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分类录
前一篇文段小编跟大家分享了什么是通假字,大家对于字的通假现象应该有所了解,这篇文章继续跟大家分享通假字的种类,希望能对大家学习古文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1.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是反映同一概念而先后产生的字。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所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今字的产生是为了减轻古字多义的负担。古字先出,今字是为承担古字某一部分意义而后造的字。它是在古字原有的形体基础上,增加义符或更换义符、声符而后创造的区别字。
一、定义: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二、通假字列表
夹(挟)昏(婚)贯(惯)女(汝)帅(率)而(汝)而(尔)共(供)说(悦)被(披)大(太)陈(阵)亢(抗)形(型)序(绪)冯(凭)辟(避)取(聚)禽(擒)音(荫)知(智)竟(境)取(娶)能(如)县(悬)共(恭)伯(霸)见(现)罢(疲)单(殚)父(甫)曜(耀)从(纵)还(旋)曷(何)适(嫡)尔(耳)柑(钳)恶(乌)盖(盍)与(预)诎(屈)闇(暗)虞(娱)反(返)故(顾)俛(俯)以(已)填(镇)上(尚)正(政)卒(猝)错(措)闲(娴)蚤(早)顺(慎)萌(氓)傅(附)藉(借)亢(伉)弟(第)维(惟)乡(向)伐(阀)厉(砺)妃(配)于(吁)舍(捨)疆(强)信(伸)指(旨)滋(兹)内(纳)圜(圆)艾(乂)蜚(飞)参(三)罔(网)连(链)辟(闢)薄(迫)煤(酶)责(债)之(无)义(仪)与(欤)畜(蓄)踶(踢)何(呵)俛(勉)景(影)鉏(锄)豫(预)顿(钝)要(腰)著(着)政(征)贾(价)敖(遨)阳(佯)素(愫)湛(沉)问(闻)视(示)讫(迄)矜(怜)要(邀)魏(巍)予(余)已(矣)庸(用)邪(耶)其(岂)销(消)惠(慧)汗(污)两(辆)归结馈)涂(途)衔(含)羞(馐)伎(技)属(嘱)道(导)写(泻)忘(亡)感(憾)眩(炫)油(由)衷(中)皇(遑)华(花)陇(垄)计(记)今(近)案(按)鉅(巨)距(拒)雷(擂)椎(锤)善(缮)炎(焰)疾(嫉)员(圆)衡(横)卤(鲁)殴(驱)翼(翌)益(溢)列(裂)菁(精)火(伙)采(彩)莫(暮)耶(爷)陵(淩)颁(斑)还(环)希(稀)裁(才)信(伸)不(否)孰(熟)帖(贴)坐(座)廷(庭)熙(嬉)羊(祥)
三、初中常用通假字
七年级上
1、昂首观之,向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童趣》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论语十则》
4、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5、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不,通“否”,表疑问。《陈太丘与期》
七年级下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木兰诗》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通“座”,座位。《口技》
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两小儿辩日》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副词,通“只”。《狼》
八年级上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核舟记》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4、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核舟记》
5、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赋予字之后。《核舟记》
6、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通“举”。《大道之行也》
7、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8、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通“层”。《望岳》
9、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通“缺”,中断。《三峡》
八年级下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转,通“啭”,鸟叫声。《与朱元思书》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3、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见,通“现”,露出。《与朱元思书》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马说》
5、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马说》
6、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马说》
7、其真无马邪 ! 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马说》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送东阳马生序》
1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岳阳楼记》
11、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托。《岳阳楼记》
1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羞,通“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行路难》
九年级上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首发。《陈涉世家》
2、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陈涉世家》
3、将军被坚执锐。 被,通“披”。《陈涉世家》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唐雎不辱使命》
5、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
6、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隆中对》
7、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已,通“以”。《隆中对》
九年级下
1、公输般诎。 诎,通“屈”,理屈。《公输》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梗塞,不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鱼我所欲也》
7、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辩 ,通“辨”,辨别。《鱼我所欲也》
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与,通“欤”,语气助词。《鱼我所欲也》
9、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
10、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愚公移山》
12、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
1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
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
【文段阅读】
冬①,楚子②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③晋告急。先轸曰:报施④救患,取威定霸⑤,于是乎在矣⑥。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⑦,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⑧矣。于是乎⑨于被庐,作⑩三军,谋元帅。
《左传? 僖公二十七年》
【注释】
①冬:鲁僖公二十七年冬。
②楚子:楚成王。
③如:去,到。
④施:施舍的恩惠,活用作名词。
⑤取威定霸:取得威望,成就霸业。
⑥于是乎在矣:就在这里了。于是乎用在后一分句前面,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可不译。
⑦新昏于卫:(楚成王)新近和卫国通婚。昏:婚的古字。
⑧免:免于被攻打。
⑨ (sTu):检阅,阅兵。
⑩作:鼓舞,振作。
【译文】
鲁僖公二十七年冬季,楚成王和诸侯围困宋国。宋国的公孙固到晋国报告紧急情况。先轸说:报答施舍,救援患难,取得威望,成就霸业,都在这里了。狐偃说:楚国刚刚得到曹国,又新近和卫国通婚,假如攻打曹、卫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以免于被攻了。 于是就在被庐检阅军队,振作三军的士气,寻求可作统帅的元帅。、
古今字在注释时表述为:后来写作某,或某的古字。
【文段阅读】
六月壬申①,师至于靡笄之下。齐侯使②请战③,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④,不腆敝赋⑤,诘朝⑥请见。对曰: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⑦于敝邑之地。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⑧。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齐侯曰: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⑨。齐高固入晋师,桀⑩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12 ,以徇
13 齐垒,曰:欲勇者,贾余馀勇14 。
《左传? 成公二年》
【注释】
①六月壬申:鲁成公二年,六月十六日。
②使:派人。
③请战:挑战。请:要求,有表示谦敬的意思。
④辱于敝邑:光临敝国的土地。辱:有屈尊、受辱之意,表示谦敬。
⑤不腆敝赋:不腆,自称的谦词;敝赋,对己方军队的谦称。
⑥诘朝:明晨。
⑦释憾:解恨,借事报复。
⑧无令舆师淹于君地:不要让我军滞留在贵国的土地上(即速战速决)。淹:滞留。
⑨若其不许,亦将见也:如果不答允,也一定要交战。
⑩桀:通揭,举。
禽:后作擒,抓住。
系桑本焉:把桑树根系在车上。本:根。焉:兼词,在那里。
徇:示众。
贾余馀勇:买我多余的勇气。贾:买。
【译文】
六月十六日军队到达靡笄山下。齐侯(齐顷公)派人挑战,说:您率领国君的军队光临敝国的土地,敝国的兵力不雄厚,请明晨相见。回答说:晋国与鲁、卫两国,互为兄弟(都是姬姓国)。他们来告诉说:齐国老是到敝国的土地上发泄不满。我们的国君(晋景公)不忍心,派我们这班臣子来向大国请求,同时又不让我军滞留在贵国的土地上。能进不能退,齐君不会有命令落空的事情出现。齐侯说:您答允交战,固然是我的愿望;如果不答允,也一定要交战的。齐国的高固(齐大夫)徒步闯入晋军,举起石头掷人,擒获晋军的人并登上他们的战车,把桑树根系在车上,作为战利品的标志,以让齐营的众人都看见,说:想要勇气的人尽管来买我多余的勇气!
2. 狭义通假字(通用字、假借字)
通假字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简称,所谓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的意思,它们相互间往往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为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用字,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可以补出本字,属于临时借用。古人写作时,不用原有的专用字或仓卒无其字而写成另外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这种借用的字,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与古今字存在交叉。如:君子生非异也(《荀子? 劝学》)中的生与性,则知明而行无过(《荀子? 劝学》)中的知与智等。
【文段阅读】
四十年,燕、秦、楚、三晋合谋,各出锐师①以伐,败②我济西。王解而却③。燕将乐毅遂入临淄,尽取齐之宝藏器。王出亡,之④卫。卫君辟⑤宫舍⑥之,称臣而共⑦具。王不逊,卫人侵之。王去⑧,走邹、鲁,有骄色,邹、鲁君弗内⑨,遂走莒,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相⑩齐王。淖齿遂杀王而与燕共分齐之侵地卤器。
《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
【注释】
①锐师:精锐部队。
②败:打败。
③解:溃散;却:败退。
④之:去,到。
⑤辟:通避,避让,这里指让出宫殿。
⑥舍:用作动词,安排住宿。
⑦共:同供。供给。
⑧去:离开。
⑨内:收容,接纳。纳的古字。
⑩相:辅佐,帮助。11卤:通掳。掠夺。
【译文】
王四十年,燕、秦、楚及三晋合谋,各自派出精兵来进攻齐国,在济水以西打败齐军。齐王的军队溃散退却。燕将乐毅于是攻入齐都临淄,全部掠取了齐国收藏的珍宝礼器。王出逃到卫国,卫国国君让出王宫给他居住,向他称臣并供给他用具。王却很傲慢,卫国人就去侵扰他。王只得离开卫国,跑到邹国、鲁国,表现出傲慢的神气,邹、鲁的国君都不收留他,于是又跑到莒。这时楚国派淖齿领兵救援齐国,因而就辅佐齐王。结果淖齿竟把王杀了,并与燕国一起瓜分了所侵占的齐国的土地和掠夺的宝器。
某些词原先已有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另外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在通假字中,有的经常通用;如:伸――信,叛――畔。有的是偶尔借用,如:乡――向,亡――物,通假字在注释时表述为:通某字。
【文段阅读】
释之曰:夫①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②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③哉!且秦以任④刀笔之吏⑤,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文具⑥,亡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⑦至于二世,天下土崩⑧。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⑨之,臣恐天下随风靡⑩,争口辩,亡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 12 ,举错 13 不可不察也。文帝曰:善。
《史记? 张释之冯唐列传》
【注释】
①夫:发语词,不译。
②曾:却,简直。
③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捷给:应对及时;啬夫:小吏名。
④任:重用。
⑤刀笔之吏:掌管公文案牍的书吏。
⑥徒文具:只有表面的官样文书。
⑦陵迟:越来越衰弱、衰败。
⑧土崩:像土一样崩塌。
⑨超迁:破格提拔。
⑩随风靡:闻风追随、效法。
下之化上:下面的人被上面的人所影响。
疾于景响:比影子随形、回响应声还快。景:影的古字。
举错:办什么,不办什么。错:通措, 停置,停办。
【译文】
张释之说: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秦代由于重用了舞文弄法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急苛刻督责为高,然而这样做的流弊在于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因为这个缘故,秦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秦国也就土崩瓦解了。现在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况且居下位的人被居上位的人感化,快得犹如影之随形声之回应一样,陛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不审慎啊!文帝说:好吧!
(2)假借字
假借字与古今字存在交叉。假借字是本无其字的借用。某些词本无其字,一直使用假借字,有的假借字被借用后,成为只表示假借义的专用字,而为其本义造新字。如:至莫夜月明(苏轼《石钟山记》)中的莫与暮。有的假借字被借用后,既表示假借义又表示本义。某些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吾令人视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史记? 项羽本纪》)中的采和彩。
【文段阅读】
庞恭与①太子质于邯郸②,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③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④。今邯郸之去⑤魏也远于市,议臣者⑥过于三人,愿王察⑦之。 庞恭从邯郸反⑧,竟⑨不得见。
《韩非子? 内储说上》
【注释】
①与:跟随。
②质于邯郸:到赵国作人质。质:作人质。
③市:市集。
④三人言而成虎:三个人说有虎,(即使没虎)也认为有虎。
⑤去:距离。
⑥议臣者:非议我的人。
⑦察:明察。
⑧反:同返。
⑨竟:最终,一直到最后。
【译文】
庞恭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恭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不相信。庞恭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恭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魏国都城),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后来庞恭从邯郸返回,终究不能得到魏王的接见。
3. 异体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两个或几个异体字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形体不同,它们之间可以互相取代。异体字在字形上的差别包括:结构类型不同;会意字成分不同;形声字成分或位置不同;形符不同;声符不同;形符声符都不同;形符声符相对位置不同;隶变不同或文字讹变不同俗字等。如:沛公不胜杓(《史记? 项羽本纪》)中的与杯;又如:
――泪,――村,峰――
异体字的注释表述为:同某字或也作某字。
【文段阅读】
虽然①,兵,凶器;战,危事也。故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②仰之间耳。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③,则悔之无及也。帝王之道,出于万全④。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⑤,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⑥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⑦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⑧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资治通鉴? 汉纪? 太宗孝文皇帝十二年》
【注释】
①虽然:尽管如此(可是)。
② :同俯,是俯的异体字。
③跌而不振:失败就难以重新振作。
④万全:万无一失。
⑤归谊:投降,归顺。
⑥益:加上。
⑦辑:和睦,和谐。
⑧将:领导,率领。
【译文】
尽管如此,刀兵是不祥之物,战争是凶险之事;由大变小,由强变弱,瞬息之间就会发生。用人的生死去决胜负,失利就难以重振国威,后悔都来不及了。英明的君主在决策时,应立足于万无一失。现在已归降朝廷的胡人、义渠、蛮夷等,部众达数千人,他们的饮食习俗、善于骑射的特长,都与匈奴一样。赐给他们坚固的铠甲、棉衣、强劲的弓、锋利的箭,再加上边境各郡的精锐骑兵,起用通晓兵法并了解蛮夷部族风俗习惯,能笼络其人心的将领,用陛下明确的约定统率他们。如果遇到险阻,就让这些人冲锋陷阵;在宽阔的平野,就用战车、步兵去制服敌人;两支军队互为表里,各自发挥他们的优势,再加上以众击寡,这是万无一失的战略。
【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分类录】相关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和古今异义02-21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古今异义03-18
通假字的四种分类08-02
什么是通假字10-18
常用通假字08-01
古今经典对联08-02
古今经典对联10-21
促织的通假字04-01
古今的对联汇总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