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倒霉的典故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过典故吧,从典故中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你知道经典的典故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倒霉的典故,欢迎阅读与收藏。
倒霉
文种类型:中文汉字词语
拼音:dǎo méi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晦气、倒运
词汇来历
倒霉本叫做倒楣,“倒楣”一词本是浙江一带的方言,指事不顺利或运气不好。此语产生的时间算来不长,大约在明朝末年。那时候,由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重地限制了广大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加之考场舞弊之风甚盛,所以一般的读书人要想中举是极不容易的。为了求个吉利,举子们在临考之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当地人称之为“楣”。考中了,旗杆照竖不误,考不中就把旗杆撤去,叫作“倒楣”。后来,这个词被愈来愈多的人用于口语和书面,值得一提的是,在运用这个词语过程中,由于倒霉和倒楣是谐音,而且,“霉”字亦有坏运气的意思,久而久之,便发展成了“倒霉”。
自隋唐推行科举以来,一旦乡试中了,便要在家门口竖好旗杆,杆上高悬大旗,上写“捷”字,以此装点门楣,以示荣耀。如果京试高中,还要另竖黄杆,升起黄旗,大大庆贺一番。反之,如京试不中,则把原来竖在门前的旗杆放倒,人们称之为“倒楣”。流传中逐渐讹传为“倒霉”,其原意也延伸为泛称各种不顺利或不幸的事。
典故
原意为把竖在门前的旗杆弄倒。该词是由“倒楣”一词演化而来的。
隋唐废除了世袭的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度,读书人寒窗十年,总要在考场上比个高低,露一番身手。一旦乡试中了,便要炫耀一番,在家门口竖好旗杆,杆上高悬大旗,上写“捷”字,以此装点门楣,以示荣耀。如果京试高中,还要另竖黄杆,升起黄旗大大庆贺一番。反之,如京试不中,则把原先竖在门前的旗杆拔倒,人们称之为“倒楣”。因此,“倒楣”的本义是拆倒原先用来炫耀门第、装饰门楣的旗杆。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载:“明季科举甚难,得取者,门首竖一旗杆,不中,即撤去,谓之倒楣。今吴俗讥事不成者谓之倒楣,想即本此。”而明朝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则写得更加具体明白:“士子乡试会试考中者,揭竿于门,上悬捷旗。此风处处皆然,沿以为例。殿试得鼎甲者及选为庶常者,则又另植黄竿,另张黄旗,比乡会加数倍,高竿大旗,飘飖云汉,可谓门楣增辉矣。未中,反其意为‘倒楣’。”这里“倒楣”是指运气不佳,科举落榜。
“倒楣”最早在江南流行,属苏州地区的方言,传到北京,变得更灵活多样,“楣”讹传为“霉”。在现代北京话里,说运气不佳,多用“倒霉”“倒邪霉”“倒了八辈子邪霉”或“倒血霉”;称晦气的人叫“倒霉蛋儿”。现人们多用“倒霉”比喻事情办得不顺利,运气不好或者碰到了极为不顺心的事情。
【倒霉的典故】相关文章:
倒霉10-10
倒霉06-30
倒霉的狐狸08-15
倒霉的水牛05-06
倒霉的老鼠08-17
倒霉树07-31
真倒霉06-29
倒霉的我07-18
倒霉的五一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