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语文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别》是一文诗兼美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本文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使得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基于这样的对教材的理解与挖掘,我精心设计了教案,并对教案中的以下几点的设计较为满意:
1、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以文章题眼“送”为契入口,联系诗歌,发挥想象,让学生感受“送”的过程,体会情感的加深——酒送、目送、心送。
2、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比如:、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柳依依、伫立、凝视、脍炙人口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3、抓住“空白”,引导想象:
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话别时他们还会说些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果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可以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4、拓展资料,升华情感: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我准备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通过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课上过之后,我对自己的教学感到十分不满意,以上几处预想之中的“亮点”一个也没有落实。仅仅是牢牢记住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于是,课堂上以读为本,以读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但是,我忽略了“整体感知时的略读,突破难点部分的品读,升华情感时的引读”等。没有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情感,诗的意境,这样的读是空洞的。
许多老师问我:“既然教案设计得还不错,为什么不按教案去上呢?”是啊,如果完全按照教案“依葫芦画瓢”应该会是一节不错的课,不过,临时改变方案,由自己随心所欲地上课,尤其是公开课,这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极大的挑战。
可由上课的效果来看,我对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陷入了深思:
1、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分依赖于课前的预设,课堂教学往往显得过于严谨而周密,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一点是预设的优点,同时也是预设的不足之处。虽然预设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必要条件,但决不是上好课的决定条件,更不是上好一节课的唯一条件。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课堂上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反之,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必要的预设,课堂教学又会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又使课堂上的生命力得不到高效发挥。我的这节《黄鹤楼送别》的公开课就属于这后一种情况。
如果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算是成功的;如果预设精彩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
2、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过去,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法宝”,因而教师为设计教案绞尽脑汁,力求尽善尽美。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这样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似乎已经不那么管用了。即使是一些被认为是经典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常常“卡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者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3、虽然说课堂教学有许多是无法预料的,但有时还是有章可循的。只要课前功夫到,准备充分,加上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前的预设可以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石的。也就是关注生成,做足预设。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同样的课题,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正是因为这种种不同,才构成复杂多样的学情。面对这些,教师能做的也能做到的就是课前的种种努力,精心细致的预设,这样才能使课上到位,才能应对学生的种种不同,为了生成的精彩瞬间,教师在课前的预设是很重要的。
4、由我的这节《黄鹤楼送别》的公开课经过深刻反思后,得出一个重要结论:预设是教师对文章的理解,体现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展示了教师与作者思想的交流,融入了教师对文本情感的升华,可以说预设闪烁着教师智慧的光芒。但是我们决不能误解了新课标的内涵,因为过分强调生成,从而忽视了预设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重要的作用,甚至对教师的课前预设全盘的否定。这样就会将语文教学引入了另一个极端,完全由学生的主体代替了教师的指导。而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
通过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的一大挑战和深刻反思,我觉得自己又成长了一步,大有所得。
【《黄鹤楼送别》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01-31
黄鹤楼送别语文教学反思02-05
古诗《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精选05-29
小学语文《黄鹤楼送别》名师教案06-22
古诗《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05-10
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后反思范文01-31
小学生古诗《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05-15
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后反思06-17
《长亭送别》教学反思精选3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