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成语典故
相信大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都听过许多的典故吧!那么你知道哪些经典的典故呢?下面小编收集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读音】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yān fù
【释义】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近义词】相辅相成、反裘负刍
【典故】
有一年,魏国的东阳地方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为此,满朝廷的大臣一起向魏文侯表示祝贺。魏文侯对这件事并不乐观。他在思考:东阳这个地方土地没有增加、人口也还是原来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钱粮布帛呢?即使是丰收了,可是向国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这必定是各级官员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来的。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年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年前,魏文侯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皮统子的毛向内皮朝外,那人还在背上背着一篓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问道:“你为什么反着穿皮衣背柴禾?”
那人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特别是背东西时,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听了,很认真地对那人说:“你知道吗?其实皮子更重要,如果皮子磨破了,毛就没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吗?”
那人依然执迷不悟地背着草走了。
如今,官吏们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钱粮布帛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这跟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行为不是一样的吗?
于是,魏文侯将朝廷大臣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讲了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希望你们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被一点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实质。”
众大臣深受启发。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基础是根本,是事物赖以存在的依据,如果本末颠倒,那将是得不偿失的。
拓展阅读: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晋国有一次发生内乱,公子夷吾逃到秦国。为了取得秦国的支持,回国夺取君位,夷吾允诺事成之后,献给秦国五座城池。后来,他果然在秦国的帮助下当上了国君,称晋惠公,但并没有履行诺言,割地给秦国。
不久,晋国遭到灾害,粮食歉收,晋惠公向秦国商量求购粮食。秦国没有因他背约失信而拒绝,仍然答应了他的要求。
不料过了一年,秦国也闹饥荒,派人到晋国去求购粮食。晋惠公却幸灾乐祸,不想答应秦国的要求。大夫庆郑联系到以前的事,对晋惠公这种做法很是不满,气愤地说:“我们背弃秦国的恩惠,对秦国的饥荒幸灾乐祸,这样做是不道德的;贪爱自己的东西,不肯救济别人,从而激怒邻国,这对晋国有什么好处呢?再这样下去,一旦我们需要援助,谁还会来帮我们呢?我们又怎么能保卫国家呢?”
晋惠公的舅父、大夫虢射却说:“早先我们晋国没有依照许诺割让五城给秦国,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只答应卖粮食给秦国,就好比皮都不存在了,毛又能依附在哪里呢?我们已背了约,再卖粮给秦,也不能平息秦国的不满,不如干脆连卖粮也不答应。”
庆郑反对虢射的看法,继续说:“我们要是抛弃诚信而背弃邻国,一旦发生祸患,还有谁来救助?失掉救助,就会灭亡。现在的情况正是如此。”
虢射也固执地说道:“现在就是给秦国粮食,也不可能减少他们对我们的怨恨,反而会加强他们的力量。我的意见还是不卖粮食!”
最后,晋惠公听从了虢射的意见,而没有采纳庆郑的建议,拒绝向秦国卖粮。庆郑叹气说:“国君这样做,将来要后悔的。”果然,第二年秦晋两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晋惠公兵败,成了秦军的俘虏。
成语寓意
世间事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联系密切的事物以及事物内部的各种因素互相依存,各以对方为自身存在的依据。个人脱离集体,就失去足以依靠的力量;集体脱离个人,也就成为缺乏实际内容的抽象概念,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相互依存的各方都应密切合作,协调发展,如果离心离德,各行其事,对各方都不利。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成语典故】相关文章:
肝脑涂地成语的典故-成语典故素材12-24
成语典故05-22
成语典故04-15
成语典故07-25
塞翁失马成语典故05-18
成语班门弄斧的典故04-07
螳臂当车的成语典故04-06
指鹿为马的成语典故03-30
成语“卜昼卜夜”的典故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