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成语马首是瞻的典故
成语马首是瞻的典故1
【成语】马首是瞻
【读音】mǎ shǒu shi zhān
【释义】瞻:往前或向上看。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决定进退。比喻追随某人行动。
【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近义词】唯命是从、如影随形、亦步亦趋
【反义词】众叛亲离、分崩离析、背道而驰、南辕北辙
【成语典故】春秋时期,秦国十分强大,常欺负那些弱小的诸侯国。众诸侯国都不甘受欺。公元前559年,晋悼公联合了其他诸侯国共同反秦,让荀偃做联军总帅。苟偃原先估计,秦国得知诸侯联军来进攻,肯定会惊慌失措,战争很容易取胜。没想到联军内部各怀异志,并不齐心,士气也很低落,秦国得知这些情况,所以一点也不怕,根本就没有求和的表示。秦军还在泾河的上游放毒,毒死了不少联军的士兵。看到这种情况,荀偃就想早点发动总攻,他向联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上鸡一叫,我们就准备出发,各军都要拆掉土灶,填平水井,以便布阵。作战时,大家都看着我的马头来行动,我指向哪里,大家就奔向哪里。荀偃手下的将领听了他的话,觉得他太专横了,很反感。有个将领说:晋国从来没有下过这种命令。你要向西去打秦国,那你自己去吧。我的马头可要向东,回到我们晋国去。其他诸侯国的将领看到晋国的将领带兵回国,也纷纷撤回自己国家去了。联军登时不战自乱,荀偃眼看无法挽回,也只好狼狈地撤军了。
成语马首是瞻的典故2
战国时,晋淖公联合了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指挥联军 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
苟偃原以为十二国联军攻秦。秦军一定会惊慌失措。不料景公已经得知联军心不齐,士气不振,所以毫不胆怯,并不想求和。苟偃没有办法,只得准备打仗,他向全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晨。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土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我奔向那里,大家就跟着奔向那里。”
想不到苟偃的`下军将领认为,苟偃这佯指令,大专横了,反感他说:“晋国从未下过这样的命令,为什么要听他的?好,他马头向西, 我偏要向东。”
将领的副手说:“他是我们的头,我听他的。”于是也率领自己的 队伍朝东而去:这样一来,全军顿时混乱起来。
苟偃失去了下军,仰天叹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执行,就不会有取胜的希望,一交战肯定让秦军得到好处。”他只好下令将全军撤回去。
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释读 首:头;是:指示代词;起提前受事成分的作用;瞻:往前或向上看。原指作战时士卒看主将的马头行事。后比喻服从指挥或依附某人。
成语马首是瞻的典故3
“马首是瞻”这个典故比喻服从某一个人的指挥或乐于追随某了个人。常写作“唯……马首是瞻”。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春秋时期,秦、晋两国虽有联姻,但为了各自的利益,却经常相互争斗。
公元前558年夏天,晋悼公派元帅荀偃和栾黡(yǎn演)率鲁、莒、郑、卫等国军队攻打秦国。军队到达泾水,诸侯的部队不愿意过河。晋国大夫叔向朝见鲁卿叔孙豹,并决定由叔向去准备船只。叔孙豹念了《匏有苦叶》这首诗中的一段,进行了动员。后来,鲁国、莒国的军队首先渡河。
郑国的子蟜进见卫国的北宫憝子说:“亲附别人而自己不坚决,没有比这个更令人厌恶了,把国家置于何地?”懿子很高兴,于是两人去见诸侯的军队,劝他们渡河。军队渡过泾水以后,秦国人在泾水上游放了毒物,诸侯的士兵死了很多。郑国司马子蟜率领郑军前进,其他国家的军队也都跟上来了。联军开到秦国境内的棫(yù玉)林,秦国仍不愿媾和。
【成语马首是瞻的典故】相关文章:
肝脑涂地成语的典故-成语典故素材12-24
马首是瞻的经典成语故事03-30
成语典故04-15
成语典故05-22
不贪为宝的成语典故04-18
李郭仙舟的成语典故12-17
成语南辕北辙的典故11-23
有关成语的典故05-31
成语典故介绍04-19
成语历史典故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