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教师重复语言的运用分析
对于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之前学者们只是注重语文教学法的研究,认为教学法在教学中起决定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决定作用得不到确认,使得不少学者逐渐把研究兴趣转向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转向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语、师生互动分析及语篇分析的研究中。
语文教学强调学生对语言、对文本的主体感悟和体验,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互动。因此,教学过程主要是在一连串的“教师诱发(提问)—学生应答—教师反馈(对‘应答’的回应)”中展开和推进的。
教师的重复语言,这里是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应答语言的重复,即教师把学生表达过的语言重新表述一遍。教师重复语言作为课堂教学语言使用中的一个自然存在的组成结构,是课堂上教师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重复语言除了向学生表示接受和礼貌(即“我在听”),作为教师反馈的重要表达形式,其表现形式和功用是比较复杂多样的。下面拟结合典型实例作简要分析。
一、重复的表现形式及主要功能
从表现形式上看,教学情境中的教师重复语言可以分为全部重复和部分重复。
1.全部重复。指教师把当前学生的应答语言全部原封不动地给予重述,不仅重复前边的整句,还包括语音、语调准确无误的重复。如:
例1.师:“策”是什么意思?是驾驶吗?我们驾驶一匹马,你们说是吗?是什么?大声说。
生:鞭打。
师:鞭打。(《马说》)
例2.师:哪位同学补充一下“仙”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1:是“美丽”的意思。
生2:罗布泊是美丽的湖,现在消逝了。
师:很好。罗布泊是美丽的湖,现在消逝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全部重复,通常用于学生的应答语言较为简短的情况下。从教学过程来分析,全部重复的主要功用在于:一是为了让大家都听到当前应答者表达的内容,因为并非课堂上其他学生都总是能听到当前应答者的回答,因此有时教师的重复是必要的;二是表示对学生应答语言的认可、支持、肯定;三是能够起到强化应答语言的效果。
2.部分重复。指教师对学生应答语言选择部分进行重复,或把学生的应答语言全部或部分通过“换言之”的方式即经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改变之后给予重述。对学生应答语言进行重复时,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应答语言中关键词语的选择或核心内容的提炼、概括。
部分重复根据其语言形式表现的不同,可再分为词语的部分重复和语义的部分重复两类。
第一,词语的部分重复。常见的情况有两种:
一是当学生的应答语言相对较长,或者学生应答表述不清时,教师敏锐地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进行重复。例如:
生:当我们走到有一个地方不是很好走的时候,我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背起了我的儿子,从这我可以看出这一家人非常温馨而且非常尊老爱幼,这使我非常感动。
师:尊老爱幼,温馨。你来说。(《散步》)
教师针对学生的应答内容,提炼出关键词“尊老爱幼”“温馨”加以重复,目的在于突出强化应答的核心内容。这种反馈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最普遍。
二是出现在学生的应答尚未完成的中间自然停顿处。这种情况下的重复往往只是对学生应答中的关键词语的重复,通过重复,教师向学生传递“我在听,请你继续说吧”这样的信息,这常常可视为对学生应答言语行为的认可、支持和鼓励。如:
师:你们是从诗中的哪些词语感觉到“母亲形象的?你对这些词语是如何理解的?”
生:从“温声细语”体会到母亲的和蔼可亲,很慈祥。(师:和蔼、可亲、慈祥。)“走得很轻”说明母亲的动作温柔。(师:温柔。)“织”展示了雨对所有事物的博大爱心。(师:博大爱心。)(《雨说》)
第二,语义的部分重复。可以细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当学生的应答语言相对较长(内容较多),或者学生的应答表述不清时,教师概括其主要的语义并加以重复。这种重复既能起到突出强化的作用,又能给学生的语言表达以良好的示范。如:
师:庸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人?
生:我觉得庸人就是让时间来冲刷一切人后让自己否认历史的存在,然后淡忘历史的一种人吧。
师:淡忘历史,这就是庸人。(《记念刘和珍君》)
学生的应答句子相对冗长,作为口语表达容易让人感到表述不清,教师准确地概括其语义,恰当地采用部分重复的方式,将学生的应答内容变得简洁、明了。
需特别说明的是,这种情况下的语义重复,教师往往会用加重语气来突出关键内容。此外,这种语义重复所表达的信息与学生所表达的内容之间,往往有一种总括与解说的关系。如:
师:我就想问了,只有孙仲谋和寄奴两个人的事件发生在京口,其他五位是不是作者天马行空,胡思乱想啊?(下边有很多同学都摇头。)不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生:主要是写了孙仲谋、寄奴两位英雄,他们具有英雄气概,这时候作者就想到了自己的祖国,自己的祖国当年出兵失败了,然后又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得不到重用,于是后面三个典故就都联系起来了
师:哦,是用自己的身世把这些典故都联系起来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生就作者(辛弃疾)如何将三个并非发生在京口的典故联系在一起进行了具体分析,教师用一句话总括学生应答的内容,既明确了答案,又加深了学生的认识,且方便理解和记忆。“用自己的身世”是问题答案的关键,教师在进行重述时用了重音。
二是有时即便学生的应答完整、简洁,为突出、强化并帮助其他学生理解应答语言,教师需要在重复学生应答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必要修饰,加强表达效果。如:
师:为什么(丑小鸭)要不停地游动?
生:因为他不想放弃自己的生命。
师:只要生命还有一线机会,他都永不放弃。(《丑小鸭》)
语义的部分重复,其目的和功用与全部重复的基本一致,但因为教师在部分重复时用了“只要……都”的语言形式和“永不……”的否定的形式来增强语势,使表达取得了更好的修辞效果,更具有书面语色彩。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部分重复的主要功用与全部重复的主要功用是基本一致的。当然,由于部分重复的具体使用情形不同,在表达功能和效果上又具有差异,尤其是语义的部分重复。
二、重复的特殊语用功能
重复除了具有扩大对话交流范围、突出强化应答语言的核心内容、对说话人表示支持认可等主要功能外,还有补充和完善、延续话题、暗示修正的功能等。
1.补充功能。当学生的回答不够完整、不够充分、不够准确时,教师在重复时往往需根据学生的应答作必要的补充,以达到完善学生应答的作用。如:
例1.老师让学生结合诗人的处境和时代背景读诗歌的第一句“我用残损的手掌”,之后讨论对这句诗的理解。
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是一种惆怅的感觉。
师:凄楚的、惆怅的。
例2.师:好。“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手掌已经残损,摸索广大的土地,这广大的土地是什么?
生:中国。
师:中国。中国的领土。(《我用残损的手掌》) 2.延续话题功能。部分重复后再加上新的话题,这种情况下的部分重复被作为话题延续的手段,具有舒缓节奏,并使话题延续的作用。如:
师:“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怎么样来理解?
生:这是一个疑问句,反映了作者不受重用,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他就自比廉颇了。
师:他是自比廉颇。那廉颇这个典故是个悲剧还是喜剧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师部分重复的学生的语言“他是自比廉颇”,是对学生应答的反馈,表示接受、同意。后面的“那廉颇这个典故是个悲剧还是喜剧啊?”,显然是开启了另一个话题,属于下一个新的话题。这样,前面的重复就具有了舒缓节奏,并承上启下使话题继续下去的过渡作用。
3.暗示修正功能。部分重复的后面用上拖音,用于暗示学生改正错误。这种重复,严格说,应该属于对学生应答进行否定的委婉表达。如:
师:看我黑板上的词,它是什么意思。
生:“馨”是“品德”。
师:“馨”是指……
生:“馨”是指“散布很远的香气”。(《陋室铭》)
部分重复的后面用上拖音,暗示学生应答错误,并给予改正的机会。
正因为重复有以上多种功用,所以从我们所采集的转写的语料中发现,重复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使用重复,但要适量。适量使用重复可引起对所学知识的重视,既成为输入的精华,又成为掌握使用的技巧。但过量的使用会使课堂教学结构出现混乱,影响教学效果。”(李悦娥、范宏雅《语言分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语文教师重复语言的运用分析】相关文章:
重复05-11
重复04-14
重复07-05
小学成语运用选择题及答案分析01-15
精选语文试卷分析01-15
重复作文(精选55篇)03-09
《木兰诗》的语言特点分析03-15
重复现代诗08-09
《重复》现代诗歌08-10
语文试卷的质量分析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