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丰碑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07 10:45:51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丰碑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1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丰碑语文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丰碑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1篇)

  丰碑语文教学反思 篇1

  上《丰碑》一课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七自然段,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学生一个一个地交流,都是我准备范围内的,我显得不慌不忙。这时,一只小手高高地举起,我一看,是一个爱表现自己而且经常出现错误的孩子,便另外叫了几个学生来交流,见交流得差不多了,我开始让同学总结。可我发现,这只小手一直举着,丝毫没有放下的意思,我不忍挫伤他的积极性。于是便叫了他,“我觉得课文中‘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这一句,也体现了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因为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士,而自己穿着单薄的衣服,他想抽支烟来取暖,他不是神仙,他是人,他也冷啊!可是从他冻僵时那种坦然自若的`神态,足见他多么坚韧刚强,他把生命的希望留给战士,把死亡留给自己,面对死亡泰然处之,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啊!”孩子一口气说完,如释重负地坐下了,其他学生不住地点头,我既惊喜,又愧疚。

  反思这个过程,我差一点儿扼杀了一个闪光的思想,没想到他在阅读课文时,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篇课文我教过多次,我们都只注重分析将军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而对夹着旱烟这一环节没有去深层挖掘,而这位“经常出错”的孩子却说得如此精彩,而且是在那只小手一直执着地举着之后,才有了表现的机会。是啊,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解读课文,用不同的语言诠释发现。我们应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个孩子的发现,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不要让未来的天才由于我们的粗鲁,失误而过早地夭折。

  丰碑语文教学反思 篇2

  《丰碑》这篇课文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竟然未留一件棉衣给自已而被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课文语言朴素、自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人物形象饱满,读罢令人难以怀。那么,在《丰碑》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探究、体验文中之情,从而从维持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呢?结合笔者两次教《丰碑》一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从学习任务走向学习需要。

  《丰碑》一课重点突出,“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第一次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同学们回顾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以“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问题突破全文,交待学习任务。这样一来,虽然从教的角度而言,本课的学习任务交待清晰,但是从学的角度而言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习需要是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前提。那么如何激发学习需要呢?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设置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习需要。因此,再教时,我对原先设计作了修正:首先让同学们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并思考——红军队伍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接着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后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着重理解“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属于谁呢?”这句话。自然而然,学生不禁要问,刚开始将军不是担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吗?现在怎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支队伍?这是为什么?这样修正,就把原来的学习任务变成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学习兴趣,拓宽了主体参与的面,当然有利于学生主体性能力的发展。

  二、引导质疑问难: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探究。

  《丰碑》一课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将军情感的变化来衬托军需处长精神的崇高。第一次教学时,着眼于将军情感变化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我设计了自学思考题:将军的神态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要求学生圈画有关词句。然后分别读议:将军为什么“愣了一下”,为什么“脸色严峻起来”,为什么“两腮的肌肉抖动着”,又为什么“愣住了”?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体味将军复杂的内心活动,从而引起共鸣。但从教学实践看,虽然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但是学生思维空间狭窄,又压抑了创新个性的发展。这是由于教师规定性的要求太多,造成学生只能被动参与学习。那么如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呢?引导质疑问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因此再教时,我尝试把学习设计权还给学生,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3到第12自然段并在不懂的地方打上“?”,然后集体交流质疑,教师将同学们都不懂的问题按课文的顺序重新排列并摘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一般来说,学生的问题有:当警卫员告诉将军前面有人冻死了,为什么将军只是愣了一下?为什么老战士牺牲时神态还那么镇定、安详?将军为什么要向身边的人吼?等;接着再引导学生读文,想象将军、老战士等人的内心活动并朗读体验。这样由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并主动解决,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自然情更浓意更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提倡争论辩驳:从单向交流走向多方合作。

  《丰碑》一文中第12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个军礼代表着将军对军需处长最崇高的敬意,也代表着他对刚才发怒埋怨军需处长的自责、愧疚的心情,更为红军队伍中有这样的战士而自豪。为了进一步升华情感,理解课文内容,第一次教时,我设计了思考题:将军为什么向军需处长敬这样一个军礼?引导学生想象将军的内心活动。虽然学生也能积极思考,发挥想象,但对将军情感的感受不够深刻。这是因为这样教学学生只能内部自我协商,无法拓宽思路和想象空间。那么如何改善呢?强调主动的合作探究,自然能让学生从单向交流走向多方合作。优化问题设计,创设争论辩驳的条件是有效策略之一。为此,第二次教学时,我作了如下修正:首先让学生思考,读到这里你认为将军刚才应该不应该发火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将军刚才应该发火,因为他并不知道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而眼前有位老战士因没有发到棉衣而被活活冻死,当然要发怒;有的学生认为将军没有弄清事实的情况下大发雷霆而错怪了一位老战士,当然这是不应该的等;接着在辩论之前,让小组持相同观点的同学读议交流;然后分成两大组辩论;最后集体评议。这样一来,学生在争论中自然分组并多方交流,层层深入而又主动剖析将军的内心活动,显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丰碑语文教学反思 篇3

  《丰碑》一文是小学语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叙述了一支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现在将我的本节课成功与不足之处的反思进行一个小结,以便日后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思路清晰,整体感强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整体感知课文,然后主要抓住两个主要人物,军需处长和将军。在深入学习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后,理解中心思想,从而深化学生对“丰碑”的理解,思路比较清晰。

  2.相信学生能力,主体意识增强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本节课我正是在这样的指导下,首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这支队伍可能面临哪些困难,然后再让学生交流感受深刻的地方,再引导学生体会将军情感的变化。

  3.重视朗读指导,入情入境

  整篇文章都是以将军的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文章感情强烈,所以我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并配上音乐,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关系,教材本身钻研不够,同时也由于课堂上的紧张,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两次把军需处长说成了将军,以后教学应该严谨、准确。

  2.在学法指导上有所欠缺,比如本文所涉及的描写人物采取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可以告诉学生渗透到作文中,提高写作的水平。

  丰碑语文教学反思 篇4

  《丰碑》是赣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能力训练”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丰碑》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红军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课文语言朴素、自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采用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人物形象饱满,读罢令人难以忘怀。根据课文的特点,本课教学宜以深情朗读、想象感悟为主,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的理念的前提下,教学时,我抓住重点,即课文第七自然段,以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穿着,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同时,引导学生领悟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感悟丰碑,使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

  通过这一节课,我深刻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真不容易。 做一个好老师真不容易。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更不容易。纵观我的课堂,有成功也有失败。

  成功之处:

  一、较好地体现了“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引导学生朗读、默读课文,品析关键词语,品读重点词句,感悟故事的内容,体会感悟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我以自己动情的导读,感染学生,达到与学生心灵的共鸣。这样学生已不单单是在学一篇课文,而是一种情感的熏陶。这样学生的体会和感悟就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而是植根于语言文字之中,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二、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空白”是作品在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如:当将军得知,眼前这位战士,就是自己刚才还迁怒于他的军需处长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写:“将军楞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此时无声胜有声。怎样帮助学生体会将军沉重而又激动的心情,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呢?我设计了补白联想。“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沉重而又激动的,他的心中必有千言万语要说,然而他却一句也说不来,他当时会想些什么?”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补白联想,让学生感受到哪怕是将军,在失误面前同样敢于自责,同时更使学生受到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陶冶。这一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渗透了做人的哲理。

  三、语文实践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在反复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咀嚼语言的蕴涵,品味语言的妙处后,带领学生朗读,以心契心,以情悟情,从而与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载体产生最大限度的共鸣。情动而辞发,当学生真的被感动了,有了不得不发(抒发)愿望时,让学生“写碑文”就水到渠成了。我不失时机地说:“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题上一两句碑文。”学生潜文入境,发挥想象,写下碑文,他们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真正受到了熏陶和启迪。

  不足之处:

  《丰碑》一课重点突出,“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划出直接把军需处长和丰碑联系起来的句子。接着以“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问题突破全文,交待学习任务。这样一来,虽然从教的角度而言,本课的学习任务交待清晰,但是从学的角度而言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对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丰碑语文教学反思 篇5

  《丰碑》这片课文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然而长征年代久远,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生也很陌生,所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使其感动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

  这节课我力戒琐碎的情节分析,抓住重点,注重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 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成功之处在于:

  一、 画面再现,创设情景。

  《丰碑》讲述的是红军翻越大雪山时的感人故事。为了让这些不见风雪,不懂何为冰天雪地的.学生能体会到环境的残酷。我一开课,首先播放《万水千山》中成为冰坨的云中山和红军爬雪山的片段画面,同时播放狂风呼啸的声音。学生边看边发出惊叹 这雪太厚了 看样子这雪至少有一尺多深 这才是真的冰天雪地 。这时我再满怀激情地说道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 从而学生情绪高涨,很快融入到课文所要描述的情境中,为学习课文做了好的情感铺垫。

  二、采用 变序切入法 ,直奔中心。

  教学设计从中心句切入,以中心句 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为主线,引导学生谈最感动的地方,抓住将军神态变化的句子以及这些神态变化所体现的不同思想感情,去感受军需处长的高大品质,层层深入地领悟思想内涵。这种教法,重点突出,目标明确,避免了串读课文,过分分析情节内容的弊病。

  三、 以疑导学,培养能力。

  古人云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 常有疑点才能思考,才有创造。第一次出示中心句后,让学生提出疑问 军需处长怎么会成为一座丰碑?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然后整节课都围绕着这个疑问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课文,寻找答案。提问设计以力求鼓励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从已有的学习经验入手,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释疑,并以精读、品读的方式去感悟文章语言文字的美。让孩子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鼓励那些属于个性化的独特的体验,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见解,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注意交给学生质疑、品读、析句以及观图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以情感人,以读为本。

  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情感、作者情感互相融合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被感动,才能感动学生。整节课,我情绪饱满,用情真意切的语言去创造良好的教学意境,向学生传递感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充分地读,使人人有读的机会,人人有体验情感的机会,在读中感知人物的外部形象,在读中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高尚品质。

  总的来说,这节课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效果,我个人觉得都比较满意。但由于我担心时间不够,不能完成整个教学流程,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不是很充足,还应多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丰碑语文教学反思 篇6

  深入文字去体会人物的情感,感受人物伟大的人格魅力。

  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我是以将军的情绪变化作为教学的主线。在理清故事的主要内容后,在整个故事中寻找描写将军情绪变化的句子,由此了解将军由担心到生气,到愤怒,再到感动与自豪,最后担心变为坚定的心理变化过程。线条清晰了,学习的思路就清楚了:读将军的担心,了解红军队伍过雪山时恶劣的自然环境,读将军的的'愤怒,体会军需处长在雪山的严寒中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读将军的感动,体会军需处长在面临死亡时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的伟大精神,读将军的坚定,体会红军战士那忠于革命、不畏牺牲的坚定信念。在这个过程中,读与悟,是学习的主要手段:从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内心,然后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课堂上孩子个个神情严肃,有一种灵魂洗礼的庄重。

  理解“丰碑”这个词语是这篇课文的难点。在朗读与感悟之后,学生的情感基础已经奠定,“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许多孩子都能从外在形象和思想品质两个层面来理解“丰碑”的含义。

  丰碑语文教学反思 篇7

  我讲授的是《丰碑》一课,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位军需处长因穿着过于单薄而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颂了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是一篇传统课文,长征已年代久远,这使得学生在理解文本时有很大距离感,因此在教学上就有很大难度。但我想这也正是一个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反思教学的良好契机,于是开始了认真钻研教材、潜心准备。

  在教学中,我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及多种形式的朗读逐步深入文本、感悟情感、体会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

  1、牵一发而动全身,促学生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时,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题《丰碑》,找出出现丰碑一词的段落,从而引出全文的关键句: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此时我请学生围绕这句话提出值得大家研究的`问题。很快,有的学生说:为什么称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丰碑不是高大的石碑吗?于是,这个问题就成为本节课阅读教学开展的主线激起了学生解疑的高潮。

  2、精心设计语言文字训练,助学生深入文本:

  巧妙、夯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能够引导学生逐步地深入文本、感悟情感。例如:军长的情感变化是本课的重要线索,紧紧抓住军长的担忧——愤怒——敬佩——坚信这一线索进而层层深入地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其中文中前后出现了两个愣字,但却表示截然不同的含义。于是,我针对第一个愣字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先出示文中语句军长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请学生从给出的释义中选出恰当的解释进而理解军长当时的心情,在教学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3、锤炼教师语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学离不开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最重要工具,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作为教学信息传递、反馈的主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备课过程中,我不仅潜心钻研教材、从学生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而且认真备自己的教学语言,力求做到用充满情感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近那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前进的红军队伍,感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人们意志的考验,感受军需处长那为了革命胜利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这对于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是格外重要的。

  课后经过认真的反思,我认为课堂教学仍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高年级课文如何长文短教还需要不断钻研、历练:这篇课文中军长的情感变化是文章的重要线索,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第二课时,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感受军长由担忧、愤怒到敬佩、坚信这一情感变化。

  2、虽然精心地设计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及多种形式的朗读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有的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反映出了设计的不足以及对文本理解抓得不深。

  在这次小组教学的准备、参与的过程中,自己更是得到了杨校长、朱琳老师、彭老师、孙老师、于老师的关心与帮助,使我受益匪浅,欣喜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清晰地看到前进的方向。我会加倍努力,以学生为本,深挖教材,努力锤炼自身的基本功,使学生学有所成。

  丰碑语文教学反思 篇8

  《丰碑》这篇我在校语教研活动中上过一次,由于自己没有事先试教,所以很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造成了不少的遗憾。本堂的反思如下:

  一、对教材,本解读的反思

  我想,对《丰碑》的解读我们很容易定位在军需处长的无私无畏精神上,这也是大家所普遍认同的。但是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以将军神态的变化烘托出了军需处长令人可敬的高尚精神,对军需处长的描写也仅仅是一百三十个字的外部形象的素描,勾勒相当精练。我们学习了这一段后都能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高尚、无私、无畏。但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读者呢?作者又为什么要写这篇呢?教材为什么要选用这篇呢?我想,他要我们记住的更应该是红军精神而不仅仅是军需处长,要的是对学生的德育渗透而不仅仅是谋篇布局的学习。所以我将中心思想定位到了红军的革命精神。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去理解本,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二、教学教法的反思

  1、一节下觉得自己激情洋溢,却并未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上举手情况不佳。因为堂上提问多而繁琐,不够精简,在一定程度上框定了学生思维,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细琐的问题思考,发散思维少。问题一多,引导痕迹多了,教师显得不从容。如何把问题设计得简而精这是迫切需要我研究的问题。

  2、上思路不够清晰,由于对教案的死记硬背,上不能全心全意关注学生。由于老是想着教案,心里紧张,影响上状态,上过程不够紧凑。

  3、教学过程中对第七小节的解读不够深入,一开始讲到的时候没有带领学生很好地体会,也就没有为下面的理解晶莹的丰碑做好铺垫工作,导致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又返回到上面,显得重复。

  上好一堂真不容易。

  做一个好老师真不容易。

  做一个好的语老师更不容易。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的遗憾似乎太多了点。

  语言还不够规范简洁,我想这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了。重复性的语言太多,学生说一句,总担心其他学生没有听清楚,总要把他的话再重复一遍,浪费时间。问题不够简洁,同样的一个问题还没有等学生思考,就再问了一遍。“读完这一段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感受最深的你用一个词语说?或者用一句话说你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的提问还很多,这样的浪费还很多。而这些问题完全是可以整和的问题。肖川说:语言就是思维。我还要缜密些,再缜密些。

  应变和调控堂的能力亟待解决。在解读“晶莹的丰碑”时,当学生没有说到“力量,信念,思想”的时候,我很是着急,把答案都告诉了他们。由此可以看出,我的应变是不够灵活的,似乎以前学习的那些教学方法一下就都不见了,脑海中就想着学生一定要回答到我心目中的所谓答案——这个错误自己能认识到,但在堂中怎么就缺乏了对学生的侧面引导呢?怎么就不会顺学而导呢?读一读再说不行吗?不能总是认为自己的预设是美好的,学生一定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学习。

  语教学是一片海,我饱受风浪的颠簸,却梦想前面有个无垠的奇妙世界;她又是一座大,我饱尝攀登的艰辛,但坚信有个美妙的旅程。语的路对我一个年轻教师说还很长很长,我要执着坚定地向前一小步,一小步但认认真真地走下去。

  丰碑语文教学反思 篇9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挖掘教材因素,充分利用思维空间,引导儿童展开合理想象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且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定是十分有益的。

  《丰碑》是一篇文艺性较强的课文。通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都没有明说出来,而是蕴含在叙述和描写的语言文字之中。其中,第7小节作者先从外貌、神态和衣着三个方面,刻画了一个冻僵了的红军老战士的形象:“好似一尊塑像”、“衣着单薄破旧”,其神态“十分镇静”、“十分安详”。接着第8-12小节在描写将军见了这位冻僵老战士之后的情感变化过程中,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最后在第13小节里写这位军需处长在风雪中“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如何帮助学生从认识这“好似一尊塑像”的红军老战士,到理解“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军需处长,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如何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物内在品质,通过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的形象,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

  在教学《丰碑》一课时,老师利用了教材中的三处思维空间,运用“反刍法”引导同学们展开想象,进行听、说、读的综合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学进入到第11小节的时候,教师用一道过渡题:有人小声地告诉将军“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以后,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样剧烈的变化?自读课文第12小节。

  在儿童自读课文第12小节后,抓住第一个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想象:“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同时屏幕上显示了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图画。学生边看图,边思考。一会儿功夫,学生纷纷举手:“将军想:他就是军需处长?太意外了!”“将军想:我还未了解情况,就先发火,错怪了老人,真渐愧。”“多好的老人呀!为了保证战士们有棉衣穿,自己宁可穿单衣结果冻死了!”“将军想:军需处长真了不起,我们红军部队有这样舍己为人的战士,真值得骄傲和自豪。”

  教者此时话锋一转:“大家再轻声读第12小节,仔细体会将军的这些想法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我们怎样读才能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过程读出来?”学生边读,边寻找,边体会。像课文中的“愣住了”“眼睛湿润了”“跟云中山化为一体”……这样难以理解的词句,因为有了前面想象的铺垫,学生也都自己读懂了。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了将军情感变化的过程,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也理解了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这时教者抓住时机,引导儿童“反刍”第7小节:“当你读到这里,觉得军需处长除了不怕牺牲外,还有什么高尚品质?”通过讨论把学生从“老战士有不怕牺牲的精神”的初步认识,提高到军需处长还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的高度来理解。“大家再读第7小节,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品质。”这样通过“反刍”第7小节,军需处长的光辉形象更加鲜明了。

  学生“反刍”第7小节以后,教者抓住第二个思维空间,再次引导:“军需处长不是一坐下来就牺牲的呀,他牺牲前,坐在那光秃秃的树干下可能想些什么呢?”同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了军需处长在风雪弥漫的天气里坐在树下借火吸烟的图画。

  学生一边看着屏幕上的图画,一边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军需处长看着红军战士穿着棉衣,大踏步地从他面前走过,感到十分欣慰,他想,我完成了上级交给我的任务!”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会对战士们说,加油啊!翻过云中山就是胜利!我吸口烟,歇一会儿,马上赶上你们!”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想,只要战士们有棉衣穿,不挨冻,我就是冻死了也心甘!”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想,我牺牲了不要紧,有这么多年轻的.红军战士继续革命,长征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能成功!”这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概括:军需处长牺牲前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对自己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感到十分快乐,充分表现了他忠于职守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然后第二次“反刍”第7小节:“轻声读第7小节,从军需处长的姿势、神态、衣着,体会他的忠于职守,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的高尚品质。”

  通过阅读、体会,又把学生的认识提高了一步:军需处长不仅有“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而且有“忠于职守、乐观自信”的精神。这时教师因势利导:“作者是怎样歌颂军需处长这些高贵品质的呢?大家自读第13小节。”由于有了上面的两处想象做铺垫,学生对“晶莹的丰碑”是什么,都十分清楚,无须教师作任何解释。

  突破难点以后,教师抓住第三个思维空间,继续引导儿童想象:“当红军战士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他们可能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时候学生想象的翅膀已经完全展开了:“战士们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十分难过,多好的老人呀!你是为了让我们不挨冻才牺牲的!”“红军战士一定会个个捏紧拳头表示决心,一定要继承军需处长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时教师引导儿童概括:军需处长的英雄形象,既使战士们感到难过,又使战士们受到极大的鞭策和鼓舞。然后话锋一转:“作者是怎样把战士们的这种情感变化的过程表达出来的?大家读第14小节。”学生读着读着,知道了:“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就是战士们悲痛的心情和化悲痛为力量的情感变化的表现:“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部队还会属于谁呢?”就是将军由“担心”到充满必胜信心的情感变化的具体体现;知道了作者是巧妙地通过描写将军“听到的”和“想到的”来表达将军、干部、战士们情感变化的过程的。这样又把对军需处长的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的认识提高到了“激励后人”的新高度。

  “大家再读第7小节,体会战士们走过军需处长前面的感情!”经过三次想象,三次“反刍”,军需处长那高大而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同时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姿势、神态、衣着等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以及那些相关的词语、句子、句式,在涌动着生命力的真情实感的诵读中,也一起积累到同学们的记忆里。

  [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发出思维能力,就此学此是一种感知、认知的初级阶段的学习,当然,这种学习自然也是有所得的。然而,想出的发挥是由此及彼,在“此”以外的深层次发掘,要想得自然、流畅、合增又合理就必须做到对“此”的充分理解,由“此”生发开来,想象到“彼”,这个过程是学习的又一个层次,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启发学生想象要找到台适的“发散点”,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启而得法,学生想象的翅膀自会展开,否则便会出现启而不发、唤而不应的情况,因为不是任何事物的任何一点都能激发出人的想象的。这一课中,翟老师找准了“发散点”,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效果极佳。]

  丰碑语文教学反思 篇10

  《丰碑》记叙了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教学是要力戒琐碎的情节分析,抓住重点,感悟丰碑,使情感得到和谐地发展。

  一、感悟品质。

  军需处长冻僵时为什么会表现得那样镇定、安详?他是什么人?他掌管着整个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怎么会被活活冻死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1、2自然段红军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即环境的恶劣、装备的落后和战斗的残酷等充分地展开想象,理解军需处长冻僵的根本原因,体会到军需处长是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而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多好的战士啊,多么伟大的战士啊,多么崇高的精神啊!让学生全部起立深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

  二、突出品质

  面对行军途中的种种困难,将军担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面对这位伟大的战士,将军坚信:“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将军的态度为什么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引导学生首尾联系,综合思考,加深理解。将军见到冻僵的军需处长前后他的神情是怎样变化的?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写将军神情变化的词:一愣、发怒、愣住等。将军的神情为什么发生变化?将军当时会怎么想的?学生大胆想象,如,有的学生是这样想的:“将军愣住了,因为他根本没有料到冻死的竟是军需处长,并误以为这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的后果。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想着,军需处长掌管部队所需的给养物资,而他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被活活冻死。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精神!想到这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接着想,军需处长用生命为代价,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呢?于是,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起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以此表达自己对军需处长的哀悼,并且为红军队伍中有这样的干部而感到自豪。让学生体会将军丰富的内心世界,产生心灵的共鸣。

  三、升华品质。

  军需处长是用自己的身躯,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灵魂铸造了这座丰碑。军需处长知道自己坚持不住了,当他倚靠在光秃秃的树干坐着,看着前进中的战友,想到家中的亲人,他在心里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以《军需处长的遗言》为题,说说写写,想象他留给战友或亲人的话,并组织相互交流。让学生面对“晶莹的丰碑“,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想象,去贴近人物的心灵,入境动情,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人物的形象更加高大。

  丰碑语文教学反思 篇11

  今天我讲授的是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丰碑》一课。本文记叙了红军在过雪山时,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赞颂了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课文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质。结合本次我们教研的主题“在阅读教学中落实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策略,在教学时,我以重点的词、句、段为依托,由感悟环境的恶劣到体会人物品质的高尚,由将军态度的变化到理解丰碑的真正内涵为主线,步步深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会,从而有效地学习语言文字。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但有助于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更能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作为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

  由于这篇课文讲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在理解感悟文本时会使学生有很大距离感。于是我就以“幸福”这个话题导入,让学生谈谈什么是幸福,从而体会到自己正身处幸福之中。之后话题一转“其实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是来之不易的”,这样一来,就会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为什么是来之不易的呢?从而引出新课,让他们自然地走进文本之中。

  二、重组教材,感悟品质

  由于本篇课文较长,讲课时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在课前备课时,我就将教学重点放在了第七自然段以及对将军描写的段落上。对于课文1、2自然段红军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只是让学生感知朗读,并展开想象,落实了语言字的训练。之后就将将文中结尾的“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作为串联整节课的重点句。分别在感知军需处长的品质、体会将军内心情感的变化以及理解“丰碑”的真正内涵后,分三次出示并引读这句话,更好地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讲究实效,又感悟了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

  三、夯实语言训练,加深理解感悟

  巧妙、夯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能够引导学生逐步地深入文本、体会情感。

  在这节课上,为了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主题,首先对于文中空白内容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想象训练,例如:让学生想象这支队伍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通过想象,深刻地体会到了行军的艰难,也为接下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感悟将军愤怒后,又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这位将军,会怎样训斥军需处长?学生通过角色转换,又很好地体会了将军的内心感受。除此之处,在学习描写军需处长的一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军需处长的动作、神态、穿着等描写,通过句式对比,换词练习以及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不但让学生体会了他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献身精神,更让学生感悟了文中语言的准确精妙,同时也渗透一些写作方面的指导。在学完本文后,又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军需处长的敬佩之情,学生内心的情感呼之欲出,既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学习军需处长牺牲的一段时,当体会他为什么如此镇定安详时,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是一带而过,引导不够深入。对于一些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有效地加以评价,还有就是感觉整节课自己提的问题过细,总觉得是自己在牵着学生的思路走,学生谈体会也不是很深刻,与我预设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还恳请各位专家及教育同仁能给予更多的指点与帮助,谢谢大家。

【丰碑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丰碑》语文教学反思01-31

《丰碑》的语文教学反思01-30

《丰碑》的语文教学反思01-21

《丰碑》教学设计及反思「两篇」08-13

语文的教学反思11-01

语文单元复习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2-14

丰碑06-19

丰碑06-19

丰碑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