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牛喘月的典故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吴牛喘月的典故,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吴牛喘月的`典故1
典源出处
《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曰:“吴牛望见月则喘,使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晋·裴启《语林》:“满奋字武秋,体羸,恶风。侍坐(晋)武帝,屡顾看云母幌。或云:‘北窗琉璃屏风,实密似疏。’有难色。武帝笑之。答曰:‘臣为吴牛,见月而喘。’”《世说新语·言语》亦载,稍略。
释义用法
吴地天热,当地的牛苦于日晒,见到月亮也以为是日而气喘。后以此典形容人遇到与前类似的遭遇而疑心,畏忌;也用以形容天气炎热。
用典形式
【牛喘】唐·韩愈:“龙沉剧煮鳞,牛喘甚焚角。”
【吴牛】宋·梅尧臣:“吴牛常畏热,吴田常畏枯。”
【喘月】宋·黄庭坚:“便欲扫床悬麈尾,正愁喘月似灯光。”清·陈睿思:“喘月之牛负涂豕,纷纷轻薄应如此。”
【望月喘】明·高启:“中宵望月何曾喘,尽日看云自在眠。”
【喘吴牛】宋·陈师道:“未免困河鱼,宁知喘吴牛。”
【见月妄喘】宋·苏轼:“老牛疲耕作,见月亦妄喘。”
【吴牛喘月】唐·李白:“六月南风吹白沙,吴牛喘月气成霞。”
【喘月吴牛】宋·辛弃疾:“心似伤弓寒雁,身如喘月吴牛。”清·汪楫:“最爱乘风同快马,漫将喘月笑吴牛。”
吴牛喘月的典故2
成语名称:吴牛喘月
成语拼音:wú niú chuǎn yuè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因疑心而害怕。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吴地的牛畏热,见月亮疑为太阳而气喘。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形容酷热。
成语来源:汉·应劭《风俗通》:“吴牛望月则喘;使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成语造句:郭沫若《反正前后》:“从前的人说:吴牛喘月,蜀犬吠日。”
吴牛喘月的成语故事
晋武帝司马炎手下有一名叫满奋的臣子,他很有学问,为人也谦和。晋武帝对他非常器重,经常召见他进宫商议国事,他也因而受到不少同僚的羡慕。但满奋从小生长在温暖的南方,特别怕冷,尤其到了冬天,更是把西北风看得像猛虎一样。而洛阳地处北方,冬季严寒而漫长,这让满奋苦不堪言。
吴字开头的成语
吴下阿蒙、吴市吹箫、吴越同舟、吴牛喘月
包含有吴字的成语
吴牛喘月、吴越同舟、吴市吹箫、吴下阿蒙、天低吴楚
【吴牛喘月的典故】相关文章:
吴牛喘月成语典故01-14
吴牛喘月成语11-19
吴牛喘月近义词12-02
吴牛喘月的意思及造句03-20
吴牛喘月成语故事06-25
吴牛喘月的成语故事12-22
吴牛喘月的成语故事2篇06-09
吴牛喘月和三生有幸的故事01-29
历史典故关于子产放生的典故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