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六国论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0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国论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国论语文教学反思 1
苏洵的《六国论》为传统名篇,历来选作教材。这次教学《六国论》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在议论文的写作上作些试验。在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积极参与课堂,快乐学习。
这次上课的大体流程是:
先由同学们朗读课文,纠正字音,接着简介苏洵的情况,同学们合作探究文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找出重要的字词句的知识点,小组成员发言,其它小组同学补充纠正,根据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与参与质量打出小组及个人得分,最后由教师归纳强调本节所学知识要点,并点评总结小组的评比结果,给予表扬和督促。最后布置完成作业:巩固文中总结出的字词句等知识点。
我对这节课的感觉是:
整体上同学们能按我设计的程序进行合作探究与质疑,同学们课堂表现积极,发言踊跃,气氛热烈,不时出现同学们和老师快乐的笑声;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最后有些赶时间,主要是同学们发言的语言准备不够严谨,枝节问题强调过多,影响了教学进程;同事们对本节课也能认可,感觉本节课是成功的。
讲本次课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是,收获有:
1、合作是教学快乐的钥匙,这个合作既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又有同学们上课时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学习因合作而充满欢乐,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现。
2、巩固落实很重要,之所以个别同学语言不严谨,最后环节有些赶时间,主要原因是个别同学对内容没有进行认真的讨论,课前预习不够深入。
3、有压力就会产生动力,要讲课的压力促使自己精心准备,收获课堂的快乐,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要有一定的压力才会进步提高。存在的问题是:准备充分了要流畅地把教学流程完成需要长期的锻炼,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还掌握得不够熟练,课堂也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合作探究的评比标准和细节还不完美,教学流程还不够娴熟,表达不流利,课堂也有些因听课的人多而拘谨的情况。
今后的想法是:
要把这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坚持运用到课堂中,教师同学们都参与,收获上课与学习的快乐,相信随着教改的深入与不断科学化与精细化,同学们的学习和教师的生活将会充满阳光。
六国论语文教学反思 2
本篇课文虽然不长,但却牵涉到两个背景,一是六国破灭的背景,二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要想让同学们充分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主旨,这两个背景必须介绍。这当然不是难事,这种故事性的背景学生都爱听。我的安排是先在导入之中时就把六国破灭的背景给做个简单的概括,然后再联系课文具体介绍六国灭亡的原因;再具体讲授文章内容时再穿插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但是文言文中还有一个让人非常头疼的教学环节,省又省不掉,讲,学生又不爱听。这就是文言字词的讲解,包括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因为这是第一堂古文课,我也只能按照传统的教法,关于文言字词的环节,把它放在了第一堂课,在导入,作者介绍,听,读后我便开始讲解字词,完全是我自己精心准备的一种灌输式的讲解。
授课过程回顾:
1、教学计划用时:45分钟。完整地实现了教案计划的步骤,条理比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突出了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课堂上学生的思考越来越活跃。
2、疏通文言字词部分进展较顺利,学生多次朗读了课文,互相质疑解疑比较充分,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3、拓展探究部分主要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思考对“赂者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论证运用了什么艺术技巧;二是探究“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的论证是充分有力的还是有漏洞的。第一个环节进展比较平,缺少特色。第二个环节引导得较好,所以比较成功,学生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4、作业为二选一,一个是阅读,一个是写作,都可以作为《六国论》课后延伸,无论选做哪个,学生都要积极思考,继续深入探究。
5、多媒体使用少而精。七国形势图配以动画效果,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贯穿整节课。几个文言文检测题,可以加快课堂节奏,提高学习效率。其它与课堂关系不大的材料,尽管画面精彩,但也舍弃不用。
对今后教学的思考:
1、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因此在第六单元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一改前面的教法,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
2、文言文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如孟子的“仁攻”、“舍生取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墨子的“兼爱”、“非攻”,庄子的善辩,都应该是学生从中汲取的精华。
3、文言文教学同样承担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作用。首先是解决文言的障碍,教师要讲解古汉语词汇和语法方面的问题,做古今的对比,使学生读懂文意。理解文章意思,进而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篇章结构,语言修辞;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社会意义。还要让学生对文言文进行口译或笔译,做其他练习。
4、教学应该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这堂课最大的弱点是感觉对学生的个体背诵积累重视不够,文言文还应该把"背诵积累"作为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只有背诵积累,才能筑牢文言的根底,客观地讲,文言根底牢了,才有可能真正落实从古典精品中学习文化传统、语言特色、精妙的笔法等项任务,否则很容易流于形式,华而不实。
六国论语文教学反思 3
① 主旨:
《过秦论》所体现的意图是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从反面总结出中心思想,即“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六国论》主要是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目的在于讽喻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要“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统治。 (补充: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他曾向汉文帝反复宣讲仁义之道,认为“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他认为按照礼的规定,“国有饥人,人主不飧;国有冻人,人主不裘”。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认为民是国家、君主和官吏的根本,离开了民则国将不国,君将不君,官将不官,谁敢与民为仇,必将为民所埋葬。因此,他极力向汉文帝宣讲仁政的道理。)
苏洵也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六国论》是一篇政论文,苏洵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② 结构:
《过秦论》的结构
第一步:秦孝公至庄襄王不断扩展疆域,已形成了居高临下、高屋建瓴的架势。秦始皇上台后吞并六国,一统天下。
第二步:叙述秦王朝胜利后所实行的种种错误政策:一为“焚百家之言”,一为实行高压政策,武力防范。
第三步:记述陈涉发难,天下云集响应,推翻了秦王朝。
第四步: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议论,表明作者的政治见解。
《六国论》的结构
第一步: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二步:将中心论点转化为两个分论点:一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步:总结历史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四步: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
补充:这两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恰好是相反的,前者是先叙史,后作结;后者是先提出论点,后举例论证。
③ 语言风格:
《过秦论》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 “气势磅礴”。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文章饱满充沛,气势磅礴。 第二个作者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过秦论》的语言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和排比句式,长句较多,用语雅而不俗;文章一气呵成,文脉如行云流水,汩汩而出,滔滔不绝,首尾气贯长虹,感情充沛。
《六国论》是语句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句式丰富多彩,交相辉映;论证语言隐、直、正、反相映成趣,行文干练老辣,有“战国纵横之学”。
可以这么说,《过秦论》的语言主要着眼于作者自身的感受,而《六国论》的语言则着眼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前者的感性色彩更浓厚,后者的理性思考更深刻。
六国论语文教学反思 4
《六国论》是古代政论文的典范,被收录入《古文观止》,今天我们学习苏洵的这篇政论文的意义在于借鉴其典范政论文行文的格式和规范,梳理文章结构和思路的,学习借鉴它的多种论证方法和技巧;同时中学生学习《六国论》的学习重点还得放在朗读、背诵上!
一、议论文教学得将点儿诵读
看完了李红梅老师上的《六国论》,感触良多。李老师特别强调诵读,她把诵读贯穿始终,一读再读。从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由读中提升。整堂课在朗读声始,在朗读声终。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读。”无活力的文字如果附加上朗诵者的腔调、语气、语速、语调,就会使文章的表辞达意更准确、具体、生动。古人还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能生巧,读的多就能够掌握知识、疏通文句、理解文意。文言文的阅读完全可以以读代讲,以读带悟,以读行赏,以读兴趣!
教学《六国论》时,可以把教学设计为三个环节:一是课前自读,主要用学案引导学生掌握文言知识,疏通文句,理解大意;二是课上诵读,主要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基本上是以读代讲,以读带悟,以读行赏,以读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升华;三是课后补充,主要用检测题进行强化训练,以求巩固、消化知识。
对文章的逻辑思路、文章词句的表现力,很多学生却一时半会理解不透、不深!反复诵读,则可以解决这一核心问题!因此,诵读指导对于《六国论》这篇文章来讲,意义重大。
不仅《六国论》可以这样,《赤壁赋》《项脊轩志》的名篇皆是如此,唯有诵读,才能披开字句外衣,感悟内里情感,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二、议论文教学还得讲点儿文体
李老师除了注重诵读外,还较为重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把握。让学生找出中心论点及分论点,明确各段所论证的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还让学生深入分析其中所运用的多种论证手法。这些做法在当今学生只会写记叙文,乱写散文,不明白议论文为何物的`背景下,显得很是必要。
现今高中新生写起议论文来,毫无章法,而且内心排斥,老师安排的以论文写作,学生写出的往往是“四不像”。文体意识欠缺,中心模糊或晦涩,论证方法单一,论证乏力。《六国论》作为典范的政论文,文体规范,观点鲜明,结构严密,思路严谨,论证方法多样,说服力极强。讲授议论文特别是典范议论文时,就应该多问问文章的论点、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让学生学会明确观点,不拖泥带水,不含糊不清;学会妥善安排结构,层次分明,条清缕析,逻辑严密;学会处理立与驳、理与据;学会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手法;学会借古讽今,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多种立论思路。
讲授古文时只有在这两个方面多下功夫才能充分发挥好教材的典范作用,才能既得到感性的熏陶,又受到理性的震撼,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
六国论语文教学反思 5
关于这一课,学生学习之后最大的收获有两点:
第一,了解了起承转合结构的.基本模式,对《六国论》结构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第二,了解了议论文,尤其是考场议论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现实针对性。
不足之处:
一、时间不好掌控,一课时完成有困难。
二、一厢情愿,有些急于求成,忽略了个别接受能力差的学生。
六国论语文教学反思 6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观点是这篇史论的中心论点,围绕着中心论点,作者从几个方面论证的?两个方面,“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两个方面就是两个分论点。
一二两个小节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并提出两个分论点,引发下文的议论。
接下来,围绕着两个分论点,作者结合具体的历史事实展开论述。
第三段,围绕着第一个分论点,结合赂秦的韩、魏、楚三国灭亡的史实展开论证。对于三个赂秦的国家,作者分三个层次进行论证。
第一个小层,“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对比双方土地消长,证实由于“赂”而造成的得失远远超过战争造成的得失,以割地赂秦的事实说明赂秦的危害之大,得出“固不在战矣”的结论。
第二小层,“思厥先祖父,……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理固宜然”,割地求和造成自身国力日渐衰微,秦国的侵略野心愈来愈大,反而加速了自身的灭亡。赂秦求和适得其反,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第三小层,“古人云……此言得之”引用古人的话为证,形象的说明赂秦的危害。
我们注意到,在论证过程中,作者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如把秦国得地的'两种途径对比,赂者的失地的两种情况对比,总的说来是赂造成的土地得失和战争造成的土地得失进行对比,还有,祖先艰辛辟地和子孙轻易割地对比,赂者奉之弥繁和秦国侵之愈急进行对比,对比之中强调“赂”带来的亡国灭种的严重后果。
其中,祖祖辈辈筚路蓝缕,艰辛开国得过程写得很形象,子孙后代软弱无能,割地求和的轻率以及被敌人步步紧逼狼狈尴尬的可怜相也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同时,也恰到好处地用了古人的话,增强了论证的力量,这种论证方法叫引用论证。
第四段,围绕着第二个分论点,结合齐、燕、赵的史实来展开论述。
对于不赂秦的齐、燕、赵三国,作者分层论证,也分了三个小层。
第一小层,讲齐国灭亡的原因。五国灭亡了,齐国也不能独自保全。
第二小层,合说燕、赵义不赂秦,敢于用兵抵抗,最终战败而亡,虽然有各自策略的失败,但原因主要是,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灭亡是诚不得已。
第三小层,总说六国,提出假设,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进一步论述了“赂”秦的危害。
其中,最明显的论证方法就是假设论证,或从另一个角度换个说法,也可以说是反面论证。
三四两节论述是结合历史事实展开的,和一二节相比,可以发现是不同的,一二节在展开论证的时候,是分析其中的道理,如为什么弊在赂秦呢,其中的道理是,赂秦而力亏,国力亏损,逐步灭亡。不赂者以赂者丧,道理是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独自保存,被逐个歼灭了。我们把三四节这种论证方法叫事实论证,也叫事例论证看,而把一二节这种方法,叫道理论证。实际上,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经常结合使用。
接下来,第5、6节,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意图。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从假设的角度为六国提出救亡图存的策略,举贤任能,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共御外辱,这样能使秦国也心存忌惮,不敢轻举妄动。这也是从反面推进论证,为六国赂秦而亡感到痛心和惋惜,启示后人要吸取这个历史教训。
最后一句从历史教训转到现实时弊,自然过渡,接下去,第6节,点名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总结)作为一篇史论文,属于广义的议论文,本文论点鲜明,论证逐步推进,逻辑层次井然,论证方法多样,(要说明一下的是这些论证方法分类的标准并不完全统一),说理有力,
作为史论,本文由评论历史到针砭时弊过渡自然,讽谏当朝统治者的写作意图委婉但并不隐晦,主张明确,立场鲜明,表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因此本文是一篇比较典范的史论文,可供我们参考和借鉴。
六国论语文教学反思 7
我对这节课的感觉是:整体上同学们能按我设计的程序进行合作探究与质疑,同学们课堂表现积极,发言踊跃,气氛热烈,不时出现同学们和老师快乐的笑声;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最后有些赶时间,主要是同学们发言的语言准备不够严谨,枝节问题强调过多,影响了教学进程;同事们对本节课也能认可,感觉本节课是成功的。
讲本次课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是,收获有:
1、学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课堂前置,提高了课堂效率,今后要编好用好学案;
2、合作是教学快乐的钥匙,这个合作既有教师集体备课的合作,又有同学们上课时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学习因合作而充满欢乐,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现;
3、巩固落实很重要,之所以个别同学语言不严谨,最后环节有些赶时间,主要原因是个别同学对学案没有进行认真的讨论,课前预习不够深入,要运用好学案还要抓落实才好。
4、有压力就会产生动力,要讲课的.压力促使自己精心准备,收获课堂的快乐,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要有一定的压力才会进步提高。存在的问题是:准备充分了要流畅地把教学流程完成需要长期的锻炼,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还掌握得不够熟练,课堂也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合作探究的评比标准和细节还不完美,教学流程还不够娴熟,表达不流利,课堂也有些因听课的人多而拘谨的情况。
今后的想法是:
要把这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坚持运用到课堂中,教师同学们都参与,收获上课与学习的快乐,相信随着教改的深入与不断科学化与精细化,同学们的学习和教师的生活将会充满阳光。
六国论语文教学反思 8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因而不少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候会遵循这个套路,忽略了语文教材选文本身对教学的指向性。王荣生将语文教材选文分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用件。不同的选文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在“定篇”里,学生学习经典篇章的丰富蕴涵;在“例文”里,学生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在“样本”里,学生学习的是阅读过程中读写的方法;在“用件”里,学生可以掌握一些文章介绍的信息、资料等。《六国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选文,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 对于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因而我们可以将《六国论》视为学生议论文写作训练的“样本”。
(一)分析文本,归纳议论文写作的一般思路
《六国论》是典型的三段式议论文,即引论、本论、结论。文章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为了是论证更严密,紧接着又提出了“赂秦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在本论部分就着重论述了这两个分论点,采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等一系列论证法法进行了有力的论述。最后得出结论“为国者无始为积威之所劫”,并借古讽今,针砭时弊。这样层层分析下来,这篇文章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磅礴。
通过分析文本,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加之议论文写作要求规范性,我们不妨把这篇文章作为学生学习议论文写作的“模板”,归纳出议论文写作的一般思路,即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这样清晰明确的思路使学生在学习写议论文时有清晰的框架,在写作时可以遵循文章的思路,写出自己的论文提纲。
(二)练习巩固,掌握议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
议论文写作是中学生写作中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会遇到不少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不知从何开始写起,文章思路不清晰,论点缺乏足够的论据支撑,文章枯燥,缺乏文采等,这些主要是议论文写作训练较少和对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不了解造成的。因而,学习了《六国论》这篇很好的议论文写作范文,掌握议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对于提高议论文写作很大的帮助。
首先,学习《六国论》结构的严谨。对于中学生来说,为了使一篇议论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写作前列出自己的写作提纲是很有必要的.,即先提出中心论点,再由中心论点引出分论点,选取论据来论证分论点,最后得出结论。《六国论》是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这样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也非常便于学生学习,因而在进行以论文训练时,学生也可参照这个结构来写提纲,就会让自己的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其次,学习《六国论》论证的严密。文章在一开始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后为了是论证更严密,为了避免以偏概全,便提出了两个分论点,贿赂秦国的国家是因为力亏灭亡的,没有贿赂的国家是因为失去了援助而灭亡的,这样就无懈可击了。在论证“赂秦力亏”这个分论点时,先运用了两个对比论证,将秦国战与不战获取的土地同诸侯国失去的土地,诸侯国先辈创业的艰辛和子孙守业的不珍惜作对比,论证了“赂秦”导致灭忙的必然性。接着在论证“不赂秦”时,从三个国家的不同情况说明了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又是怎样灭亡的。中学生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可以参照这篇文章的处理方法,让自己的论证具有力度和可信度。
再次,学习《六国论》语言的精确。议论文写作重在说理,而说理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大多数学生在说历史语言显得枯燥乏味,要么写的冗杂,要么表达不清晰,有理说不清。《六国论》中,作者在论述“赂秦力亏”这个观点时,引用古人的一句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形象生动的说明了赂秦力亏的必然性。在写作时,也可以教导学生学习古人论述自己观点的方式,引经据典,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自己所知道的论据像讲故事一样一一罗列出来,而是要详略得当,注重语言的组织,这样即能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又能增强文章的文采。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注重技巧与方法的讲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同时也要根据教材选文类型的指向性“因材施教”。议论文写作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但只要抓住了其中的规律,掌握议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问题也会引刃而解。
六国论语文教学反思 9
苏洵的《六国论》为传统名篇,历来选作教材。这次教学《六国论》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在议论文的写作上作些试验。在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积极参与课堂,快乐学习。
这次上课的大体流程是:先由同学们朗读课文,纠正字音,接着简介苏洵的情况,同学们合作探究文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找出重要的字词句的知识点,小组成员发言,其它小组同学补充纠正,根据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与参与质量打出小组及个人得分,最后由教师归纳强调本节所学知识要点,并点评总结小组的评比结果,给予表扬和督促。最后布置完成作业:巩固文中总结出的字词句等知识点。
我对这节课的'感觉是:整体上同学们能按我设计的程序进行合作探究与质疑,同学们课堂表现积极,发言踊跃,气氛热烈,不时出现同学们和老师快乐的笑声;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最后有些赶时间,主要是同学们发言的语言准备不够严谨,枝节问题强调过多,影响了教学进程;同事们对本节课也能认可,感觉本节课是成功的。
讲本次课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是,收获有: 1、合作是教学快乐的钥匙,这个合作既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又有同学们上课时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学习因合作而充满欢乐,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现;2、巩固落实很重要,之所以个别同学语言不严谨,最后环节有些赶时间,主要原因是个别同学对内容没有进行认真的讨论,课前预习不够深入。3、有压力就会产生动力,要讲课的压力促使自己精心准备,收获课堂的快乐,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要有一定的压力才会进步提高。存在的问题是:准备充分了要流畅地把教学流程完成需要长期的锻炼,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还掌握得不够熟练,课堂也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合作探究的评比标准和细节还不完美,教学流程还不够娴熟,表达不流利,课堂也有些因听课的人多而拘谨的情况。
今后的想法是:要把这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坚持运用到课堂中,教师同学们都参与,收获上课与学习的快乐,相信随着教改的深入与不断科学化与精细化,同学们的学习和教师的生活将会充满阳光。
六国论语文教学反思 10
新课程标准下文言文的教学总是我花费努力却常留遗憾的地方,我认为,文言文不好教,为了落实文言基础知识,课堂上我滔滔不绝,可是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感到沉闷,我很苦恼;那干脆放手,还学生以自由,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可学生却感到没学透,我很担心。在深入贯彻永威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力求寻找二者最完美结合的同时,一篇一篇的文章就这样过去了,留下了很多的教训与反思。
《六国论》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中第一篇文言文。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辙的《六国论》突出了团结的力量。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他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学习本课时要重在引导学生在学习前人对历史解读的同时自己学会总结、反思历史,并如实地记录下历史瞬间、把握未来。
结合专题板块要求,在教《六国论》时,我这样安排:
第一课时让学生疏通词语和句子,学生提问,教师引导释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第二课时在理解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习苏洵逻辑严密的论证结构,领略文章的.气势。
在课堂安排上,抓住诵读这一突破口,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扫清文言基础障碍,在读中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品味朴素简劲的语言、领略磅礴的气势,在读中鉴赏论证结构和各种论证方法。从内容上,抓住论证的中心“赂”字,连缀全文的结构,贯通历史与现实。
教材无非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承文明的一个载体。我认为这节课强调教学教材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扎实的鲜活的知识结构,以创造性的教学艺术,满足不同特色个体学生的要求。
以上教学设计与新课标的要求显然还有差距:
一是被动学习状态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课堂上有不少同学情绪低落,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是集体合作交流学习活动没有充分体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落实基础知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不够,学生的主体作用仍然没有得到重视。
三是读得不够,应该达到课堂上书声朗朗,通过读把握文章,通过读领略文章的气势,通过读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由此,要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教学设计上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探究欲望方面还需下功夫,力求各环节都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用心灵去体验的历程,是情感知识和生命体验的特殊智力活动,要真正使师生能在活动中体验到自我,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其本质。
【六国论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六国论》教学反思05-01
高一语文《六国论》教学反思优秀12-14
教学反思语文08-08
《六国论》教学设计10-18
教学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19
语文《假如》教学反思04-15
语文《颐和园》教学反思04-18
【热】语文的教学反思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