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升初语文考点答题技巧整理

时间:2023-08-04 15:23:26 芊喜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语文考点答题技巧整理

  语文学习贵在积累与应用,非一日之功,望大家能沉心学习,坚持不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升初语文考点答题技巧,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小升初语文考点答题技巧整理

  一、要点概括类

  1.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

  2.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案

  3.划分相关内容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要点

  二、感想启迪类

  1. 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

  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

  3. 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

  4. 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三、词句品味类

  1. 词语品味:

  A了解词性感情色彩,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B.分析修辞,体会词语的形象含蓄

  2.句子品味:

  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

  B.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

  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

  ★答题方式:我认为……美在……它表现了…….

  句子在文中常见的几种作用:

  1、为下文写 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衬托(正衬、反衬)

  5、(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6、(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

  7、(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

  8、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

  9、(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10、开门见山,点题

  11、总领上文

  四、句子仿写类

  一审修辞,二看句式,三析句间关系,四品语体色彩,五考虑要保留的词语和要替换的词语。修辞、句式、句间关系、语体色彩弄明白了,再仿写也就不难了。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

  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这句子的仿写。我们通过审题可以知道:

  1、要保留“没有… …,可以有… …”

  2、可以考虑用”大地、高山、海洋”来替换蓝天。

  3、得出答案“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五、语言准确类

  1.“××”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1: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2: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3.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4 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方式:不能,删掉了“××”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六、文段结构类

  (一)要求理解文章重要环节并且明了其在全文中的作用类解题模式

  1.看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选择它在文中的作用类别

  如果用在文章的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总领全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点题、埋伏笔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结尾,主要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题目),深化文章的主旨,画龙点睛等。

  2.概括段意

  ★答题方式:段意+作用

  (二)段落能否删掉或者段落能否调换类的解题模式

  1.判断能否删掉或调换(一般不行)

  2.判断这些文段之间的顺序关系:并列关系、层进关系、总分关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删掉),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删掉)后不合逻辑。

  七、修辞手法作用类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7、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8、拟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9、反复:由二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答题方式:这一句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 …....(作用)论述了… …(内容).

  八、说明方法作用类

  1.举例子: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2.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的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

  3.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死海不死》关于死海含盐量的一系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死海含盐量高,浮力大的原因及特征。)

  4.打比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特征。(《中国石拱桥》“石拱桥的形状就像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状特征。)

  5.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向沙漠进军》沙漠危害人类的两种方式:游击战、阵地战)

  6.作比较:使被说明的事物特点突出。(答题要结合内容)突出了……(寻找比较点)

  7.列图表:直观形象的写出了……

  8.作诠释:对事物的某些特征作一番的解释

  9.摹状貌:(类似于描写)比较生动形象

  10.作引用:更有说服力的说明了……

  ★答题方式:这一句(段)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事物的… …特点,起到… …的作用。

  九、论证手法及其作用类类

  1.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有力的论证论点。

  2.道理论证: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有力的论证论点

  3.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有力的论证论点

  4.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有力的论证论点(答题要结合内容)

  注意: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的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就可以万无一失。

  ★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 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十、表达方式作用类

  常见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说明: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描写:身临其境,栩栩如生

  记叙文中的议论: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记叙: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分析(例:《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看到“锯木厂后边草地上,

  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一句交代了时代背景。)

  ★答题方式:本段采用了… …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 …感情,起到使读者……的作用.

  十一、表现手法

  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

  1. 什么是渲染?什么是烘托?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加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清代恽寿平谓:“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知渲染极难,画至著色,加入炉篝,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

  烘托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轮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雨景、雾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采用外罩、围染的烘托方法。

  2.“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3.“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借景抒情的例子数不胜数,如《风景谈》《荷塘月色》等。

  二者有相同点:

  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他们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接受。其次,它们都可以使用象征、变形等艺术手法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第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第三,“托物言志”不内容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4、“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有什么区别?

  答:“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比如“白杨礼赞”和一些寓言故事。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个人的情趣,一个是讲一个公认的道理。

  小升初语文考试知识点

  一、常见借代词语:

  1、 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 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 同窗:同学 6、 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 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

  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

  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

  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 本纪、30 世家、70 列传、10 表、8 书,共 130 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小升初语文考点

  第一部分 成语

  1.描写春天的成语

  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柳绿花红 莺歌燕舞

  冰雪融化 泉水叮咚百花齐放 百鸟争鸣

  2.描写秋天的成语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秋风习习 一叶知秋

  金桂飘香 层林尽染 五谷丰登 果实累累

  春华秋实

  3.含有动物的成语

  狼吞虎咽 龙飞凤舞 鸡鸣狗吠 惊弓之鸟

  害群之马胆小如鼠 如虎添翼 如鱼得水

  漏网之鱼

  4.蕴含典故的成语

  邯郸学步 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自相矛盾

  画蛇添足 杞人忧天 井底之蛙 杯弓蛇影

  刻舟求剑

  5.描写社会的成语

  太平盛世 国泰民安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

  政通人和 人寿年丰 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

  多事之秋 兵荒马乱 流离失所 生灵涂炭

  家破人亡 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 内忧外

  6.形容外貌的成语

  眉清目秀 亭亭玉立明眸皓齿 文质彬彬

  相貌堂堂 威风凛凛 膀大腰圆 短小精悍

  容光焕发 鹤发童颜 慈眉善目 老态龙钟

  7.形容艺术水平的成语

  高山流水 天籁之音余音绕梁 黄钟大吕

  轻歌曼舞 行云流水 巧夺天工 惟妙惟肖

  画龙点睛 笔走龙蛇妙笔生花 栩栩如生

  第二部分 经典诗句

  1.说理的经典诗句

  ①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②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③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④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⑤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⑥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

  ⑦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⑧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⑩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2.写景的经典诗句

  ①白马西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

  ②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③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3.劝学的经典诗句

  ①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②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③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④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

  ⑤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

  ⑥学习不怕根底浅,只要迈步总不迟。

  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第三部分 经典名句

  1.与学习有关的名句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②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荀子》

  ③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董遇

  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董其昌

  ⑤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⑦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

  2.与为人处世有关的名句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③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④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⑤爱人若爱其身。——《墨子》

  ⑥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

  ⑦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

  ⑧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

  ⑨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⑩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⑾改过不吝,从善如流。——苏轼

  ⑿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孟子》

  ⒂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⒃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子语类》

  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⒅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

  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

  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用纯

  (21)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官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弟子规》

  3.与理想志向有关的名句

  ①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②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③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⑤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⑥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⑦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

  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⑩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李纲

  ⑾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4.与诚信有关的名句

  ①轻诺必寡信。——《老子》

  ②失信不立。——《左传》

  ③小信成则大信立。——《韩非子》

  5.与变化有关的名句

  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④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淮南子》

  6.与时间有关的名句

  ①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葛洪

  ②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④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7.与诗有关的名句

  ①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朱光潜

  ②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艾青

  ③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英国] 华兹华斯

  8.鲁迅说过的名句

  ①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答客诮》

  ②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③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学界的三魂》

  ④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四部分 谚语俗语

  1.与气象有关的谚语

  ①立了秋,把扇丢。

  ②二八月,乱穿衣。

  ③夏雨少,秋霜早。

  ④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⑤有雨山戴帽,无雨半山腰。

  ⑥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⑦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要来到。

  ⑧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⑨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⑩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2.与事理有关的谚语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有理走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人心齐,泰山移。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第五部分 民间习俗

  1.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2.十二生肖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3.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4.文化常识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雅人四好:琴棋书画

  花中君子:梅兰竹菊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5.与“五”有关的常识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谷:稻、麦、黍、菽、稷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彩:黄、青、赤、白、黑

  6.不同年龄的别称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而立:指人三十岁。

  不惑:指人四十岁。

  花甲:指人六十岁。

  古稀:指人七十岁。

  期颐:指人一百岁。

  小升初语文阅读解题技巧答题技巧

  一、浏览问题和背景, 整体把握需淡定

  在考场上一般都是时间紧,题量大。不可能像平时斟酌精读,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摩。这样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就是一个需要掌握的技巧。首先在平时就要养成这样的习惯,平时做的每一次阅读题都要当作考试一样去对待。

  其实阅读过程的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仔细看看标题,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中揣摩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则要注意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二、确定区域明目标,圈点勾画细推敲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三、解答问题要精练,紧扣原文是关键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修改,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四、阅读重在理文意,文初段末反复记

  我们平时写文章,很多时候在文初把自己想要告诉别人的东西作了交代,或者是在文章结束的时候,使文章升华。这些都是文章的题眼。同样,别人写文章也会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表情达意。因此在同学们完成阅读理解题中往往有对文章的理解的问题。这一类问题的回答就要着重看开头和结尾,或者是一个段落的开头和收尾。能利用原句的答上原句,不能写出原句的,学会概括和谈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样答的点就会全面深入。

  五、字词句段文相扣,四不分离要切记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

  1.字不离词,在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 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更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小升初语文考点答题技巧整理】相关文章:

小升初语文阅读答题技巧06-07

中考议论文阅读理解考点及答题技巧整理03-30

语文考试答题技巧精选01-21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考点及答题技巧归纳04-25

语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12-01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11-30

语文阅读的答题技巧有哪些11-11

语文考试答题技巧有哪些?11-11

初中语文常见答题技巧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