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导学案”若干问题的反思

时间:2023-02-10 11:15:13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关于语文“导学案”若干问题的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语文“导学案”若干问题的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语文“导学案”若干问题的反思

  语文“导学案”若干问题的反思 1

  褒扬“导学案”的论述可谓蔚为大观,本文则主要从“导学案”的课前编制、课堂教学、课后使用、评价等几个方面,反思它的不足之处。

  一、课前编制的不足

  “导学案”往往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编制,它可能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但也导致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怎么应该使用完全相同的学案呢?不同教师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他的学案设计本来是打着个人印记的,但是,因为他不是该篇“导学案”的主备人,或者即使他提出个性化的意见而最终不得不服从于集体,长久以后,他的个性风格终将淹没。笔者还发现,有些“导学案”甚至全部拷贝了他人现成的东西,那又谈何个性?

  不少教师对集体备课有着较强的依赖性,致使“导学案”编制过程中的集体讨论严重弱化,所谓的集体备课异化为分工备课。在这种情形下,一个教师的备课量缩减为几分之一,这对备课组内教师的成长极其不利。

  就“导学案”的内容来讲,“基本上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为主,尤其是把学生限制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许多‘导学案’因此而变成了‘练习卷’(习题集、测试卷等)”,而且内容之间缺乏由浅入深的逻辑梯度,无法激起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此外,“导学案”的僵化形式也让人担忧,以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的“导学案”为例,笔者发现全书每个专题的“教学目标”几乎一样:都是诵读积累、鉴赏写法、理解诗人风格。其实,连续学习了几个专题之后,“可以尝试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主编制。亲自体验导学案编制的过程,更具有针对性、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二、课堂教学的不足

  “导学案”被认为是“讲学稿”的升级版,由“讲”变为“导”,是理念的一大进步。“导”是“引导”,是要教师能够利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自主解决问题,而不是包办代替,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但是,很多教师的理念并未跟着更新。在使用“导学案”时,课堂上主要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问题往往会很多,为了节省时间,很多教师就会从这些问题开始直接讲解。新课改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然而在完全由教师操控的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根本就没有自主性可言。

  有些语文课堂也追求学生的合作探究而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但“缺乏对小组合作的重视,缺乏对各小组采取有效、及时的管理措施”,反而让小组合作成了“导学案”中“最欠佳的环节”。所谓的小组往往是根据教室内现成的座位安排临时组成,根本没有考虑到“小组内成员性格特征、学习能力以及能够形成组内成员及组与组之间竞争的要素”,这种小组合作必然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意义的。

  有些语文课堂上也有学生回答问题的热闹场面,但学生主要在汇报自己的学习结果,将自己的正确答案告诉不会解答或者答错的同学,而不是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语文课堂特别强调学生的课堂生成,生成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我建构的过程,没有思维,当然也就不会有精彩的生成了。在语文课堂上,还需要教师能够营造氛围,让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深入文本、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提升自我修养。可见,当课堂变成了练习讲解课,语文课堂就失去了语文味。

  三、课后使用的不足

  “导学案”应该能体现其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的功能,但实际使用时却忽略了其课后的功能,这在语文学科“导学案”的使用中非常普遍。

  “导学案”利用学习前移,即强调学生课前预习的方式来追求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正因此,“导学案”主张学生的问题能够在课堂上解决,提倡“堂堂清”,课外不再另外布置作业。确实,如果课外再留下作业的话,学生又要预习后面的新课,在时间上显得非常紧张。可是,正因为没有作业,“导学案”中设置的“课外拓展”往往成为摆设。本来,“安排一定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能跳出课文,站在更为广阔的阅读视野下思考课文中提及的若干问题”,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能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相联系。比如《假如我有三天光明》“导学案”的“课外拓展”设置为“列举当今社会身残志坚的人,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可是因为时间关系,拓展不会得到重视,学生往往不会认真完成。

  有些“导学案”虽然也注意了课后功能,但又完全沦为课后习题、家庭作业,并未“留有空间,以备学生记录”,让他们课后“对自身的思维和探索过程进行整合”,没有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也就没能充分发挥“导学案”的课后作用。

  四、评价的不足

  教育界曾经给予“导学案”如潮的好评,的确,它让薄弱学校实现了华丽转身的梦想。然而,我们对薄弱学校变强的标准往往是唯一的,即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了。同样,对语文“导学案”评价也是基于学生语文成绩的`。在新课改大力提倡的三维目标中,“导学案”比较直观地呈现出知识与技能目标,较少涉及过程与方法目标,往往无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导学案”“所能检测到的多半是‘知识’类成果,不能覆盖发展的全部,而发展是多元的,

  需要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即使能检测出当下学生的学习状况(往往是以考试或测验分数来标明),但这种被‘标明出’的状况,不一定是他现有的‘发展’状况,尤其更不一定是其未来的发展状况”。因此,“导学案”的成功不能算是教学的真正成功,以考试成绩来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是片面的,功利化十足的。

  正是因为评价的功利化,也让我们忽略或者回避了“导学案”并没有真正实现减负的现实,从使用“导学案”的学校来看,学生的学习负担依然沉重。

  探讨语文学科“导学案”的不足,并非要从根本上否定其优点,而是希望大家能够看到不足而不满“导学案”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对它进行有效的改良,实现导学案“非凡意义”。

  语文“导学案”若干问题的反思 2

  近两年,高中学段的理科导学案教学日益普遍,而语文学科的导学案教学也是亦步亦趋。从教学的实际效益而言,理科实行导学案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方便设置教学内容的提前量,方便学生当堂训练和巩固;但导学案教学对语文学科而言,它的实际教学效果是有着很多疑问的。

  教案与导学案有本质区别。教案是教学中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编写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的讲授方案。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侧重使学生“学会”。而导学案是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活动方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及学生直接参与、主动求知的活动案例,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侧重于学生“会学”。从二者的内容指向而言,二者有交叉又有很多的不同。

  应该说,在转变传统教与学的陈旧低效方式、倡导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大背景下,导学案作为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是理论层面)起到了沟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能力的作用,对理科教学起到了很多实际效果。但比较而言,导学案教学的泛化对语文学科而言,却是“鸡肋”。

  我们看看如今语文导学案教学的一般程序。

  导入新课:课前老师印发给学生本课的导学案,上课老师直接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一般2―3个(有时与后面的教学内容不对等)。

  检查课前预习:一般是注音、词语理解等语基知识。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都是教师事先整理好,以静态识记性知识方式陈列。

  文本学习:一般是给出教师对文本整合的3-5个思考问题,上课时以提问方式进行逐一解决。解决的方法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到文本中寻找相对区域并概括整合出答案。这一过程以问题的对应理解区域和文体答案的准确与否作为教学重点。

  巩固练习:一般是一段几百字文字阅读附加几道阅读题。

  作为一种语文导学案教学的范式,一节语文课如果按照上述学案来组织教学,我们可以明确看到的是:学生完成了学案,教师也就彻底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这就让我们有了困惑:这种机械单一的问答题式、阅读题式的导学案能够适应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吗?

  实事求是地说,导学案教学让语文教学出现了方向性问题!

  一、简单化教学,严重弱化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力

  语文教学,学生的发展依赖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系统而相倚的互动。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拥有着相当广泛的知识经验,并将相关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处于某种特定的课堂教学文化背景之中,学习知识,习得发展。而导学案教学,是否会让语文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这一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从而也使得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力和语文教学力逐渐下降?而且,这样的导学案教学,带来一个怪异现象:不是语文教师也一样可以教语文!

  有一节公开课:《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师的导学案中设计了如下主体教学环节(设计四个问题进行文本学习):

  1.“获得教养”的目的是什么?

  2.阅读经典的意义是什么?

  3.阅读经典的方法是什么?

  4.阅读经典后效果如何?从教学过程看,四个问题逐一抛出,学生到文本中的对应段落逐一寻找问题答案,教学过程很顺利,教学完成很流畅。但略加思考,却不难发现一个大问题:文本解读仅限于表层文字的信息寻找和提取吗?这节语文课教学目标仅定位于段落内容的整合和概括吗?

  对语文而言,文本学习是一种增量和扩量教学,而不是缩量和简单教学。从教师实施教学而言,这种导学案只能是一种粗疏和大概的教学内容,是一种《教参》内容的整合和提取,然后以问题进行呈现和教学。这种导学案教学满足于文本内容的概括与信息的提取,止步于问题答案的正确与否。长此以往,有多少语文老师还会去主动深入研究教材,深入备课?长此以往,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需要改革,教学形式需要创新,但如果都去热衷炫目的教学形式,追捧时尚的理念,效力于教学的异样形式而非实际内容,那么,语文课会上得越来越好看,但学生的收获却只能越来越少,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在日积月累中日渐削弱。

  二、公式化教学,导致语文教师千人一面

  有一节公开课:《想北平》。教师依据导学案组织如下教学:文章抒发了什么情感(思念北平)?写了北平的什么(动中有静,布置匀调,物产丰富,接近自然)?任意找出你喜欢的一处语句进行品味赏析。就此结束。不言而喻,这种不带任何感彩的简单教学,是一种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

  这种课较为多见。这种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低位化教学:在没有读顺读懂读透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只是简单地预设几个问题作为主体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满足于文本表层简单化信息的梳理;教学组织只是用一种机械的问答式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扁平化泛语文教学,因为教学内容呈平面排列,没有立体感,没有教学内容的逐层推进和深入。而设计的问题局限于文章表层内容的概括分析,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探究的价值,没有语言的品味和赏析,没有感动和感悟。这种教学是一种简单化教学,是一种负能量教学。

  语文教学专家曹勇军老师曾说过:语文是一门手艺,有一种辛劳寂寞中磨砺出来的灵巧和扎实。而这种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导学案教学,总不免让人担心,语文这门精巧的手艺还能守得住吗?真正的手艺是拒绝机械复制的。但现实情况却是,这门手艺因导学案教学的大量推行已经被大批量模板式的工业生产方式替代。这种教学,使得语文与阅读、与语言赏析、与感动感悟渐行渐远!语文学科,本是教师和学生的故事,一如沂水春风,弟子各言其志,夫子喟然而叹。而导学案教学基本拒绝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传递和心理交流,说到底,这成了一种没有感情的教学,成了一种没有共鸣的教学,成了一种典型的机械化教学!

  对语文而言,一千个语文教师,就应该有一千个“庖丁”。语文教学的成功来自教师自己的文本阅读和阅读发现。文本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通过解读文本而预设的教学内容。一位优秀教师能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使其教学更接近理想的课程追求。语文文本背后作者的人生的丰富经历、社会的独特认识、情感的个体体验、人生的深刻感悟都是千差万别的;语文课,教师应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进行教学提炼,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输送给学生。文本的思想高度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也要达到高位化的认识要求。

  教材解读不够,文本的阅读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导学案教学,因其千人一面,机械呆板且程式化,严重削弱了文本的阅读价值!

  三、问题化教学,致使语言学习这一语文本务渐行渐远

  导学案注重以问题的'设计和预置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研习。不可否认,问题探讨是语文教学比较理想的策略之一。通过问题的解决可以深入研习文本,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注意的是,问题探讨重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提出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引领学生的阅读活动,而不是寻找答案;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是学习成长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问题解决发挥“教学”作用。导学案教学抛弃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教学”。

  语文学习是从语言开始的。语文教学中语言活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在语言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通过语言活动整体把握文本;二是借助文本,在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主要是品味语言;三是通过语言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主要是以写为主,也可以以说为主。而导学案教学一个很大的弊端是让学生和文本中的语言越来越远。因为语文的导学案教学,以预设的问题为教学内容,预设的问题多以内容概括和人文精神的认识为主,以师生问答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文本的内容概括提取为达成目标。这种教学,注重整体感知,不注重细节品析;注重宏观概括,不注重微观探究;注重语言表达的内容认知,不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体验;注重问题的结论,不注重结论探讨的过程。这种教学只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内容指向上作思考,而不是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去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分析能力去揣摩体悟。这种教学也是一种泛语文教学!

  而且,导学案中的预设问题很少有“真问题”,很难有“好问题”。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考虑文本学习的覆盖面,一般只能以概括和整合性问题为首选,这就很难对文本细部和具体语言现象进行设问和揣摩;考虑到导入和当堂训练,一节课只有不到30分钟文本学习时间,学生哪有时间走入文本?

  不仅如此,问题化教学还导致了语文的习题化教学和考试化教学。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警惕语文教学的考试化倾向》,他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教学的考试化模式。以现代文阅读考试题型应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许多问题,课堂就是这些问题的问与答。因教师设置的问题不会超越各种教辅、教参和网络教案,学生依据教辅基本回答无误。对此,黄厚江老师也曾经指出:如今的语文在被萎缩。很多语文课堂,很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很多学生的语文学习,只剩下一个目的――考试。教什么,学什么,都紧盯着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语文,本来应该是最有趣的学科,本来是有着丰富价值的学科,现在也只剩下考试。有人公然说:理科教学要习题化,语文教学要理科化。于是,语文教学也就成了做题目。于是,我们看到:语文教学的内涵,严重萎缩;语文教学的方式,严重变态。

  语文导学案教学,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教学规律,泯灭了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是一种教学退化。

  语文“导学案”若干问题的反思 3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到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这样老师就能解放”。新课改也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起辅助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学校尝试运用了“导学案教学”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我们发现“导学案”模式的确可以解放教师,提高学习效率。导学案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是用于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线路图、方向盘、指南针。目前“导学案”教学的优势已逐渐体现。课前学生预习效率高了,课上教师讲的少了,学生说的多了,课后学生更落实了。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现总结如下:

  一、导学案的设计与改良

  语文导学案由我们集体研讨、分工合作、资源共享。最初的设计只是遵照固有的模式,将每篇课文按课时分成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当堂训练、课堂小结和拓展练习五大块。但是,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语文是灵活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每本教材由不同体裁的文章组成如本学期必修三就有:小说、诗歌、科普文与文言文。而每单元课文又分为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因此,课型的灵活性就决定了教学的灵活性,导学案的设计就必须体现这一点,否则,学生不仅会逐渐厌烦这千篇一律的学案,而且也达不到相应的学习效果。于是,我们语文组经过商议决定在同样保证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对导学案进行小小的改良。课前有知识导学,课中有文本探究、有片段训练,课后有拓展迁移和学法指导,这样更加强了对学生的方法指导。

  首先,对现代文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的导学案设计,我们注重多补充、多分析、多拓展。对于自读课文的导学案尽量简化,能自行完成的甚至干脆就不在课堂上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现代文阅读的方法,还节约了我们的教学时间。

  其次,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被学生称之为第二外语,而每一篇课文都很重要,且大都要求背诵。导学案的设计必须针对学生和高考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文言文的分析易少而精。我们将当堂练习和课后练习集中简化,改成符合我校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的学案。这样,既能及时督促学生落实,又便于教师检查,还能避免学生相互抄袭。

  最后,为了使导学案更美观,更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导学案的页眉插入了相应课文作者的经典名言,如:在《苏轼词两首》导学案中插入苏轼的“发愤识遍天下学,立志读尽人间书”;在《师说》导学案中插入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如果是两课时的学案就在第二课时设置学生“自创名言”一栏,训练学生自创名言的能力。

  二、导学案的课堂应用和学生活动的开展

  “导学案导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学习不等于教师完全放手,更不等于放任自流。尤其是目前我们的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基础差。学生的这种主体地位要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才能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做好以下工作:

  1.把学习目标交代清楚,甚至用课件展示目标。

  2.进行全班巡视,检查学生的学案,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疑惑和带有共性的问题,及时指导和进行二次备课。

  3.与学生平等对话,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4.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疑惑和带有共性的问题,如果学生自己解决不了,教师必须讲,而且要讲明、讲透,以突破重点难点。

  5.在学生互动方面,很多学生在学案导学的课堂上,热衷于互动交流、讨论,非常热烈,学习气氛也十分活跃,有些学生为了争取分数,由小组共同合作。这样就使部分学生不思考就有答案了,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独立自研、自做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把自学、自做与交流讨论严格区分开来,先让学生自学自查后,再进行讨论交流。

  (2)强化多人次的板书展示,反馈学生思维与结果的准确性,用板书促进学生认真独立的自研自做的习惯能力的培养。

  (3)对学案要收回认真查阅,从中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加以个别或整体的纠错辅导。训练独立学习的规范性,提升效率,实实在在地落实“学案导学”。

  三、学生学习评价机制逐步完善

  目前,我们大多采用的是学习小组捆绑式评价机制,其实这种评价机制在我所教的班级已经越来越显现其弊端,即各小组内总会有一两个“南郭先生”,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总还是平时学习较认真的那几个。“六个臭皮匠”能否合成一个“诸葛亮”,还是个问题。因此语文组的老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给每个小组成员编订学号,由小组长列成表格,对每个成员回答问题次数,背诵默写课文情况详细记载。我觉得这是切实可行的好办法。

  总体说来,学案教学可操作性强,学生有准备、有侧重地听课,提高了听课的质量和听课的效率。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才能的施展。当然,任何事物都如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于一定的弊端,而学案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仍需改进之处,如:

  1.学生只顾完成导学案,常常会忽略课本,不在课本上做任何记录,甚至出现个别学生完全抛弃文本的情况。

  2.语文导学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失去了语文味,在教学时间上有所滞后。

  3.学生过度沉浸于讨论,答题加分,而对学案中一些关键性指示语句一扫而过,不能集中精神耐心倾听教师的点拨和指引,造成学习任务不明确,不能有效地展开与他人的合作、交流。

  4.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需要认真细致、全面把握、重点突出,整合资料,精心设计。

  5.同一份导学案要适应不同的班级,因而就存在学生不能全面完成,教师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有选择地完成。

【语文“导学案”若干问题的反思】相关文章:

《故都的秋》导学案及教学反思08-11

初中语文《敬畏自然》导学案03-31

苏教版语文五下《早》导学案03-30

苏教版选修语文《雷雨前》导学案08-11

高中语文《燕歌行》导学案08-10

高二语文《看社戏》导学案08-12

语文S版《庐山的云雾》导学案08-13

人教版初二语文《背影》导学案08-17

高中语文《葡萄月令》导学案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