼓来指挥,军队中的各种旗帜很多,其中帅旗叫“旌麾”,如《赤壁之战》“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又有“麾下”一词,义同“部下”,如《垓下之战》“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战旗不倒,表明指挥者仍在指挥,如果战旗倒了,则表明彻底失败了,所以《曹刿论战》中,曹刿“望其旗靡”,然后才让鲁庄公下令追击齐军。

  擂鼓是进攻与冲锋的信号,并能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所以《子鱼论战》中捉“金鼓以声气也”,《曹刿论战》中也说“一鼓作气”。金是钲之类的响器,古代鸣金收兵。

  古代的战斗要列战阵,古人对阵法极为重视,《子鱼论战》中的“宋人既成列”,就是指宋军列成了战阵。

  从殷商直到战国时期,作战的主要方式是车战,比如齐鲁长勺之战(《曹刿论战》中记录的就是这次战斗),就是一次车战,所以齐军失败后,曹刿“视其辙乱”,因为溃不成军,所以车辙才乱成一片。古代大败“败绩”,据认为就是“败迹”,也就是“辙乱”,由此来指称惨败。古代天子有兵车万乘,诸侯有兵车千乘,所以《过秦论》中称秦始皇统一天下登帝位为“致万乘之势”。

  先秦时期,大国有上、中、下三支部队,称为“三军”,如《子鱼论战》上说“三军以利用也”。

  古代战争中使用的是冷兵器,如刀、剑、戟、箭等,火药发明后,才逐渐出现了火器,但仍不普遍,一直到近代,唱主角但是 仍是冷兵器。

  2,古代刑律

  (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史记 商君列传》“行之四年,公子虔诚,劓之”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如:成名“旬余,杖至百”

  (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也”

  (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即受此刑)

  (06)膑刑:剔去膝盖骨。如“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07)大辟:砍头。如“惟大辟无所要,然犹质其首”

  (08)炮烙:将人烧烤的一种酷刑。如:“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

  (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如“秦惠王车裂商君”

  (10)汤镬:将人煮死。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就汤镬”

  (11)腰斩:从腰部斩簖。如《史记 商君列传》“不告奸者腰斩”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

【漫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大全08-20

漫谈“课桌文化”07-02

漫谈“课桌文化”07-02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10-19

漫谈清明文化04-13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07-18

古代时间的文化常识09-04

常见古代文化常识08-01

关于古代的文化常识介绍03-22

经典古代文化常识(精选55句)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