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成语临渴掘井的典故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都有哪些经典的成语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成语临渴掘井的典故,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临渴掘井
【拼音】lin kě jue jǐng。
【解释】临:到,接近。感到渴了才掘井,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才想办法。
【出处】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相近词】措手不及、临阵磨枪、临时抱佛脚
【相反词】有备无患、常备不懈、未雨绸缪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昭公因年轻幼稚,听信谗言,激怒了季氏、叔孙氏、孟氏三大家族,三大家族联合起来率兵攻打昭公,昭公因此而出逃到齐国。齐景公热情地招待了昭公,并愿奉送很多财物给他,希望他长居下去。昭公说:我怎能抛弃周公的王业,长期居住在这里呢?齐景公又关切地问:可你这么年轻有为,为什么却要离开自己的国家呢?昭公觉得齐景公提出的问题难以回答,于是叹了一口气说:正因为我年轻,缺少治国经验,一时疏忽,不能正确识别真伪,而铸成大错,落得如此下场。齐景公安慰他说:难道不可以重新再来,挽回错误吗?昭公失望地长叹道:晚了!站在一旁的齐国正卿晏婴插话说:是啊,一个人,已经掉到井里,才后悔自己为什么走路不小心。正像一个人,眼看就要渴死才想挖井取水一样,已经来不及了。
成语出处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后世根据以上文献整理出成语“临渴掘井”。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昭公因年轻幼稚,听信谗言,激怒了季氏、叔孙氏、孟氏三大家族,三大家族联合起来率兵攻打昭公,昭公因此而出逃到齐国。
齐景公热情地招待了他,并问他:“你还这么年轻,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地步呢?”
鲁昭公叹了一口气说:“以前也有很多人拥护我,我却没有善待他们;也有很多人向我劝谏,我却从来都不听。以至于到如今,朝野上下都没有人肯辅佐我了,我身边全是只会阿谀奉承的小人。”
齐景公听了他的话,觉得很有警示作用,就问齐国大夫晏子:“要是我帮鲁昭公回国,他会不会成为一个贤明的君王呢?”
晏子摇了摇头说:“我觉得不会。只有愚蠢的人才总是后悔,认为只要再来一次,他就会变聪明。一个人被水淹了才去打听镗水的路线,迷失方向后才想起来问路怎么走,这就好像敌军攻到城外才急忙铸造兵器一样,临渴掘井,再快也来不及了。鲁昭公已经失了人心,鲁国又大乱,就算他想挽回又能怎么样呢?”
成语寓意
晏子的话说出了事先准备的重要性,后来人们就常用这个成语来表示事到临头才着手准备。临到口渴才去掘井寻水,即使费尽全力,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口渴的问题。同样的道理,临到需要的当头才去做准备工作,在环境变化了才去匆忙应对,即使全力以赴,也会因抓不住时机而让自己陷入被动。
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临渴掘井”句中一般充当谓语、定语;含贬义;指事到临头才想办法。
运用示例
战国·晏婴《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溺而后问队,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铸兵,临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五回》:“一著空虚百著空。临渴掘井,悔之何及!”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这枢密院官都是怕事的,只晓得临渴掘井,那会得未焚徙薪?”
清·朱用纯《治家格言》:“宜未雨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成语辨析
临渴掘井-临阵磨枪
“临渴掘井”的近义词是“临阵磨枪”。“临阵磨枪”临到上阵打仗时才去磨枪,比喻事到临头才仓促做准备。“临渴掘井”,侧重于表示临时才急着去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