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树倒猢狲散的成语典故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过成语吧,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还苦于找不到好的成语?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树倒猢狲散的成语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树倒猢狲散的成语典故 1
宋高宗时有个侍郎叫曹咏,他善于逢迎拍马,深得奸相秦桧的欢心,所以官运亨通,连升三级,当了朝中的大官。曹咏当了大官后,有很多人来巴结他,曹咏非常得意。
惟一让他感到气恼的是,他的大舅子厉德新却从不向他献殷勤。原来,厉德新头脑清醒,他知道曹咏并非凭真才实学而是靠依顺秦桧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咏这种人没有好下场,不肯同流合污。对此,曹咏耿耿于怀,一心想找个茬儿整整厉德新,无奈厉德新洁身自好,曹咏也无从下手。后来,秦桧死了,那些依附秦桧的家伙一个个倒台了,曹咏也被贬到了新州,厉德新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就写了一篇题为《树倒猢狲散》的赋寄给曹咏。文中将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树上的猴子,揭露了曹咏这种人依靠秦桧这棵大树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丑恶行径。文中说如今大树一倒,猢狲四散,于国于家,真是可嘉可贺,曹咏收到这篇文章后气得半天说不说句话来。很快,这句话便在临安传开了,直到现在,人们还用;树倒猢狲散;来比喻有权势的人一量倒台,依附他的人便纷纷散伙。
树倒猢狲散的成语典故 2
“树倒猢狲散”一语,曾在鲁迅笔下流出,而且不止一次。
但在鲁迅使用之前,许广平先已用上了。1926 年 12 月 19 日自广州寄给鲁迅的信里有云:
阅报陈仪有下野说,是知他并不能善自改革也。
厦大你走了,玉堂更觉悟而散,所谓树倒猢狲散……这一段话在编集《两地书》时删去了,王得后《〈两地书〉研究》(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所作的校读已依原信补出。删掉的原故,大概是因为此后林语堂( 玉堂) 仍留厦大执教了一些时日,并未“觉悟而散”。至于她有此语缘,可以从《红楼梦》的阅读上得到解释。《红楼梦》第十三回叙王熙凤梦见秦可卿来别陈愿,有云: “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
鲁迅引录此语,则见于《两地书》者为北平省亲期间的 1929年 6 月 1 日致许广平信,但原信不曾写及,是编集《两地书》时添加的,其句云: “南北统一后,‘正人君子’们树倒猢狲散,离开北平……”此语又见于《南腔北调集·沙》: “……就如猢狲的上树,‘树倒猢狲散’”。前边加上“猢狲的上树”,当然只是为了使语意更其明晰。
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并没有沿承《红楼梦》称之为俗语。盖另有一说指为佛家语。《红楼梦》写到这句话时,脂砚斋有眉批,甲戌本脂批云: “‘树倒猢狲散’之语,余( 按: 庚辰本作今) 犹在耳,曲指已三十五年矣,伤哉! 宁不恸杀。”何以故? 因为它原是雪芹之祖父曹寅( 楝亭) 生前所言,施瑮《病中杂赋》诗“廿年树倒西堂闭,不待西州泪万行”,诗下自注: “曹楝亭公时拈佛语对坐客云: ‘树倒猢狲散’,今忆斯言,车轮腹转。”乃记为释家之语。这样,就有俗语、佛语两种说法,鲁迅未下判言。
今查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及其续编( 辽·释希麟) ,无此词目。拙藏的几种辞书俱有此词条,书证为宋·庞元英《谈薮》,有的引录原文,有的用今语转述,并无出入。所说的是: 宋人曹咏依附权相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独其妻兄厉德斯不以为然,曹咏虽百端威胁,德斯卒不屈,及秦桧死,德斯遣人致书于咏,启封视之,乃《树倒猢狲散赋》一篇。———这里尽管已经揭示语源,但不曾明言是运用俗语还是借自佛语。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亦载此语: “杭州荐桥侧首,有高楼八间,俗谓八间楼。……一日娶妇……街巷之人,肩摩踵接,咸来窥视,至有攀缘檐阑窗牗者,踏翻楼屋”,于是郡人王梅谷作一文云: “阿刺一声绝无闻,哀哉树倒猢狲散。”也同样看不出此语的最初归属在于释家抑或世俗。
说到它的归属,不外乎两种情形: 或者是佛经译者采用了世人用语,或者是原出佛典而为世俗取用。倘若常闻于世,称之为俗语似乎并无不可; 如果寻得佛家原典,且证得为俗言所取方可言确是因佛语而转成俗语。两种可能似乎都还存在。
树倒猢狲散的成语典故 3
出处:宋代宠元英的《谈薮·曹咏妻》
意思:比方当权的人一塌台,其余人失去了靠山,一哄而散。
南宋时,有个人名叫曹咏,由于和丞相秦桧有亲密关联,当上了大官。他故乡有不少人阿谀巴结他,使他十分自得。可是他的大舅子,名叫厉德新的,不买他的账。厉德新在家乡当个“里正”(相似村长或乡长),曹咏以为厉德新区区小吏,胆敢对他如斯无礼,于是怀恨在心,支使当地县官给厉德新施加要挟,处处刁难。可厉德新始终不屈从。
后来秦桧逝世了,依附秦桧而得势的人纷纭随之倒台,曹咏也被贬官新州(今广东新兴)。厉德新便写了一篇《树倒猢狲散赋》。猢狲,即猴子。文章把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一群猴子,猴子们靠着大树庇荫,作威作福。现在大树一倒,猴子们只得搭伙了。这是一篇很深入、辛辣跟风趣的文章。厉德新把它寄给曹咏,曹咏看了,气得半死。
另据明代政编撰的《七修类稿》里说:秦桧未当官时,曾经是个私塾,生涯比拟清苦,因而颇有怨言怨愤。他写过两句诗:“若得水田三百亩,者(这)番不做猢狲王。”他把塾中学生比作猢狲,而自比“猢狲王”。所以,厉德新把依靠秦桧的那帮小丑比为猢狲,岂但是有所依据,也更增讥讽的妙趣,而且“桧”又凑巧是一种树木的名称。
【树倒猢狲散的成语典故】相关文章:
成语树倒猢狲散的故事05-23
成语典故09-08
成语典故07-25
古代成语历史典故成语06-17
成语典故大全06-27
成语典故:不贪为宝08-02
成语典故:南辕北辙04-03
图穷匕见成语典故04-01
刻舟求剑成语典故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