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时间:2018-11-23 14:38:13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文言实词知识点

文言实词知识点1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文言实词知识点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

  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有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

  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总结:实词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不能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虚词。现在把功能作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文言实词知识点2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国(通耐,能)

  (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

  (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4)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

  (5)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春节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

  (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

  (2)使动用法。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

文言实词知识点3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

  二、通假字归纳:

  (1)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

  (2)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

  (3)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

  (5)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上)——《木兰诗》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

  (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还有)——《核舟记》

  (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核舟记》

  (10)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

  (11)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放)——《核舟记》

  (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

  (13)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

  (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

  (16)汤熨之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

  (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

  (18)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

  (19)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陷)——《出师表》

  (20)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出师表》

  (2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马说》

  (2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干,本领)——《马说》

  (23)系向牛头充炭直。("直"通"值":价值、价钱)——《卖炭翁》

  (24)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

  (25)百废具兴。("具"通"俱":都,全都)——《岳阳楼记》

  (26)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公输》

  (27)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公输》

  (28)公输盘诎。(“诎”通“屈”:折服)——《公输》

  (29)自余为僇人。(“僇”通“戮”:遭到贬谪)——《始得西山宴游记》

  (30)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晒)——《峡江寺飞泉亭记》

  (3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2)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3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34)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3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36)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口技》

  (37)持其赀去。(“赀”通“资”:资材)——《越巫》

  (38)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吗)——《陈太丘与友期》

  (39)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

  (40)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闲情记趣》

  (41)傧者更道。(“道”通“导”:引导)——《晏子故事两篇》

  (42)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什么)——《晏子故事两篇》

  (43)圣人非所熙也。(“熙”通“嬉”:开玩笑)——《晏子故事两篇》

  (44)辑以翡翠。(“辑”通“缉”:连缀)——《寓言四则之买椟还珠》

  (45)宣王说之。(“说”通“悦”:高兴)——《寓言四则之滥竽充数》

  (4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4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论语〉十则》

  (48)屏弃而不用。(“屏”通“摒”:摒弃)——《为学》

  (三)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1)相对于实词而言,文言虚词没有一定的实在意义,主要用来组词成句,在句子中起语法作用。文言虚词中可以包括代词、动词、副词等类别,而这些词类按现代汉语的划分方式,应属实词。这是因为文言虚词的概念是沿用古代留存下来的传统提法,古人的语言观念不如今人明确,分类自然不够仔细。文言虚词大体可以分为:代词、介词、助词、叹词、副词、连词等候。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并不相同,如“其”可以作代词。也可以是助词或副词,应结合其在语句中的作用,具体辨析。

  (2)确定虚词的意义,首先要确定词性。要确定词性就得掌握每个虚词的用法规律,要联系上下文作细致辨析。除此之外,还要弄清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如“之”作主语、谓语宾语则是代词或动词,若在主谓之间,则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复习虚词时要掌握虚词的使用方法:一是在语言环境中辨别词性和用法。如"公与之乘"这个"之"是涉及的对象,是曹刿,"之"是代词。二是从语法角度分析它的作用。就是看是否充当句子成分,充当了什么成分。如果没有充当成分,只起组合作用或表语气,就是助词。

  (3)在复习中,可以从虚词功能的角度作分类,以便于系统归纳掌握。

  A. 起指代作用的虚词。包括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中“予”是“我”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吾"、"余"等词。

  第二人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中的“若”是“你”的意思,此外还有"汝"、"尔"、"乃"等词。

  第三人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中的“其”是“他们”的意思,此外还有"之"、"彼"、"伊"等词。

  指示代词: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是”作“这个”讲。此外还有"此"、"斯"、"夫"、"或"等词。

  疑问代词: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孰”作疑问代词“谁”讲,此外还有"何"、"安"、"药"等词也是疑问代词。

  B. 起限制或修饰作用的虚词。包括

  程度副词:

  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中的“愈”作“更加”讲。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甚”作“很”讲。

  以为妙绝(《口技》)中的“绝”作“极点”讲。

  此外还有"殊"、"稍"、"益"等词均可充当表程度的副词。

  范围副词: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中的“咸”作“都”讲。

  众妙毕备(《口技》)中的“毕”作“全”讲。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中的“并”作“一共”讲。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中的“但”作“只”讲。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石壕吏》)中的“唯”作“只”讲。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中的“止”通“只”,表范围。

  此外还有"悉"、"俱"、"举"等词都可以作表范围的副词。

  时间副词: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已”作“已经”讲,表时间。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中的“既”作“已经”讲,表时间。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中的“向”作“从前”讲,表时间。

  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元一焉(《捕蛇者说》)中的“囊”作“从前”讲,表时间。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中的“会”作“适逢”讲,表时间。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中的“素”作“平素,平常”讲,表时间。

  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记》)中的“忽”作“忽然”讲,表时间。

  情态副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诚”作“实在”讲,表示一种情态。

  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口技》)中的“渐”作“渐渐”讲,表示一个变化的过程。

  尉果笞广(《陈涉世家》)中的“果”作“果然”讲,表示一种情态。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中“故”作“故意”讲,表情态。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中“几”作“几乎”讲,表情态。

  表谦敬、频率、重复的副词:

  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中的“敬”表谦敬。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中的“猥”和“枉”表降低身份的谦词。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又”作“再一次”讲,表频率。

  表语气或否定的副词:

  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中的“庶”表陈述语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中的“宁”表反问语气。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主(《陈涉世家》)中的“不”表否定。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中的“弗”表否定。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表否定。

  C. 起关联作用或组合结构作用的虚词。

  表时间、处所、对象、方式、原因、被动、比较的介词:

  试用于昔日(《出师表》)中的“于”是一个表时间的介词,相当于“在”。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于”作“到”讲,表时间。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中的“于”后面跟地点,表处所。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中的“乎”也是一个表地点的介词,做“在”讲。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中的“缘”作“沿着”讲,表方式。

  当窗理云鬓(《木兰诗》)中的“当”作“对着”讲,表对象。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中的“于”表对象,作“向”讲。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以”作“凭”讲,表示对象。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以”也是“凭”的意思,但表示方式。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比”表比较关系。

  表并列、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转折、关联作用的连词: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中的“及”表并列作用。

  下视其辙,登就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论战》)中的“遂”表结果的连词。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中的“苟”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当“如果”讲。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中的“藉第令”是一个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而”是一个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当“但”讲。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中的“而”表修饰关系。

  D. 表结构的虚词。

  结构助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的“之”相当于结构助词,作“的”讲;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中的后一个“之”结构上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在结构上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此外还有"者"、"所"等词可以作结构助词。

  语气助词:

  盖-岁之犯死者有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中的“盖”表陈述的语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中的“者”表判断语气。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中的“焉”表肯定的语气。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中“乎”表询问语气。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中的“耶”表疑问语气。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哉”表反问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矣”表强烈的感叹语气。

  E. 表感叹的虚词一一叹词。.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中“嗟夫”表示作者的感叹。

  嗟乎!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嗟乎”表示陈涉对无人了解自己的感叹。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呜呼”表示作者无可奈何的感叹。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中的“噫”表示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的感叹。

  (四)文言虚词举例

  ①、之

  (1)结构助词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的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语气助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补充音节,无实在意义。

  ②其

  作副词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还是

  ○3以

  作介词

  “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用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凭借

  作连词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因为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由于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用来

  4. 而

  作连词分别表顺承关系、判断关系和修饰关系。例如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表顺承关系,不译

  5. 乃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作“于是、就”讲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表判断关系的动词,作“是”讲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表人称的代词,作“你的”讲

  6. 于

  作介词用,根据语言环境不同,意义各不相同。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到

  “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比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给

  7. 为

  作介词

  “为天下唱。”(《陈涉世家》)——替、给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被

  焉

  作助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表句末语气,不译

  ⑨所

  所与“以”结合表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表原因

  作介词结构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⑩乎

  作语气助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吗

  作介词

  “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相当于“于”,作“对”讲

文言实词知识点4

  11.察(chá)

  动词。

  ①察看,观察。如: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幼时记趣》)

  ②明察。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2.长(cháng)

  (1)名词。

  ①长度。如: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②读zhǎng,首领,头目,长官。如:陈胜,吴广皆此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③读zhǎng,秦朝时,主管万户以上的县的官员称“令”,主管万户以下的县的官员称“长”。如: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2)形容词。

  ①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与“短”相对。如:南市买辔头,背时买长鞭(《木兰诗》)

  ②时间、空间的长久,辽远。

  如:a.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诗经?蒹葭》)

  b.北山愚公长息曰(《愚公移山》)

  ③广阔。如: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④远。如:清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

  ⑤读zhǎng,年岁大,辈分高的。如: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3)副词。

  ①永远。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经常,总是,时常。如: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

  13.称(chēng)

  动词

  ①读chèn,适合,符合,相称。如: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②称道,称赞。如: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③号称。如:袒右,称大楚(《陈涉世家》)

  ④著称,闻名。如:骈死于槽里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⑤声称,述说。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14.乘(chéng)

  (1)动词。

  ①乘座,驾驭。如: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②趁着,利用,凭借。如:螣蛇乘雾,终为土灰(《龟虽寿》)

  (2)量词。

  读shèng,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为一乘,译为“辆”。如: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15.出(chū)

  (1)名词。

  ①出产的东西。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捕蛇者说》)

  ②国家外部或家族外部。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动词。

  ①出现,显露。如: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②献出,拿出。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③发出。如: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④与“入”相对,出,出去。如: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

  ⑤流出。如:汪然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⑥从……生出。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16.传(chuán)

  动词。

  ①传送,传递。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②传授,传给。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17.辞(cí)

  (1)名词。

  文辞,言辞。

  如:a.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

  b.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2)动词。

  ①告别,离别,辞谢。

  如:a.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b.停数日,辞去(《桃花源记》)

  ②推辞,不接受。如: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羌村三首》之三)18.次(cì)

  (1)名词。

  层次。如: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山市》)

  (2)动词

  ①编次,编排。如:陈涉、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②驻扎,停留。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19.从(cóng)

  (1)动词。

  ①跟从,跟随。如: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②依从,依顺。如: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③朝目标而去。如:溯洄从之,道阻且跻(《诗经?蒹葭》)

  (2)介词。

  自,由。表示起点。

  如:a.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b.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20.当(dāng)

  (1)动词。

  ①担任,执掌。如: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

  ②读dàng,顶替。如:募有能捕之者,当期租入(《捕蛇者说》)

  (2)介词。

  ①对着,向着。如: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木兰诗》)

  ②在……时。如:当此时,诸君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3)副词。

  ①应该,应当。如: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②将,将要。如: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文言实词知识点5

  一、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四、倍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六、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七、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八、病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呻吟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十、朝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十一、曾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杀人

  十二、乘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

  十三、诚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十四、除

  “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辞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十六、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十七、殆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十八、当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门当户对 锐不可当 当仁不让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独当一面 当机立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务之急 当之无愧 老当益壮首当其冲 安步当车长歌当哭 对酒当歌 豺狼当道 快意当前 螳臂当车 一马当先 旗鼓相当 万夫不当

  十九、道

  “道”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

  ■道听途说 康庄大道 道不拾遗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志同道合 道路以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东道主 分道扬镳 安贫乐道 问道于盲 师道尊严 旁门左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 指名道姓 筑室道谋 津津乐道 里经叛道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文以载道 头头是道 坐而论道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二十、得

  “得”本义为“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得过且过 得不偿失 怡然自得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寸进尺 得不偿失 得陇望蜀 得其三昧 得心应手 得天独厚 得鱼忘筌 楚得楚弓 患得患失 难得糊涂 相得益彰 志得意满 傲睨得志 情非得已 人人得而诛之 探骊得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百思不得其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一无所得 智者千虑,必有一得

  二一、度

  “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审时度势 置之度外 度日如年 风度翩翩 普度众生 金针度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宽宏大度 挥霍无度 度长絜大 暗度陈仓

  二二、非

  “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大是大非 非亲非故 非我族类 今非昔比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文过饰非 物是人非 为非作歹 习非成是 泥古非今 面目全非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二三、复

  “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又引申“回复”(话回来)“报复”(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周而复始 髀肉复生 故态复萌 无以复加 无往不复 万劫不复

  二四、负

  “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忘恩负义 忍辱负重 负荆请罪 负屈含冤 负隅顽抗 久负盛名 披裘负薪 皇天不负有心人 决一胜负 负弩前驱 不负众望

  二五、盖

  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和车盖。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之义。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喽。

  ■盖世奇功 盖棺论定 官盖如云 欲盖弥彰

  二六、故

  “故”有两个基本义:一为“缘故”;一为“旧的”。由“缘故”虚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无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

  ■一见如故 明知故犯 故步自封 故弄玄虚 革故鼎新 欲擒故纵 不经世故 非亲非故 平白无故

  二七、顾

  推导提示:“顾”基本义:“照顾”。由“照顾”可以引申出“顾念、顾惜”“回头看”等义。“只”“只是”是作为副词用。

  成语助记:顾此失彼 顾名思义 顾盼生姿 顾全大局顾影自怜 顾左右而言他

  二八、固

  “固”本义指“城墙坚固”。城墙坚固自然就能“坚持”不败,进一步引申出“顽固”之义。坚固有难以改变一直这样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副词“本来、原来、当然”等义。

  ■固若金汤 君子固穷 根深蒂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二九、归

  “归”的基本义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家”“回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又借作“馈”字而有“赠送”之义。

  ■之子于归 归心似箭 反璞归真 殊途同归 物归原主 解甲归田 完璧归赵 宾至如归 铩羽而归 众望所归

  三十、国

  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

  ■安邦定国 国破家亡 国泰民安 经国之才 倾国倾城 共商国是

  三一、过

  推导提示:“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出错当然就会被“责备”。

  成语助记:过犹不及 闻过则喜 过江之鲫 文过饰非 白驹过隙 雁过拔毛有过之而无不及 矫枉过正 瞒天过海 秋风过耳 闭门思过

  三二、何

  推导提示:“何”本义为“负戈而行”,故有“负荷”之义,是“荷”的初文。古人看见荷戈而行的士兵,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们往何处去?去干什么?”所以又用作疑问代词“什么”,进一步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词“多么”之义。

  成语助记:何去何从 何罪之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足挂齿 出何典记 相煎何急 于心何忍 相去几何

  三三、恨

  推导提示:恨的本义是“感到遗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怀恨”之义。

  成语助记:相见恨晚 吞声饮恨 一失足成千古恨

  三四、胡

  推导提示:胡,原指“兽颈下垂的肉”,(月,即“肉”)匈奴等一带少数民族多吃兽肉,故又称匈奴、西北各民族为“胡”。后又借为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

  成语助记:胡服骑射 伊于胡底

  三五、患

  推导提示:患的本义是“担心、发愁”(患,由“串”和“心”组成,一串串的“心”,说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发愁的事。)引申出“忧患、麻烦”。

  成语助记:患得患失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内忧外患 患难之交 防患未然 采薪之患 肘腋之患

  三六、或

  推导提示:或有两个基本义:有人,有的人;或许,也许。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意义。

  成语助记:多言或中 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三七、疾

  推导提示:“疾”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义为“中箭受伤”(此义消失)。后引申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会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厌恶”。由于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义。

  成语助记:疾恶如仇 积劳成疾 大声疾呼 痛心疾首 疾首蹙额 眼疾手快讳疾忌医 奋笔疾书 愤世疾俗 衔枚疾走

  三八、及

  推导提示:“及”的本义是“赶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达到”等义。由“达到”引申出“趁着(那个时候)”“涉及”等义,再虚化为连词“与”。

  成语助记:望尘莫及 触手可及 鞭长莫及 及时行乐 爱屋及乌 迫不及待驷不及舌 言不及义 过犹不及 噬脐何及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风马牛不相及可望不可及 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九、即

  推导提示:即的本义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为“立即、马上、就”等义。“走近”高处就是“登上”之义了。

  成语助记:可望不可即 若即若离 即事穷理 稍纵即逝 一拍即合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四○、既

  推导提示:“既”的本义是“尽、完”(甲骨文字形是“吃完侧身”之形)。由此引申出“已经、既然”“全”等义。

  成语助记:既来之,则安之 既往不咎 一如既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文言实词知识点6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古:山岗高地。今:把持和独占。[注:陇同垄]

  然而不能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古:这样却。今:转折连词。

  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处同上) 古:这样以后。今: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古:浅陋。今:粗俗,低下。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出处同上) (1)牺牲。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而献出生命。 (2)加。古:虚夸,以少报多。今:增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出处同上) 古:案件。今:监狱。

  然后叹借者用心专,而少年之岁月为可惜也。(袁枚《黄生借书说》) 古:值得珍惜。今:值得惋惜。

  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古: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今:言行恶劣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处同上) 古:眼泪。今:鼻涕(古用“泗”)

  未尝不叹惜痛恨于桓灵也。(出处同上) 古:遗憾。今:仇恨,怨恨。

  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若。古:你。今:像。(2)毒。古:怨恨。今:毒害,有毒的物质或事物。

  则久已病矣。(出处同上) 古:困苦不堪。今:疾病。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古:可惜,可叹。今:值得怜悯。

  亲戚:今义:旁系亲属;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妻子:今义:爱人(女方);古义:妻和子女。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

  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中原地区。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

  非常:今义:很、大(副词);古义:意外事故(名词);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义:①缘故(名词);例如:余叩所以。(《狱中杂记》)②表原因的虚词。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来,靠它来。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不过:今义:转折连词,古义:不超过。例如: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赤壁之战》)

  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无论: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古义:更不必说。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稍稍:今义:稍微;古义:渐渐地、慢慢地。例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无日: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古义:不久。例如: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赤壁之战》)

  其实:今义:实际上(副词);古义:①它的果实。例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②那实际情况。例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李固与黄琼书》)

文言实词知识点7

  要,读音一:yo

  (1)形容词

  ①主要,重要

  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狱中杂记》)

  增减重要的语句,奉命执行的官员无法辨认出来。

  ②险要

  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庄团练冯。(《冯婉贞》)

  在险要的地方用土石修筑寨墙,树立一个大旗上写着谢庄团练冯。

  ③简要,切要

  可谓要言不烦也。(《世说新语言语》)

  可以说是语言简要不繁琐。

  (2)动词

  ①符合,适合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察今》)

  一切先王的法令制度,都是适合当时的情况的。

  ②总括,概括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治平篇》)

  总之,社会长期安定,天下就不能不增加人口。

  ③想要,希望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粉身碎骨全不怕,只想要在人间留下清白的名声。

  读音二:yāo

  (1)名词,通腰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墨子兼爱中》)

  过去,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

  (2)动词

  ①通邀,邀请

  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张良出来,邀请项伯。

  ②要挟

  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狱中杂记》)

  只有砍头没有什么可要挟的,可是还要拿死者的人头作抵押。

  ③相约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虽然曾与府吏相约,但和他见面的机会永远没有了。

文言实词知识点8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 ,本来)

  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

  11病故,物故(死亡)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2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

【文言实词知识点】相关文章:

1.文言实词的知识点总结

2.关于文言实词知识点总结

3.文言实词释义知识点总结

4.《逍遥游》文言实词知识点

5.常见文言实词

6.文言实词考点

7.重点文言实词

8.文言实词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