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导学实践反思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语文教学导学实践反思,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导学实践反思【1】
一转眼,忙碌的一月又过去了,该写反思了,第二学月语文教学反思。总是太多的事情,挡住前进的步伐,想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一下都没有时间。回顾本月教学工作,其中《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和《落花生》的教学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篇课是美国的作家伊尔莎·斯奇培尔莉写的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让人终身受益的文章。文中“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这句话给了我们人生极大的启示。这是父亲带女儿登上教堂塔顶后对女儿说的话。前一句,是父亲设法让女儿看到的事实──条条道路通罗马;后一句是父亲道出了他之所以要把女儿带上高高的塔顶,俯瞰全城的真正用意。这两句话看似直白,却含义深刻。父亲接下来讲的话“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就是对这两句话的补述。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千万不能灰心,首先要有决定去走另一条路的信心和勇气,这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
那作者所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我预设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带着问题边读边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想到的,也可以是从文中找到的词语,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加以引导,关注到课文中的关键词。“我”后来所举的两个例子,完全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在这条路不通,走那条路;如走那条再不通,可走另一条路,只有不断探索,才能逐步接近目标,最后走向成功的。这个路是指什么?让学生真正去领悟,去理解。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但孩子的生活经历有限,所以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总是有点谈不开。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形象写照。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多元化的,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反思《第二学月语文教学反思》。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从而达到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
《落花生》这篇课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顺序来写的,重点写了“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让学生在阅读、朗读中感悟、体验文本内容,在品读中体会落花生的精神。我在设计和教学中体现了一下几个方面:
一、以“读”为本,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做到以读为本,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抓住课文中的“逼真”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不仅看出米勒画得“逼真”,而且读出作者描写得“逼真”。读图与读文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我抓住父亲所说的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以图引文,激发情感。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先看图,谈谈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生么?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接下来再让学生读课文,通过学生的初读,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对照图画,再进行感情朗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再来看图自己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同时了解作者联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了课文、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另外,学生在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朗读、诵读中,体验、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三、设置悬念,大胆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互相质疑提出问题:如: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还有我是女生做像苹果一样漂亮的人不好吗?等等,对这样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已见,这样的课堂讨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敢于直言,个性得到发展。
在引导学生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做伟大体面的人。”体会这句话的内涵时,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我借助能用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总之,教学时我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教学工作是琐碎的,可是探索的脚步却是永不停止的。
语文教学导学实践反思【2】
感觉“转变角色”“尊重个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重视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新课程理念已成为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共识。学生们都有着良好的精神面貌,多数学生主动热情,课堂发言落落大方、充满自信。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呈现师生、生生互动的富有活力的局面。下面浅谈几点感想。
一、明确目标,让教学实践不盲目。
教学时要把握总体目标。明确阶段性目标。定准课时目标。只有明确以上三个层面的目标,实验才会做到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
二、整合课程资源,让知识鲜活起来。
教师要活用教材资源、利用生活资源、捕捉课堂资源。课堂互动经常会生成各种各样的资源。教学时特别关注并捕捉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加以利用。如学生在练习时,有的整套动作做得好,有的某一环节做得很棒,有的提出的问题特别有思考价值,有的出现错误带有普遍性等,及时捕捉并加以利用。
三、实施有效教学,使课堂活而不乱。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竞相发言,课堂非常热闹。必须理性对待,实施有效教学,让课堂活而不乱。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也要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要重视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堂习惯、独立学习习惯、小组合作性学习习惯的养成。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要清楚,过程要落实,要有实在的成效,真正让孩子学有所得。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和良好习惯的训练。
语文教学导学实践反思【3】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那么,我要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作为教师要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语文教学导学实践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学与问》教学反思02-01
九年级语文《创造学思想录》教学导案06-19
《学弈》教学反思08-25
二年级语文《假如》导学案及教学反思04-13
《故都的秋》导学案及教学反思06-13
实践活动课的语文教学反思01-22
《学棋》语文教后反思01-30
《师说》导学教案设计02-04
《为学》教学反思汇编201704-30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