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浅谈语文课评价的思考

时间:2021-05-21 18:11:01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浅谈关于语文课评价的思考

  一、目标——教育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浅谈关于语文课评价的思考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教育性。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追求“整体效应”,重多元、重综合,重在“立人”。于漪老师指出 :“语文教师教学生‘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础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当然是不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①所以我们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应该渗透德育、情感,培养习惯等。因此对于过去所说的“文道结合”我们要重新认识,重新给“道”界定一个时代的内涵,诚如XXX同志对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新的阐述:“我们的老师传道,就是要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之道;授业,就是要教授学生建设祖国的知识和技能;解惑,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②语文课如果没有新时代的“道”,这就没有整合好三维教育目标。这样的课我认为不是成功的语文课。

  语文教学还有发展性。我们既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显性效果,更要追求课堂教学的隐性效应,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坚硬的底子。语文教学的发展性,我认为一是指语文的工具性,二是指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是手段,人文性是归宿;工具性重外显,人文性重内隐。这二者就有机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性。从功利性的角度去讲,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学生在学校要生存,今后在社会上要生存,就要考高分数,要读好学校,找“好”工作,这一切都必须要通过中考、高考(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但是一个人能在社会上持续生存发展下去,并且“持续”得很好,就不应该只是仅靠考高分,还应该有较强的能力,在语文上表现为读写听说能力,交际能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自学能力,能迅速、准确地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要通过学习语文懂得一点生活的情趣,建构一个精神家园,培养一种高尚的人品,健康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些便构成了现代人发展的许多内涵。

  二、方法——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姓“语”名“文”而非姓“数”名“学”,要体现它本身的个性,就必须体现出师生是在进行语言学习,教学过程中应有语言积累,语言诵读,思维训练(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现实,是其外在表现形式)。所以语文教学方法要围绕着语言去做文章,离开了语言而去空谈“文本”,无论你讲提多么精彩,那都无异于痴人说梦。大力提倡范读,诵读,赛读,演读,析读,理读,比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大力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运用,语言的综合运用等,这样也就把语文学科本身的科学性显示出来了。

  有人说“教育是人学”,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所以教学方法就必须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尤其是在教学评价上,更要突出这一点。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我们要贯彻“及时、客观、丰富、有情”八字原则。

  (一)及时——“趁热打铁”,知晓“学情”。及时评价,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有利于学习反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持续学习。

  (二)客观——求真务实,追求“真”理。正误要分明,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不能误导学生,以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科学的品质。这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

  (三)丰富——“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学情有不同,个性有差异,对待不同的学生我们要讲究用不同的策略,宜“激将”就多“激将”,宜表扬就多表扬,宜庄重就庄重,宜幽默就幽默。评价时的方式应丰富多彩,发挥出语文教师的言语特长,可根据学生学习行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朗读方面可侧重于语速,可侧重于重音,可侧重于变调;写作方面可侧重于开头,可侧重于结尾,可侧重于表达方式,可侧重于语言表述……

  (四)有情——热情鼓励,增加动力。学生毕竟是学生,他是为“学”而来,正确的学习行为与结果肯定要表扬,对不正确的学习行为的评价为要讲究策略,可变直为曲,变灌为导,变批评为启发,变严肃为幽默。一切旨在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内驱力。

  三、手段——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教学手段就要改革,这是必然。手段要为教学服务,要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老是“一枝粉笔一本书打天下”,这不好,但是我们又要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调动一切可用因素。所以,语文课从其学科本身角度来看,我认为语文教师不要走进了教学手段的误区,不要一谈到教学手段就是多媒体,就是带“电” 的,殊不知,一张白纸,一枝彩色粉笔……用得恰到好处,也能为课堂增添亮色,掀起高潮。要坚持“能不用坚决不用”的原则,如有的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本已达到一级乙等,可她却用音带代替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这就大可不必。君不见许多名家外出讲课有多少人用了多媒体?这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实用性。

  当然,我们也不应该拒绝教学手段的先进。每一个学期,也尝试着自己独立制作几件多媒体课件,不在高档次,不在高耗费(尤其是在我们农村),而在为教学增添活力和鲜度,使自己保持良好的不断学习的进取态势。若干年后,当学校有了全新的、足够的教学手段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就是水到渠成,传统的教学手段就可以退出历史舞台,到那时我们就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但大前提是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对先进性的一种追求之意。

  四、活动——多样性与充分性的统一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标准》)

  所谓活动的多样性是指课堂活动形式要多样。目前农村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升学的压力、教学方法的呆板、教学内容的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厌语文现象比较普遍。我们调研发现,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却递减。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要求,组织不同的活动方式,可表演,可分组,可师生合作,可辩论,可演讲……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真谛,愿意学习语文,从而“学会”语文,“会学”语文;教师充分用足语文的魅力、人格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把学生融入语文,把学生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我们目前缺乏的正是这种有“磁场效应”式的“快乐语文”。

  活动的充分性是指我们开展活动不是为“活动”而去“活动”,不是表面上的“哗众取宠”,热热闹闹,而是让活动达到一定的层次和深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活动充分的最主要的标志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浮出课面。这里所说的“浮出课面”,不是说学生不需要教师的作用。诚如郭永福先生所言:“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不能把学生主体性绝对化。” ③作为教师,不仅要作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还要充当一个冷静的等待者,对学生的学习要给与充分的关注,但是这种关注不是包办,不是“替蝶破茧”,要让“蝶”自己尝试着努力挣扎,自己独立破“茧”。这是对学习主体的尊重,也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不断实践。

  在创设多样性与充分性的活动时,我们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多与少的关系。并不是说每堂课上学生活动总是越多越好,活动的多少应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相关,与教学形式协调配套。二是动与静的关系。并不是说每堂课上学生总是“动”着就好,宁鸿彬老师曾说过:“是不是启发式教学,绝不能只看形式上的有问有答,而要看它的实效,即学生的思维是否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④因此,外显的“动”是必要的,但这应是课堂的必需;而有时候学生深层次的“静”(思考),也是学生主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的表现,也应大力发扬。

【浅谈关于语文课评价的思考】相关文章:

关于学习与思考的谚语03-10

关于微博的思考作文09-14

思考的座右铭04-03

关于评价老师的评语大全04-06

关于语文课文《一面》教案11-30

关于吕后的历史评价04-07

关于语文课授之以渔的教学反思02-06

语文课文《目送》的赏析08-13

关于李建成的历史评价06-22

关于小学语文课九色鹿的教学反思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