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吊子的典故
半吊子是汉语中常用的一个熟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该熟语的意思是指:不通事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着的人;知识不丰富或技术不熟练的人;做事不仔细、有始无终的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半吊子的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义五百铜钱。旧时铜钱一千枚穿成一串,半吊是五百,不能满串。这是北方方言中讽刺挖苦人的'话。
北方话中以“半”字打头的俗语很多。指某人不精明、能力低,或智商较低,或说话办事没准谱儿,都有个“半”字,用来表示不是整个儿的意思。如“半疯儿”,指不是纯疯子。又如“半标子”“半傻不苶(nié)”“半憨子”“半吊子”等,意思也比较接近。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具体所指又有细微的差别,从而准确地表达更为确切的内涵。其中,“半吊子”有时说“二半吊子”,指那些办事不精明、本事不到家、举止莽撞而夸夸其谈的人,也含有痴呆的成分。那为什么叫“吊子”呢?原来它与古代的钱币有关。
明洪武以后官局所制铜钱的形式、文字、重量、成色及其使用方法都有严格的定制,所以叫“制钱”。人们为了使用方便,也便于携带计数,就将每一千枚铜钱,用彩色的绳穿成一串,这一串就是一吊,也叫一贯。贯,是指穿钱的麻绳。这一串也叫“钱串子”。那么一千为一吊,五百即半吊。后来由不够一串逐渐演绎成指某些智商低、思维迟钝的人,说成是缺心眼或心里没数,这个数就是指一吊而言。
后来“半吊子”又用以比喻不通事理、说话随便的人,或知识不丰富、技术不熟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