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二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通过说话训练引入课文。然后围绕“为什么争?”“争什么?”“结果怎样?”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课堂上,我希望自己既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带着学生抠词析句,品味感悟;又要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使学生明白了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把握整则寓言的内容。然后,在学生整体阅读把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词句的意思。其中,我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来关注句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体会句子,把握情感。
读,永远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最主要的'方式。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指名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又将体会读出来,品味文字。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接近角色,进而揭示道理。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在课中,我让学生表演了三次,每一次都适时地利用学生的表演引导他们通过点评去更深入地解读课文由相争到相持的过程。
寓言带有讽刺和劝戒的性质,一般它们的创作都有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图,他们希望达到的效果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它所揭示的寓意与学生的认知不尽相同,这造成了他们的理解困难。我关注了这一点,及时地补充了《鹬蚌相争》的典故。让学生了解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一寓言故事承载的历史责任:阻止燕赵两国交兵,以免秦国得利。在这样的资料补充下,学生会对寓意有更深刻的认识。
类似于寓言这样短小精悍的文章,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难度,所以,我们可以不把整堂课的时间都局限在这篇文章之中,可以从这篇寓言入手,然后以一篇带多篇,在课堂上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教师还可以再找几则其它的寓言故事,讲一讲。这也是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外展,所以我认为学完本课可以带读《唇亡齿寒》、《螳螂捕蝉》等寓言,让学生对寓言这一体裁的特性更多的认识。
二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2
鹬蚌相争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文章虽然语言精练,篇幅短小,但蕴含的哲理却非常深刻。由于文言文语言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而故事也离孩子的生活比较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探究文本就是我这节课面临的最大挑战。
反思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首先,机智幽默的课堂评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学生的表现,对于学生的发言能及时予以准确、风趣的评价。如当学生说:“我想把它们(鹬和蚌)送到动物园去。”我打趣道:“真是一位善良的渔夫!我看你应该改行去做动物保护者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评价及时到位,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二,读写结合,让寓意在对话中自然呈现。感悟寓言的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常的做法是在学生理解了文章主要内容之后,说一说自己懂得了什么。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落入俗套,而是设计了一个练笔的环节:在被渔人带回家的路上,鹬和蚌一定有许多话要说,那它们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带着自己的想象把它写下来。有学生写道:“非常后悔,它对蚌说:要是‘我们都能互相让一下,就不会被渔人捉住了……’”然后,我又引导学生:“作为一名旁观者,你有对它们又有什么忠告呢?”学生说道:“做人应该懂得谦让。”这样,寓言的寓意已经是不言自明了。
其三,沉着应对课堂突发事件。在板书“渔翁得利”一词时,由于疏忽误写为“渔翁得力”。学生特别善于发现老师的失误,很快就有学生发现并指出来。开始我也感到非常尴尬,连忙纠正自己的笔误。就在纠正错别字的时候,我让自己迅速冷静下来,并找到了“化险为夷”的办法:“同学们,其实两个“délì”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词语。如果说一个人干事很得力我们用第一个,如果要表示得到利益就应该用第二个。”这样的处理,使得这个小失误变成了即兴的同音词辨析,体现了一定的教学机智。
总之,本节课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达到了预期的各项教学目标。
二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3
《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精炼短小,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课文生动形象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文末又说明了道理。
故事通俗易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读懂课文问题不大,但在领悟寓意时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适当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领悟,即可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懂得不要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最后导致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在学习这则寓言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的方法进行学习,即读文——明意——理解词句——再读文——领会寓意。一节课下来,我按部就班,依照教学规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了“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喜笑颜开”、“没费一点住力气”、“一起捉住”等词。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说故事的寓意,很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大部分同学基本上能说出本文的寓意,但有些同学说得不全面,有的同学不能用总结性的语言来描述。我正准备总结时,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不对,鹬的嘴巴都让蚌给夹住了,怎么能说话呢?”此问题一提出,班里像炸开的锅,很多同学也纷纷说:对,它们两个都不能说话了,因为它们的嘴巴互相夹着。经同学们这么一说,我想也对。这是我课前完全没有想到的`,这问题应该怎样回答?我迅即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经过讨论,有的同学说:“这个故事是人家编出来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你们有谁能听见鹬和蚌在说话?别说它们嘴夹住了,就算它们嘴没被夹着,说起话来你们也听不见”“人们是看到它们互相夹住而想象到它们当时可能发生的争论”“就算它们当时说不出,可它们心里肯定是这么想的,要不它们怎么死夹住不放?”……看到同学们这么有见解的回答,我非常高兴,立即对同学们的回答作了肯定和表扬……
这节课虽然顺利结束了,但我心里总不平静,因为今天不但是我给同学们上一课,也是同学们给我上了一课。
二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4
教学这两则寓言故事中,学生针对插图与课文内容提了一些问题,想想还真有些道理。
如《揠苗助长》这课,学生对着插图提出质疑:“既然文中写老农干的是筋疲力尽,那为何图中真在拔苗的他连一滴汗也看不到呢?不太符合常理呀!”针对课文内容,学生问:“既然是老农,应该是很有这方面的经验才是,怎么连这简单的道理也不懂呢?是不是改成刚刚学种田的年轻人比较恰当呢?”
如《鹬蚌相争》这课,学生也对插图存在质疑:“鹬蚌身旁不是有一块大石头吗?鹬为什么不把蚌甩向石头,让它破碎,不是可以美食一顿,又不至于被抓吗?”针对内容,问:“既然双方的嘴都被夹住,又怎么能说话呢?”
看对这么一群善于思考的孩子,特别欣慰。虽然上面的问题都可以找到理由让他们明白,但这些问题还是有一定的`思考价值的。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能有自己的思想,有个性,这样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二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5
《鹬蚌相争》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
在备课时我回忆起了孙老师执教的'《学弈》一课,也是一篇文言文,教学效果很好,我也进行了尝试。
文言文语言简练,有着特殊的魅力。因此应该加强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本节课我也大量地安排了读的环节,比如:理解之前的听教师范读、领读,指导学生断句停顿,读出语气,学生练读,读流畅。表面看来学生会读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出了一点“古味”,但仔细再学生的读中缺少点什么,那就是语气。学生朗读的语气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去感悟,在正式讲课后我让学生理解了意思之后再指导读,那么读的语气就鲜活多了。
所以要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尤其注意不要把对读的感悟强加给学生,应培养学生自悟自读的能力,这样学生读的能力才会提高。同时我也发现了音乐是充满感染力的,音乐能使使同学们投入到文章中去读得有声有色。
二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6
《鹬蚌相争》是苏教版第五册的内容,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鹬和蚌互相争执、谁也不让谁,最后让渔翁得利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不然反而会让第三方获利。文章非常短小,但寓意无穷。
文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鹬和蚌的对话,把对话读通了,读顺了,读得有感情了,文章自然就理解了。例如,学生不理解“威胁”一词,我就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体会语气中“恶狠狠”的意味。学生不理解“得意洋洋”一词时,我让学生比赛谁读得得意,几位同学一比,“得意洋洋”中骄傲的意味就出来了。把鹬蚌的对话读好了,这些不易理解的词语自然迎刃而解。接着,我请了学生分角色朗读,一遍不够,两遍不够,学生的声音越来越响,就能明白当时“谁也不让谁”的紧张气氛了。然后我继续让学生读,直到读了五六遍,学生的声音都快嘶哑了,再也读不响的时候,就更能理解“筋疲力尽”这个词语的含义了。
对于中低年级来说,单纯说教式的词语解释并不能让他们很好地吸收消化,也会逐渐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相反,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在有趣的游戏化的朗读中体会词语的含义,是更适合中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
二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7
我在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教学过程流畅,知识过渡自然;课堂气氛活跃。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用故事导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将孩子们的目光、思绪吸引过来。使孩子对寓言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自主读识,掌握基础
抓住高年级能够自主读识的特点,以自己的能力完成初读课文、掌握字词。这样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通过听写、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自主读识的效果。文章比较短学生对于字词和读通课文都掌握的`非常好,
三、立足文本,读中感悟
积极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借助与同学合作的力量,抓住了课文中重点词语突破了寓言的重难点,同时又挖掘和拓展了课文理解的内涵;也极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每一个学生各尽所能,相互补充,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实际的讨论、协作,明白了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理解了故事内容,鹬和蚌的想法后,通过个性化的朗读。
(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鹬和蚌心态。
(2)分角色朗读。两种朗读方法,让学生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起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读透了课文,悟出了道理,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四、发挥特点,善于激趣
利用了学生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个性,让他们带动作读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五、课内外结合
在整个教学中注意了课内外的结合,结尾引出课外书《战国策》的故事,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中的寓言。我告诉学生像我们今天学的“鹬蚌相争”这样短小而生动的故事,故事中又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并且向学生推荐课外也可以去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语文课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把课堂知识引向课外,让孩子们在课外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这堂课的每一环节,我都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让学生充当主角,注重培养学生自悟自读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但也存在着问题:评价语言不够丰富,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加努力。
二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8
《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故事,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课文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直白地说明了道理。为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领悟寓意,懂得不要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最后导致两败俱伤,渔翁得利。
在学习这则寓言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故事大意,之后,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和感悟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鹬和蚌的对话,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想象鹬和蚌的申请,从而对“互不相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渔翁所得之易,抓住“喜笑颜开”、“没费一点力气”、“一起捉住”等词语指导朗读,收效更加明显。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鹬和蚌傻不傻?傻在那里?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他们不仅能帮助鹬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内化了寓意。
二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9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面对信息不断膨胀的今天,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单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我在教《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时,抓住寓言的特点及要求,注重了让学生初步掌握寓言故事的学习方法,以便为今后独立学习寓言打下基础。
课文不长,孩子们读起来困难不大。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读完后兴味索然,机械谈寓意。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改变了以往学习寓言“读故事,谈寓意,联系生活举实例”的教学模式,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表演、个性体验、联系生活,角色转换等多种学习方式,将故事与历史事件巧妙结合,于小故事中自然体会出大道理。
实践证明,这节课新颖的设计,不同方式的学习,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每一环节,让学生充当主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但是,我自己感到教学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今后还要在实践中多向他人学习。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对一些精彩的句子,教师的点评还不到位。
2、在教学第二部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我可以在检查完学生词语朗读情况后,安排学生观看动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精读课文故事时,更加细腻地体会到鹬蚌相争的激烈,感受它们内心互不相让的强烈心态;理解故事后,争斗情节的表演,一个啄住不放,一个夹住不放演示也能更加精彩。而把这个情节放在最后观看,也出于我的不大胆,总担心安排的教学环节多,学生理解不到位拖时间,所以就做了这样的处理。今后,我可以自己决定的是多向周围的老师学习,学习他们每一次课堂上灵活处理课堂变化的教学机智。课前再多钻研一点,尽量多去设想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获得课堂上的更多自然。
二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10
在执教《鹬蚌相争》的第一次试课后,感觉自己在课题的引入及生字的书写指导这一环节过于琐碎了,用了二十几分钟的时间,下课后也感觉生字教学的时间分配过长,在课文题目引入的过程中我设计了:读着这样的题目,你能知道那个字最能突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吗?由此擦亮课文“争”这个眼睛。顺势引导学生:围绕着“争”这个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学习寓言故事也要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学习,我们本节课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争”,课下经过学段组长学科组长的指导下做了修改,因为这篇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不是很分明,这样的设计不能直奔主题,显得很纠结就删去了。
另外因为是从课外选的文章,所以将生字的教学改为了生字词的认读与积累,这样不仅夯实了语文实践,还节约了课堂上的.时间,为讲故事做好准备。经过指导在第二次试课中,时间分配好了很多,能够比较合理的分配时间了,课堂预设内容也按时完成。
但是这次试课后大家感觉还是寓言的味道不浓,怎样指导学生把故事讲有趣?这成为了新的突破点,我接纳了微娟的建议,将设计分为了:
板块一:字词梳理。
板块二:抓关键词,练习把故事讲清楚。
板块三:想象情节,练习把故事讲有趣。
字词梳理大概用了十分钟,剩余时间都用作讲故事上。引导学生说出要想把故事讲好,就好先读好。接下来是抓住关键词,把故事讲清楚。孩子们也能准确的找出关键词,只是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环节,我没有引导好,也是自己没有做好支架,导致出现了干启不发的情况。本想以“相持”一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出鹬和蚌在不同时间是如何的争执不下,互不想让的,可是当我引导学生:看着这个词语,你的脑海里出现了鹬和蚌怎样相持的画面?学生出现了不知所云的空白,我赶紧补充道:早晨,当太阳升起时鹬和蚌——相持着,中午?学生没有按我的预设说下去,而是先说了早上,紧接着就说他们一天都这样相持着。我当时也很慌张就直接带过去了,其实这里可以继续引导,渔翁毫不费力的得到了鹬和蚌,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由此想象开去效果会好些,这里还可以借鉴俞校长的建议,引导学生想象一下看到鹬和蚌这样相持不下,河里的小鱼都看不下去了,冒出头来劝告他们说:这样学生的想象之门就很容易打开了。
另外,突出寓言本体味道上还要加强,指导讲述的品质,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这几个方面还要下功夫学习。这一节课上下来,有收获也有遗憾,我将在今后得日常教学中常抓不懈,不断提升。
【二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07-20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09-15
二年级下册语文反思教学反思01-30
语文的教学反思11-01
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教学反思10-18
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整理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10-18
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反思范文大全简短03-10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8-23
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8-29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