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文史常识之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sāngāng-wǔcháng,封建礼教的道德准则。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何晏在《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中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这种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基本解释
读音:sān gāng wǔ cháng
含义:三纲即“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详细解释
1.三纲
三纲:君臣义,即君臣之间要讲信义;父子亲;夫妇顺,即夫妻要和顺。
《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
2.五常
(1)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五常:另一说为“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演变介绍
1.董仲舒的“五伦”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五常之道”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2.“三纲”“六纪”
汉班固(32-92)撰《白虎通义》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白虎通义》总结了两汉经学的成果,集两汉今文经学大成之作,主要内容为记述白虎观会议关于经学之议论,大部分为复述董仲舒的学说及基本观点,并有所发挥。并提出了“三纲”、“六纪”的伦理金条,“三纲”是“署为数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为“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认为“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六纪”是从“三纲”而来,是“三纲”之纪,把封建社会的伦理关系说成合乎天意的、永恒的自然关系。《白虎通义》以三纲五常为核心构建了一整套神学目的论和政治伦理思想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制度充分体现出来,在东汉时期实际上起了法典作用。
3.朱熹“三纲五常”
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示例:可是像我这样出身名门,幼读诗书,对圣人三纲五常之教,不敢稍忘。(姚雪垠《李自成》)
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读物《三字经》里也明确写道:“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由此亦可见“三纲五常”做为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道德标准于儒家思想的发扬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什么是“三纲五常”?
“君为臣,父为子,夫为妻”的“三纲”,仁义礼智信的“五纲”,也叫“三纲五常”。如今,我们对中国传统进行了这么多年的客观、全面、深入的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那些“超越时间空、跨越国度、充满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的文化理念,并加以宣传和弘扬。人们习惯于随便提这种“三纲五常”的思想。
特别是在理论上,公认“仁义礼智信”五常不是糟粕,而是精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予以充分肯定和弘扬。而与这一思想密切相关的“三纲”思想,要么一直避而不谈,要么一直试图用所谓的好的方式去解释和认知,因此无法得到满意的答案。我认为,在讨论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时,不能回避对“三纲”的理解和评价。
“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道德规范,出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其具体内容为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则是“仁、义、礼、智、信”。在中国古代,这种规范对个人生活和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纲中的“君为臣纲”,是指君是臣的行为准则,臣要对君尽忠,如同儒家主张的“忠君”思想,是一种忠诚和服从的关系。然而,这种忠诚并非盲目,而是基于对国家、人民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三纲中的“父为子纲”,是指父子之间要有孝道和尊重,父亲要慈爱,儿子要孝顺。在儒家的道德观中,孝道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也是家庭和谐的基础。
三纲中的“夫为妻纲”,是指夫妇之间要互敬互爱,丈夫要爱护妻子,妻子要顺从丈夫。这是基于家庭和婚姻关系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体现。
而五常中的“仁”,则是指对他人的爱和关心,对正义的追求和坚持,尊重和遵从传统习俗和规范,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以及言行一致、诚实可信。这是一种核心的道德价值观,也是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
五常中的“义”,是指人的行为要符合正义和道德,这是儒家倡导的一种正义观念,强调个人行为的公正性和道德性。
五常中的“礼”,是指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规范和礼仪,这是儒家倡导的一种礼仪规范,强调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尊重他人。
五常中的“智”,是指人要有智慧和理性,这是儒家倡导的一种智慧观念,强调个人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五常中的“信”,是指人要诚实和守信,这是儒家倡导的一种诚信观念,强调个人要诚实和守信。
在古代中国,“三纲五常”的观念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社会和个人生活中。在政治社会中,“三纲”被视为维护封建帝制神学体系的基本道德规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皇权的稳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个人生活中,“三纲五常”的观念则被视为家庭和谐、个人修养和社会规范的基本准则。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三纲五常”的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批判。一些人认为,“三纲五常”的观念过于强调个人的服从和责任,缺乏对个人自由和尊严的尊重。一些人认为,“三纲五常”的观念过于强调等级和尊卑,缺乏平等和尊重。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三纲五常”的观念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其核心的道德价值观和礼仪规范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借鉴“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家庭生活中,“三纲五常”的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和幸福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家庭中,我们应该尊重父母、尊重子女、尊重妻子,以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孝道和诚信,以维护家庭的和谐和稳定。
在社会生活中,“三纲五常”的观念也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各种规范和准则来维持秩序和公正。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法律、尊重规则、尊重他人,以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仁爱和正义,以维护社会的公正和道德。
在个人修养方面,“三纲五常”的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个人的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努力。在个人修养方面,我们应该注重仁爱、正义、礼仪、智慧和诚信,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三纲五常”的观念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其核心的道德价值观和礼仪规范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要,对“三纲五常”的观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的和谐,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文史常识之三纲五常】相关文章:
国学常识之文史知识03-08
文史常识之竹林七贤03-19
国学常识之《大学》02-03
国学常识之何谓“霜露之疾”04-28
国学常识之禅让制09-19
历史常识之毛遂自荐的故事10-10
国学常识之科举四宴05-22
国学常识之何谓“玉搔头”07-22
国学常识之吴中四杰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