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师教学反思(通用18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1
岁月无声,自然无语,然而此处无声胜有声,街畔摇曳的柳枝,一抹新绿,一丝鹅黄,无不是大自然向我们传达的睿言智语。《大自然的语言》这一教学内容,安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以科学为主题,明确要求学生留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本文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全文思路清楚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全文计划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共设计了五大板块。先由教师朗读有关四季的着名诗句让学生猜出季节并说出依据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的内在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把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生动典雅的语言特点。熟悉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一)满足的地方
1、备课充分,构思精巧,思路清楚,尤其是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语言衔接上,只要下功夫,收获还是挺大的。
2、导语的设置效果良好,为后面的教学创设了有利的学习情境。
3、学生课前预习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学生回答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超乎教师的预设,为顺利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4、提问的技巧,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因素。
5、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灵敏,学习爱好较为浓厚,为学习后面几篇科普文作了铺垫。
(二)反思的地方
1、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不合理,由于学生在整堂课上回答问题太顺利,远远超出了教师原来的设计。因此,在备课时应设置少量反馈性的习题,以备课堂需要,这样既重视了能力练习,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同时也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了。
2、对学生的评价定位有待于加强。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我预设的问题有的没有达成我预想的效果。这是我备课时没有处理好这一教学点。不过也证明可以依生随堂,锻炼老师的随机应变能力。
当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课堂反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今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不断反思,发扬好的方面,改进并完善不足之处。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2
一、教学设计简介
这堂课一开始我是用一段音乐导入,营造大自然的氛围,然后用一组图片让学生们感受春夏秋冬的变换,告诉学生们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无处不在,接着是预习检查,主要是字词注音和多音字,然后是简介作者。再接着就进入问题探究,这堂课的重点其实就是让学生们学会梳理重要信息,所以那几个问题都围绕筛选信息展开,而且正好把课文中的重要内容理出来,这里我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把问题进行分工,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其他组成员可以选择主要分析这个问题的小组中的任何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小组间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好,应该说那几个问题都还是比较简单的,学生们都能很快从课本中找出。后来就进入延伸,我告诉学生们,我国古代有很多农谚,让学生们找出包含物候知识的农谚。
二、反思
1、吃透教材
这堂课一直到延伸,问题才真正出现,因为很多学生找的农谚其实并不包含物候知识,可是我因为没有把关于物候的知识进行钻研,自己对于这块知识都是似懂非懂的,也就没有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更正,导致学生上完这节课后仍然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物候现象,所以这应该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大失误,教研员说的非常对,我的这节课属于浅入浅出,但是该说明的问题仍然要带着学生解决,这篇课文的标题是叫大自然的语言,但教师也不能泛泛而上,因为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应知道其实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物候的,而物候现象课文中说的很清楚,指的就是动物和植物方面的自然现象。我想我对于教材的钻研实在是太欠缺了。苏霍姆林斯基曾举过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的案例:他上了一堂很精彩的公开课,课后有人请教他,到底花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这位教师回答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才是我们教师真正应该效法的地方。一位老师说:“一个好老师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学习者,走出职业的孤独感,向天地山水的百态学习,其次才是教书。”教师自己要吃透教材,并能自由驾驭教材,联系实际,做到深入浅出,才能真正向学生传授知识。其实对于这次的课,我觉得反映出不少问题,因为更多的时候我还是在照本宣科,缺少一个钻研思考的过程,所以总会出现漏洞。而别人总能发现很多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真的提高了自己。
2、细节问题的处理
这堂课给我的第二个重要感触是细节问题,因为当时我用的是课件上的,有一个环节是通过一组图片来显示季节的变换,用的是四个季节中能具代表的花,比如春天是桃花、夏天是荷花、秋天是桂花、冬天是梅花,想通过这几张图片告诉学生这些花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它们能告诉我们季节的变换,可是我用的梅花的图片本来是想代表冬天的,但选的却是春梅而不是腊梅。我一直没有发现这个小细节,但是教研员很快就发现了,说明我的课件做的不够严谨,虽然我在之前已经很多次放映却都没有发现。还有一处就是在预习检查时有一个“衰”字,我把它当成了多音字,而事实上这个字并不是,而是有古今音的区别,人家都说细节处看成败,所以一节课的好坏真的也能看出是否“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啊!
3、有效互动,积极评价,营造民主氛围
在这堂课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当然教师的鼓励也相当的重要,课堂上出现了另我很吃惊的现象,该生平时学习的态度不是很端正,而且从来不在课堂举手发言,可是令我以及全班同学都很吃惊的是他竟然举手了,因此,我当即给予表扬,没有想到他回答的还真不错。可见,在知识的建构中,学习环境要被鼓励,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向其他人展示,这不仅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解能力,而且也使他对这门学科逐渐有了兴趣。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3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学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兴趣的物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通过“摘、理、品”的教学操作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课文字词学习、主要信息的筛选、说明顺序的梳理、生动语言的品味。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1、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
课上,我毫不吝啬的在课堂上给了学生15分钟的自由朗读时间,并按照我的预设教学程序和学生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虽然这篇文章用了60分钟,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和学生都很轻松的在进行对话交流。学生的知识生成都来源于在读懂课文,读好课文的基础上。读书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2、用激情感动学生。
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还是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都是作者情感创作的灵魂,一篇课文,要让学生感动,教师必先感动,教师要先吃透教材,达到对课文的整合与拆分的境界,寻找课文的美点、焦点与学生交流对话,课堂上,用自己的激情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感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人物独特的个性和美好情操及作者深邃的思想。
在全面推进课改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语文,要走在语文的道路上,让学生在朗读、品词赏句的基础上感受语文魅力。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4
在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应用好的教学媒体,确实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而且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辅助手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研究学生,教材,课标,将课堂的教学质量再次提升,不断进步。
范例四教学方法呈现模式化,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从表面上看是教师事事关心,实际上是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性,教师成为教参的传声筒,语文课缺乏灵活与生动,在这节课中没能够更新观念。在以后教学中应依据新的语文课程倡导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原则,选取“平等对话”这一鲜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蹲下身子和学生共同寻找、探究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告诉着人们哪些新奇的知识,并以此为立足点,让学生在文本中感悟,在拓展延伸中领会,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观察自然的好处,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并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5
1、驾驭课堂的能力急待加强。
2、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
应该少量的设计一点反馈性的练习题,以备课堂需要。同时,这样既重视了能力训练,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这不正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吗?其实,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应的灵活性,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体化体验。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欣赏他人对文本的见解,也能自由开放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素质,把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扎扎实实落到实处。以上是本人对《大自然的语言》案例的整个分析。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节课,我不能就此来论成败。我只想把它写出来,作为课改进程中的一个靶子,指导我前进: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
范例六上了一节公开课,有很大的收获,不同的课型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这是一篇说明文,而且是事理说明文,对于说明文比较枯燥,道理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喜欢这类文章,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热爱这门科学,真需要教师动动脑筋来备课上课,经过集体备课,我们说说自己的上课方式,在说课中我知道了文章确定的重点是生动准确有条理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顺序,之外还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后,选择教学方法,采用精讲,然后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教学,在教学媒体的应用上说明文应该有直观的教学课件,经过精心准备,找到了适合学生的课件,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研究了学生,研究了大纲,新课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风格,准备上课。
可是对于文章的内容与教学形式怎么和谐统一,应用自如还是一个问题,因为平时应用课件次数几乎为零,所以初次应用一定会有问题,因此在家里、学校,反复实践后才上了这节课。感觉效果不错。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6
大自然中充满神奇,身处乡村生活中的孩子,自然比城市的孩子多一些感悟,这样的生长环境使得本课的学习轻松了许多。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图片猜谜设计,孩子们都能快速说出答案,课堂气氛比其他新课的学习好很多,学生也在最短的时间里融入了课堂。
这篇课文看似很长,但内容条理,学生只需弄懂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决定物候学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小组合作学习,并通过讨论都能找到正确答案,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课堂重点完成较好。
因本文说明文的文体形式,在说明方法的分析中,孩子们也都能找到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一些运用,但对说明方法的好处却又把握不到位,心中有话口难开,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建议学生分步回答:首先,表态,使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其次,强调重点字词,比如:列数字的准确,打比方的生动,作比较的突出,举例子的具体等等。最后,再练习具体句子分析,套进内容予以阐述。有了这样的步骤,学生的回答内容清晰了许多。
八五班和八六班语文基础的薄弱,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提高,在倍感压力之时,也时刻提醒自己,前进,坚持!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7
一个月的精心准备,三次试讲的反复磨课,下班之后的一遍遍在教室想象和学生交流,这一次的语文视导活动,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要磨出一节课是多么的不易。经过这一个月的努力,在视导当天的课堂上,面对学生突发状况的游刃有余,面对每一个孩子回答之后的及时反馈,以及课后教研员的评课,都让我意识到了当初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这次的视导工作,我也对于语文课堂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一名语数包教的老师,很容易在课堂上语文、数学课的风格很是相似。回忆自己的课堂,在数学课上相比之下还是比较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乐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能是文科出身的缘故,我的语文课更偏向于传统的高年级的语文课,老师的讲授更多,学生的说和能力培养并不多,在语文课上,我更注重于对学生语感和语言表述的内容,愿意帮助学生说出语言优美的句子,而对于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并不多。
这次视导我讲的内容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我讲课时识字写字一直是弱项。在听了组长赵老师的一节第一课时之后,我大致找到了自己上课的方向,并制作了生字卡片,短语卡片等辅助教学的工具,力求在课堂上增加趣味性,让学生从枯燥的学习词语和生字中寻找到乐趣。课后的评课中,教研员也对这种形式很是鼓励,但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改进的问题。
在这一课中,我一共出示了12个词语,分别是“大自然”、“语言”、“以为”、“告诉”、“粗心大意”、“逗号”、“鱼鳞上”、“钓鱼”、“看不懂”、“圈圈”、“汪洋”、“镶嵌”,还有7个短语,它们是“别以为”、“到处都有”、“永远看不见”、“总也看不懂”、“仔细观察”、“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巅”。这些词语和短语有一些是比较难以理解的,需要老师介绍资料和帮助理解,比如“镶嵌”、“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巅”,而其他的词语有一些是需要注意读音的,如“告诉”、“鱼鳞上”、“圈圈”。这三个词语都是最后一个字是轻声,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把这三个词语放在一起让学生去读,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自己发现最后一个是轻声。这种归类的方法和把词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既可以减少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和重复性的带读,也可以给学生空间,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除了这些需要理解和需要正音的词语,还有很多词语虽然有必要找出来让学生多读,但并不需要所有都讲述和老师反复带读,这样既浪费时间也没有给学生机会去自己学习和体会。
视导结束了,但日常教学工作还在继续。在第二天的语文教学中,我利用《方字歌》这一课生字基本都是方的形声字的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生字、记字形、读词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也有很多学生能很好地区分这些生字,用自己的方法去记字音、记字形。经过这节课,我才知道,原来孩子们已经有能力可以自己学习比较容易的生字了,他们已经在日常的学习中掌握到了学习的方法,而这些能力和方法正在被我在课堂上压制着。思及此,我真是汗颜。
想到这里,我写下了这篇反思的题目,语文课堂上适当地放手是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的,多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正向学校的润泽教育,在润泽课堂上,尊重学生不仅是在语言上尊重学生,更应该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真正在润泽课堂上收获知识,我们也真正成为一名润泽课堂的缔造者。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8
《大自然的语言》作为说明文单元的里面的教读文章,如何通过本课提高学生的阅读说明文能力,成为我们教师教学重点。
其实对于任何一篇文章来说,首先要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大自然的语言》也不例外。
1)学生自由阅读。此环节可以是学生自己阅读,也可以同桌一起完成。今天上课中,更是出现有趣的环节,一同桌两名同学以“石头剪子布”游戏形式选择朗读段落,吸引了附近同学,使得本来枯燥的文字变成欢快阅读。
2)大家一起阅读。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让班级同学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朗读的段落。同时教师布置任务,完成雅词佳句的积累,完成每段信息的筛选。
3)全班共同交流。通过以上的两次阅读,加深了学生对于文本的了解。
完成
1)雅词佳句的积累。比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翩然归来、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2)七嘴八舌谈对文章的理解。让每名同学根据自己阅读的水平,说说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设计提示:我通过(第几段),知道写了
首先,我给学生示范:我通过文章的第一段,知道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一年四季自然变化。然后同学们根据自己阅读情况谈一谈其他的段落。
在学生七嘴八舌过程中,教师黑板板书。所有段落都概括结束。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9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再好的课堂设计如果脱离了学生,也只能是空中的楼阁。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深入研读学生。教师只有事先研读学生,在预习时有的放矢地进行交流,上课时才能有效地引导。
我在预习课的时候,发现学生不大配合,尝试着交流了几次,都碰了壁。此时,我没有积极想办法,进行疏通和引导,却急于求成,只想快点完成自己的预习任务,丧失了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最好时机。以致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很好地展现自己,课堂上的表现也差强人意。这是这节课我最遗憾的地方。
今后,我还需要多学习如何与学生进行交流,深入研读各种各样的学生,在备课中关注他们,在教学中引导他们,鼓励各层次的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10
新版小语实验教材中课文教学是加大学生识字量,丰富学生知识,使学生积累更多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多读多背,多积累,不要求分析课文,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能适。当地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
《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是多元识字教材第二册第九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教学过程我是按照"定向导入一一教学新课一一巩固练习"这个思路设计的,教学新课这一环节又分为熟读文,感受课文,背诵课文,识记生字四步。本节课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预习,求自主
新课程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这节课上,在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及识记生字时,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发现规律,鼓励同学间互合作,互相补充,纠正,建立师生间,生生间课堂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读成诵,求积累理
读书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积累是文学创造的源泉。因而课堂上要注意多读书。熟读课文环节就是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堂上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好朋友读,同桌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分小节读〉多次朗读,以此提高学生读的技巧。同时我也参与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共同读,共同背诵,共同表演,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延伸课本,求拓展
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11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一、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朗读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了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使一些静止的画面在学生头脑中跳动,使枯燥的语言变的生动有趣。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们要注重学生们朗读的训练。
例如: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让学生们通过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其次我又引导学生们边读边想象。如读“多么像游动的逗号”时,想象春天来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在水中自由、欢快地游来游去,多么可爱,多么有趣!学生们边读着边想像着语句带给他们的快乐。最后让学生们联系实际,读中感悟。如:“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让学生们结合生活想想句子的意思,使学生们知道只有仔细观察,才会有所发现,并感悟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二、走进生活,探索大自然奥秘
大自然是部百科书,是位博学家,大自然中有许多语言,它会告诉我们天气,季节,年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生活,去探索大自然奥秘。
课前我让学生们搜集了相关的材料,但是在交流时,我并不是让学生们照本宣科的读出来,而是让学生们仿照诗歌的形式让说一说。学生们的搜集、交流的资料五彩缤纷。
你看那南飞的大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秋天已经来到人间。
你看那晚霞满天,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预示明天是个好天气。
你看那蚂蚁搬家,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表示快要下雨了。
这一环节不仅丰富了“大自然语言”的内容,而且使学生们增长了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了解“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三、利用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这堂课我借助多媒体,将学生们自然地带入了学习情境。尤其是学生们看到三叶虫化石的图片时,激起了学生们浓烈的兴趣,并且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这些无声的语言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欲望,同时更激发了学生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12
在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应用好的教学媒体,确实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而且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辅助手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研究学生,教材,课标,将课堂的教学质量再次提升,不断进步。
范例四教学方法呈现模式化,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从表面上看是教师事事关心,实际上是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性,教师成为教参的传声筒,语文课缺乏灵活与生动,在这节课中没能够更新观念。在以后教学中应依据新的语文课程倡导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原则,选取“平等对话”这一鲜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蹲下身子和学生共同寻找、探究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告诉着人们哪些新奇的知识,并以此为立足点,让学生在文本中感悟,在拓展延伸中领会,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观察自然的好处,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并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13
岁月无声,自然无语,然而此处无声胜有声,街畔摇曳的柳枝,一抹新绿,一丝鹅黄,无不是大自然向我们传达的睿言智语。《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诗歌,共有五节,第二、三、四节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学会两个生字,认识新词,理解三种大自然的语言,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
一、本节课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低下身子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用商量、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唤醒学生的潜能,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把课堂留给学生。
(二)这堂课我借助电教手段,为低年级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创造了鲜活的空间,将学生自然地带入了学习情境。
尤其是学生看到三叶虫化石的图片时,激起学生们浓烈的兴趣。
(三)整节课的环节清晰,有低年级的年级特色。
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有:激趣导入揭示课题;认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小练笔。整节课设计过程中,我注意到低年级教材的特点,正确把握了教学要求,使得这节课体现出低年级以识字为主的年级特色。
(四)在这节课中,我充分让学生朗读,有自渎、同桌互读、指名朗读,也有边读边思考,学生的朗读比较有味道,说明平时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还是比较到位的。朗读的形式不一,目的确是明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自渎、自悟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
在讲解第四小节时,有质疑这一环节的设置,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喜马拉雅山的山巅发现三叶虫化石就说哪里曾是汪洋一片呢?”这个问题的设计的难度大了,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老师怎么引导都得不到预想的答案。解决方法就是降低难度,让学生知道在这小节大自然用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哪个地方是一片大海就可以了。低年级课文的学习主要任务应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上,不能像中高年级要求的细、深、透,应体现出低年级的年级特色。
几天前,我读了一篇文章《理想的语文课堂》,是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语文教研员吴琳撰写的。读完她的文章后当时真是心潮澎湃,她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可谓入木三分,解读的丝丝入扣,真是学海无涯呀。我以吴琳老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与老师们共勉:理想的语文课堂就像一盏灯,总在不远的前方召唤着我们,让我们怀着语文教学的理想去追求理想的语文课堂吧,在追求的路上,我们痛并快乐着。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14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知识性儿童小诗。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文字浅显,文笔优美。
教完本课,我觉得自己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闪光点是:
1、转换语言文字的叙述形式。小诗中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文字更加充满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我则调动孩子们一起将小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改编。如小诗的第七小节“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圆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我示范给孩子们可以这样改编文字:“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金鱼身体上的鱼鳞,你们知道我还有什么作用吗,那就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的主人金鱼有几岁了呢!我有几个圈圈,就说明金鱼有几岁了。怎么样小朋友们,今天知道这个小秘密感觉很开心吧?”这样一来,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这让孩子们对于这篇诗文的每一个小节更有了进行改编的乐趣,让每节小诗更加充满童话的色彩,将学习知识与创作语言故事紧密地融为了一体。后来孩子们又对其它几个小节,如:小蝌蚪、大树年轮、大雁、三叶虫等小节都做了语言文字的改编,从而改变了一种原有的教学方式,更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特别是小诗的第四和第五小节,讲的是蝌蚪和大雁带给我们的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对于蝌蚪和大雁孩子们并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点”,大雁像省略号一串,此时,我便会引导孩子们在脑海里进行充分想象,同时借助书中提供的画面,感受两种小动物不同的可爱之处,最后再让孩子们进行感情朗读。这两个小节中分别有两句反问的语气,更加使文字充满了童趣,但孩子们的语气还不是很到位,后来经过我的范读和转换句子形式来提醒孩子们去读,最终能让孩子们达到了有感情去读。
3、诗歌的创编。课后我布置孩子们回去搜集整合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写一写,如果能写成诗歌就更好了。”班级多数孩子,特别是普通组和提高组的孩子们几乎都去搜集有关大自然的语言了,有的是关于谚语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等等类似的天气方面的谚语;有的则是将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15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诗歌,共有五节,第二、三、四节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的科普性较强,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不是很近,许多字、词、句学生难于朗读、难于理解。理解这三种大自然的语言,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使人联想到事物的发生和变化。让学生学会在读中发现,在读中学会质疑,培养探究意识,初步学生合作,在朗读、交流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丰富语言积累。
这一节课主要教学过程分五步:第一步,听写生字词,课件演示“大自然的景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阅读的兴趣。第二步,上机打开主题网站进行课文朗读,为理解大自然的语言铺路。第三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阅读中学会发现,鼓励学生提问,在质疑中初步学会探究。第四步,根据提示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第五步,拓展延伸。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的现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16
大自然的语言是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出现,蕴含着一些科学常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的时候,努力上成一篇语文课,而不是常识课。课文中“准是”一词的处理,通过换字(一定、肯定)处理,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往”这个词的词义理解,则是通过表演的形式。此外,“妙不可言”这个词,则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管齐下,收到了实效。此外,以读代讲,是一种极好的语言文字的训练。采用了各种形式读。小班教学、小组围坐,便于讨论,互助、互帮精神的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答疑,组长带领下的自主学习,较为全面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那就是面向全体。
在学生读文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逗点”、“年轮”、“鱼鳞”、“三叶虫”、“漂砾”,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加入了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视频资料。不仅让学生明白自然现象,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内容,还能令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规律,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课堂始终呈现活跃、和谐的气氛。其中李政霖同学大胆质疑、善于观察给听课的领导、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读到“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他问道:“那如果看不到白云,明天就一定不是晴天吗?”当一个小组表演秋天大雁编队飞行时,他敏锐地观察到这几个同学是从北往南飞了。到最后一个仿写环节:“结合你平时观察到的、积累到的或搜集到的资料模仿本课也写一节描写大自然语言的诗歌吧!”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17
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我颇费了一点周折,缘于对教学目标的取舍举棋不定。 在备课中,我发现这篇课文具备的教学目标涵盖了所有说明文的知识点。还有运用描述性的
语言进行说明的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也有文章写作结构、语言的概括等基础知识点。一共两个课时,教学什么?
从最近一次的单元测试卷的反馈来看,学生在说明文的练习里主要还是表现出了对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明对象的特征不能准确概括的不足来。因为学生把握说明内容的准确性不够,而这种能力的欠缺又是由于学生在阅读中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有欠缺造成的。这样就进一步显示出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有不足,这是产生学生运用搜集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教材恰恰本身在这方面提供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和典型,很有利于学生通过实践去体会如何在阅读中搜集有效信息,并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运用,实实在在地得到概括能力的提高。于是,我决定着重进行两个教学目标。第一是概括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提高圈划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能力,学习通过关键句来概括、把握全文说明的主要思路和内容。第二是品读科学小品文生动的说明语言,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的确很需要,也很实用。虽然教学进程一开始走了一点弯路,但是毕竟通过扎扎实实的“咬文嚼字”,学生对如何通过圈划关键语句,搜寻有效信息,有了认识上的进步,坚持这样的训练,能力的提高会指日可待。 通过这堂课的实践和研究,我越来越感受到,备课备教材时,不仅仅是熟悉、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形式、思想,并以此来确定教学目标,即“教给学生什么”,还需要结合学情的反思来确定教学目标,即“学生需要学什么”。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18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学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兴趣的物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通过“摘、理、品”的教学操作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课文字词学习、主要信息的筛选、说明顺序的梳理、生动语言的品味。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1、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
很多时候,布置课前预习,学生是很吝啬将时间用来读课文的,脱离文本完成导学案,毫无作用!学生的知识生成都来源于在读懂课文,读好课文的基础上。读书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2、用激情感动学生。
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还是知识***很强的说明文,都是作者情感创作的灵魂,一篇课文,要让学生感动,教师必先感动,教师要先吃透教材,达到对课文的整合与拆分的境界,寻找课文的美点、焦点与学生交流对话,课堂上,用自己的激情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感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人物独特的个***和美好情操及作者深邃的思想。本文第一、二节,要深入赏析。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语文,要走在语文的道路上,让学生在朗读、品词赏句的基础上感受语文魅力。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学反思01-28
语文《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0-23
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11-20
一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03-14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精选8篇)05-27
《大自然的启示》语文教学反思01-11
《大自然的秘密》语文教学反思01-20
《大自然的文字》的语文教学反思01-30
《走进大自然》语文教学反思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