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落花生》词义教学片段实录(精选8篇)
教学实录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展开,通过文字或录像的方式再现教学过程。它记录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和表现,包括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学生的反应等。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落花生》词义教学片段实录(精选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落花生》词义教学片段实录 1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亭、榨油、价钱、石榴、爱慕”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学习作者主次分明、借物喻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现在,老师说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生:花生
师:(出示花生的投影片)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师:(板书:19.落花生)
生:齐读课题。
评析: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教者引用猜谜语,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师: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生: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师: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师: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生:姐姐说它味美;
生: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
生: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师: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生: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师: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师: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可贵之处的?
生: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却埋在地里。
师:回答得真好。该抓住哪些关键词语来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生:我认为应该抓住“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这些关键词语;
生:我认为还应该抓住“矮矮地长在地上”。
师:板书:埋在地里、高高地挂在枝上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抽一生读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样?
生:我认为他抓住了关键词语来读。
生:我认为他读得很有感情,读得很流畅。
生:他读出了桃子、石榴、苹果那种炫耀自己的语气。
生:(齐声说)想。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
生:有感情的朗读。
评析: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教者在教学活动中,不但做到了在做上教,还做到了学生在做上学。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
师: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生:我体会到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
生:我体会到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我体会到花生不求名利,朴实无华的精神;
师: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用——勾划出来。谁来读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
生:一生读。
生: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生: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人;
师:作者“我”怎样理解父亲的话?在文中用~勾划出来
生:“我”认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话?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生:有些人,你看他仪表堂堂,可是他却没有什么本事;
生:有一次,我在街上看见一位非常漂亮的阿姨,边走边吃香蕉,吃完香蕉就把皮扔在大街上,如果把过路的老大爷、老奶奶摔到了,怎么办?
生:有些人,虽然长得很丑,可是他很乐于助人。
生:我的邻居是个清洁工,他每天天没亮就开始打扫卫生,我觉得他就是一个有用的人。
师:其实,我们的身边像那位普通的清洁工一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有很多,他们就是落花生那样的人。
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呢?举例说明。
生:有,老师为了学生在工作上默默奉献
生:清洁工,为了一方的清洁,宁愿牺牲自己的青春。
生:蜡烛是伟大的,牺牲了自己的身体给我们带来光明。
生:春蚕,为了让人们穿上华丽的衣裳,到死都还在吐丝。
生:太阳,因为你无私地奉献光和热,所以大地才一片生机昂然、万紫千红。
师:大家说得真棒,在我们的身边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和事很多很多,只要你做一个有心人。
评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陶行知先生也说:“生活就是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者善于启发、诱导,在语文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彩虹,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
师:这篇课文,从种花生到收花生、尝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尝花生到议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生: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强调我们应该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
生:课文重点写议花生,目的在于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师: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议花生,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师: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评析: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学有法,贵在授法。教者充分得挖掘了教材的内涵,巧妙地把课文的阅读与写作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让阅读更好地为写作服务。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毛遂自荐?
生:我想说:“我要向花生学习”。
生:做人不能光看外表,要看他是否有用;
生:不是有一句名言:“用珠宝装扮自己,不如用知识装扮自己”,我觉得说得真好。
生:我又学会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和借物喻理两种写作方法,我想我的作文能力会更好。
生:我认为父亲的话有些不对,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并不是炫耀自己,而是它们的生长特点。
生:老师,你不是说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时代,它需要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吗?难道像桃子、石榴、苹果敢于展示自己才华,错了吗?
师:你们提得真好,的确现在的社会需要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并不是炫耀自己,而是它们的生长特点。但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里父亲只是打个比喻,作个对比,诣在强调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当然,任何比喻都是跛脚的。
师:现在的社会既需要像落花生那样的默默奉献的人,更需要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
评析:《新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学要个性化和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张扬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深刻领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语文《落花生》词义教学片段实录 2
【教学过程】
师:通过上节课学习,孙老师非常喜欢你们。喜欢你们什么呢?
1、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你看刚才有多少同学举手;
2、会提问题;
3、喜欢你们有自己的思想。
这都是很好的品质,看来孙老师要向你们好好学习。刚才我们看了父亲的一段话,大家说父亲把落花生与苹果、石榴的对比当中,体会出落花生具有什么品质?
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
师:那么父亲仅仅是讲落花生吗?他们就是来吃吃落花生,来讲讲落花生的吗?
生:不是。
师:打开书,看看父亲接下去怎么说的?从落花生又讲到了什么?
(范读: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设问:我对父亲的话,听懂了没有?)
生:懂了。
生:(读)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父亲从落花生讲到做人道德,我懂了父亲的话,所以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说的话同学们懂了没有,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体面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师作适当诱导。
生:体面是外表好看的意思。
师:体面就是外表的意思,那么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呢?
生:讲究外表。
生:做表面文章。
师:讲体面通俗地说就是讲外表,那么我们要不要讲外表。
板书:讲
生:要。
师:要讲外表,我们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九条就要求仪表要整洁。
生:(齐读)只讲体面。
板书:只
师:只讲体面,什么意思?
生:只讲究外表,不讲究别的。
师: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有没有见过只讲体面,不讲别的人?
生:没有。
师:我们见到的都既讲体面,又讲行为的人。那么我是怎么说的?
生:(齐读)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
生:既讲外表,又要有真才实学,默默奉献的人。
师:既又用得好。
生2:既讲体面,又要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生3:不但要讲外表,而且要有贡献的人。
师:再读我的话。
生:(齐读)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引读)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常常地记在我的心上。(稍停)读错了吗?
生:应该是印在我的心上。
师:记在我们心上不好吗?哪儿不好?
生:记,有时候也会忘记,印,就是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生2:印,一般是永久的,用记的话每个人都有可能将这些东西忘掉的。
师:永久的。
(赞赏地。)
生3:记是短暂的,不永久的,印是永远也抹不去的。
师:把最后一段读一读。
(读出印得很深的感觉。)
生:齐读。
师:再读,想一想,怎样体现深。
师范读,生再读,师评点。
师:语速要慢点,注意停顿,才能有味。你从哪儿看出父亲的话陪伴我走过一生的呢?
生:我是从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看出来的。
生2:我是从深深印在我的心上看出来的。
生3:开头写了落华生这是许地山的笔名,这说明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了。
师:
板书:华
师:把名字都改了,说明印得很深。
师:同学们,下面孙老师搞一个栏目《实话实说》。怎么搞呢?首先要说真话,说实话,你说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你想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为什么?
学生讨论。
师:现在我来了解一下,想做苹果、石榴的举手。我们欢迎他们上台。下面我们进行正方与反方的辩论,做花生的为正方,苹果、石榴为反方。下面四人随意组合,讨论的时候既要热烈也要注意纪律,上面的同学发言,下面的要认真倾听,认真思考,驳倒对方。
分三轮,第一轮:讲各自的好处。
正方先发言:
生1:花生的好处是默默无闻,不求虚名。
生2:落花生不求名利,使别人快乐。
生3:做落花生就可以像雷锋一样,默默地奉献。
生4:落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反方发言:
生1:我们苹果色彩好看,还能吃。
生2:我们有许多营养,水份,价钱也比花生贵。
生3:我们有药用价值。
生4:我们可美容,吃后回味无穷。
师:现在进入第二轮,讲对方缺点。
反方发言:
生1:中国生产的水果出口,可没有听说过花生出口。
生2:苹果洗洗就可以吃了。
生3:苹果可连皮一起吃,而花生却不行。
生4:花生与黄瓜一起吃,会中毒。
正方发言:
生1:水果上有农药,多吃会中毒。
生2:爬树摘苹果,会掉下来的。
生3:苹果中有蛀虫。
师:现在进入第三轮。
现场指导:
对反方:
当代社会我为什么做苹果这样的人?我的理由是什么?如果我不做这样的人呢?我在社会上会怎样?为什么?我做这样的人又是为什么呢?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会怎么样?
对正方:
当代社会我为什么要做落花生这样的人?当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做落花生这样的人?给1分钟时间,四人小组讨论。
生讨论。
师:好,现在每一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刚才我们同学发言时是一句话一句话地说,现在老师要求大家要讲一段话。好不好?
生:好。
反方发言:
生1:在当代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稍微精明一点,如果全部都像落花生一样老实的话,迟早要给人骗的,像我们苹果比起来就稍稍精明一点,不会被欺骗。
生2:在当代社会过于诚恳的人去帮助人,会被人当作骗子误解你,如果稍微精明一点,在处理事情时会想得更周到一些。
生3:如果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的话,就不会被人发现,永远成不了才。
生4:花生你们承认不承认是为人民默默的奉献,那么你们既然默默地为人民奉献,怎么让人民发现呢?那么就要从地里面伸出来,那么在某些处事方面显得比较圆滑一些。
正方发言:
生1:可以靠我们的真才实学让别人发现自己。如果当时一看你们是精明的,肯定有时候会拍马屁股对不对?但是,当你们得到学问后,肯定会骄傲,骄傲会使人落后。
生2:如果社会上都是你们这种精明的人,而且只讲体面,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肯定会被社会所淘汰,因为没有真才实学。
生3:当代社会上要凭实力做,像你们只想炫耀自己,那不是豆腐渣吗?
生4:做人应该做一半苹果人,做一半花生人,既不会被淘汰,又会精明一些。
师:(赞赏地)通过辩论,思想发生变化,认识得到提高,还是有可能的。
生:纪晓岚的故事中,纪晓岚打败了和坤,那么纪晓岚是靠什么来打败和坤的?
生:在坐听课的老师,你们到底想做苹果人还是花生人?
(评析:纪晓岚的做法是值得认同的。再如,你们站在那里,高高地挂在那里炫耀自己,而坐着的同学却是默默无闻,同样,你们与他们谁会被大家接受。)
生:两者都有可能。
(评析:如果大家都是精明人,大家之间还会有信任吗?)
生:大概没有了吧。
(评析:那么大家之间都不信任,社会还会进步吗?)
生:不会。
(不服地。)
邀请的老师下台,学生归位。
师:照理说讨论到现在,孙老师应该给大家一个答复。但今天,孙老师不给大家答复,到底该做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问问你父母亲,希望大家搞一次社会调查,各行各业选一个代表去问一问,也希望大家把这个问题带到中学、大学,以至一生中去思考,相信你们最后会给孙老师一个满意的答案。
小学语文《落花生》词义教学片段实录 3
师:瞧瞧你们都吃过这么多花生做的食品。大家看大屏幕,这些都是花生做的食品,琳琅满目啊!哈哈,馋了吧?你知道花生是怎么接出来的?还真有人知道,你说说吧!
生:诶~在土里结的。
师:土里?里接的,吧?怎么结的呢?土里不会凭空长出花生来吧?老师给大家介绍介绍,花生啊是它的花落了以后,然后它原来长花的那个顶就越来越长,最后土里就结成了花生,所以我们也叫它,什么?
生齐:落花生。
师:好,今儿个就聊到这儿,也该上课了。上课!
【上课时间】
(铃声响起,正式上课开始)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话说这落花生啊,它不仅仅是这种农作物的名字,还是我们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的笔名。有的孩子就要问了:老师啊,我们的资料上写的他的笔名是落华生啊!其实呀,因为在古代,还有就是许地山生活的那个年代,常常把花写成华,所以落华生就是落花生。这么一来,一边是一种普通的农作物,一边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有这么一个笔名,你对这个笔名有什么疑问吗?你说。
生:好端端的一个人,干嘛起个落花生的笔名啊?
师:是啊,问的好!今天这节课啊,我们就来学习许地山的散文名篇(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
生齐:15、落花生。
师:我们看看能不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同时还要看看这篇著名的散文到底好在哪里?你们都预习过,是吗?
生:是。
师:有信心把课文读对读顺的,请举手。
(学生举手示意)
师:哟,都有信心,那我就考考你们。我也不多考,就考两道题,请看第一题,来,请你们四位起立,依次读这四个词语,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们读的这四个词,读音上有什么特点?
生:分辨,常常。
师:等等,第一个词,你读一个。
生:吩咐、常常、便宜,石榴。
师:你听出来什么特点了吗?没听出来,他听出来了。
生:我觉得他们一个声音比一个大。
师:哦,他们读的特点是,我问的问题是这四个词语读音上有什么特点?也难怪大家听不出来,刚才有人读的不对,有人知道,你说说看。
生:他们这四个词呢,就是xx(一个学生的名字)呢。他把第一个词“吩咐”读成了“分辨”,但是他又改过来了。
师:是的,知错改了,你说说看。
生:我发现这四个词语的第二个字都读的是轻声。
师:你瞧瞧她多有眼力啊!我出示的这四个词的另外一个字都是轻声,所以刚才有两个同学读得不太准,第二个字要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像这样“吩咐、常常、便宜、石榴”(师师范读),你们请坐,辛苦了,一起来读一遍,预备起。
生齐:吩咐、常常、便宜、石榴。
师:第一个词再读一遍,吩咐。
生齐:吩咐。
师:好多了,第一关顺利通过,请看第二题,谁来读读这段话?好,请你吧。
生: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师:你能够读下来,这段话可不好读了,有几个多音字,他读对了其中的三个音,很不错!这个词有点疑问,在这儿应该读什么,你说。
生:应该是“播种”(四声)。
师:他读的跟你一样,有不同的意见吗?有,那个女孩子,你来说。
生:是播种(四声)。
师:也是播种(四声),我问的是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是播种(二声)。
师:为什么?
生,额,因为它是翻了地再种它。
师:是翻了地再种它,老师提示你一下,看看前面这个词,是买,买什么?(买种)买的是种子,翻的是?翻的是什么?(地)浇的是什么?(水)这样一来,你看这组词语都是动词加什么?名词。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是播撒种子。要读什么?(种)看你们很聪明,大声的把这个词读一遍。
生齐:播种。
师:好极了,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意思来判断。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附加题,刚才这个字他读错了,谁听见了?他读成什么了?你离的近,你说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他读的是我们家的后院有半亩空地。
师:听得非常仔细。可是,为什么说是后园而不是后院呢?这俩字有什么区别?猜猜看,你马上就举手。
生:院子是有很多人可以在里面玩耍,园子是可以种东西的地方。
师:园子说的挺清楚的,院子有点问题,你说说看。
生:我发现院子的院是四声,园子的园是二声。
师:你发现了读音的不同,意思呢,再给一个机会,你说,让他说好吗?你发过言了。
生:我觉得院子的院应该是人们住的地方前面有个小院子,而园子是种弄作为的地方。
师:原因也说对了,大家想啊,刚才两个孩子都说院子是人们住的地方,有围墙没有?有没有围墙?
生:有。
师:它们俩的区别就在这儿,院子是围墙四周房屋的空地,园子是种植果蔬花木的地方。这段明白了吗?读书的时候要是分不清楚,别偷懒查查字典。还是这段话,第二句还没读完呢,现在呢,我请大家再来看看这段话,看你能发现什么问题?看,读着读着,你的标点符号,你的词突然就跳出眼睛里了。好,有人发现了,说。
生:跳进我眼睛里的是那个居然,我觉得收获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用居然这个词?
师:从居然里看出来他的家人是想到还是没想到?
生:没想到。
师:没想到,所以用居然,但是为什么就没想到呢?别着急回到我,看你们能不能理解上下文找找答案。花生收获了,为什么没想到呢?
生:因为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
师: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
生:还要短。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看看母亲说的话,好,这位女生,还没说过话的,你来说。
生:因为他们买种,翻地,播种,浇水,非常的辛勤,所以花生很快的就收获了。
师:那么辛苦劳动之后,收获花生就更应该了,这个理由不成立。看看母亲说的话,你能发现原因吗?为什么没想到?你说。
生:因为它本身是亩荒田。
师:你瞧瞧,特别会读书,什么地?
生:荒地。
师:荒地啊!要能种出来,是不容易啊,没想到!再看看母亲说的话,判断我们姐弟几个这是第几次种花生?
生:第一次。
师:判断对了,又是荒地,又是第一次种,没经验,结果种出来了,意外不意外?
生:意外。
师:仅仅是意外?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是呀,意外的高兴用个词叫什么?你说。
生:激动。
师:还有?意外的高兴?你说。
生:喜出望外。
师:瞧,他说的词多好,喜出望外。那是惊喜啊!那就让我们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来读读这个段话,好不好?
生:好。
师:嗯,先酝酿一下,从第一次种到收获了,我们家的后园,预备起~~
生齐: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师:可能是齐读的原因,那种惊喜还不够呀,孩子们!没关系,下去再练练,刚才还有个词语没读对的,播什么?
生:种。
师:是的,播种,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吗?居然是最后一句话。是呀,?什么,
看出问题来没有?呀,你说说。
生:那里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应该是顿号,不应该是逗号。
师:他根据我们以前的判断,并列词语之间是顿号,这里用的是。
生:逗号。
师:问的好,为什么呢?猜猜看,你猜猜好吗?
生:我想可能这些事情是阶段的,所以才要用逗号
师:这位同学的意思是,每个事情都隔了一定的时间,有没有道理?
生:有。
师:不是很紧的,中间隔了一定的过程,那么还有买种啊,翻地啊,播种啊,这几件事本身是一下就能完成的吗?
生:不是。
师:也持续了一定的'——
生:时间。
师:说得好,最容易猜对这种答案了,其实啊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产生的。如果是语气舒缓,而且是比较长的时间,就用——
生:逗号/
师:是的,如果你们在写作文时有这样的需要,并列词语之间也可以用逗号,而不是顿号,告诉大家,两个都对。这一段话,寥寥数语,就交代了种花生,收花生两件事。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快速的浏览课文,除了这两件事,还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情?
(生自由读文寻找答案)
师:还写了哪几件事呢?你是第一个举手的,你来吧/
生:还写了尝花生/
师:还写了尝花生。你们找找看课文里边,真写尝花生的在哪儿呢?找找,看见了吧,哪儿?
生: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
师:这会儿尝了没?尝了没有?尝了吗?他摇了摇头。还没呢!真写尝花生的,看看课文的结尾,就那么一句话,说“花生做的食品都——
生:吃完了。
师:就那么一句,还写了什么啊?你说。
生:还写了议花生。
师:是,其实那天晚上我们是边尝边议,可是经过刚才大家的寻找发现,这里的尝花生都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呢,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你说
生:因为是议花生这件事,让作者获得了终身的启示。
师:重要的是,这是这篇文章的什么?
生:中心思想。
师:重要!我给你个词。
生:重点。
师:好极了,重点的过程作者写的,什么?多还是少(多)多,我们用个词叫作家写的详细具体,而次要的部分作者写的?跟详细、具体对应的叫什么?
生:多与少。
师:不详细不具体叫什么?
生:应该是略。
师:简略,说得多好!这是这篇著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你看我们已经看出来了,就是主次要分明。那我问问大家,这样的写法对你们平时的写作文有什么启发没有?不要慌,你平时写作文,你说说好不好?
生:因为一般写作文先是把那个,先是把起因先写上,然后再把自己得到的启示和重点写上,最后再写上总体得到的启示。
师:我们先不说先后,就落花生这篇文章的写法对你写作文有什么启示?还没想好,没关系,你先坐,谁想好了?说。对你写文章有什么启发,你说。
生:先写次要的,再写主要的。
师:那倒不一定,请坐。就是说我们平时写文章啊,也不能平均用力,也得分主次,主要的要写详细,次要的呢(简略)是这样,那么下面我们就直奔重点,看看那天晚上父亲和我在一起都发生和讨论了些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3—15自然段,有什么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开始吧!
(生默读课文,寻找自己的疑问)
师:看大家都读得差不多,看我要把第一个提问的机会给谁?这个孩子,你说。
生:为什么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
师:后边呢?
生:非常的难得。
师: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我的问题是天色既然不是特别好,为什么父亲也来?
师:父亲来是不应该的吗?问题在哪?
生:为什么父亲来实在很难得?
师:瞧,他这个问题问的好,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对不对?可是作者却说父亲来了很难得。实在很难得,猜猜这是为什么呀?你来说。
生:因为父亲工作太忙了。
师:是,他跟我们平常想的一样,父亲可能工作很忙,孩子你猜对了!忙什么?提示,快速的翻一翻课后的资料吧,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他忙些什么?好,看材料,你说。
生:他的爸爸是一位爱国志士。
师:可能在忙什么?
生:在和台湾交流。
师:哦,他倒不是,因为大家不了解背景,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呢,许地山就跟随他的父亲来到了大陆,那个时候许地山的父亲在广东一带做知县,平时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所以很难跟家人在一起团聚,而那天晚上天色还不大好,父亲也(来了)所以说,(很难得)
生:实在难得。
师:是的,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来读一读这段话,那晚上,预备起。
生: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师:是的,那天对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的母亲一样,很难得,你还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吗?来。
生:我说花生的价值很便宜,不对。
师:想好了再说,别紧张。
生: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个可贵指什么?
师:我可以这样理解吗,孩子。就是你在问,父亲说花生的好处有一样最可贵,为什么说它最可贵,是这个意思吗?
生:对。
师:你瞧瞧这个孩子问的问题,很重要。我们应该谈谈花生了,谁对花生的谈论最重要?谁说花生的话是最重要的,谁?是父亲。你看他抓住了父亲的话来讨论这个问题,但是我却想聊一下,为什么说最可贵?先得知道什么最可贵,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呢?问题提出来了,靠谁解决?靠我还是靠你们?一起说。
生:靠自己。
师:大声说,是的,我最欣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为了更好的读书思考,老师这儿有个求救室,想解决问题就得先读书,先读课文的第十个自然段,用笔轻轻勾画,再把自己的理解,简单的批注在旁边。如果有想法了,可以和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好了,开始吧。看一看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生默读课文,寻找答案)
师:这个读书习惯非常好,看起来平时就有边读书边批注的好习惯。有想法了可以喝同桌交流交流。好了,孩子们,我看大家都批注的差不多了,谁来说说,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呦,瞧瞧你们,刚才读书很有效率,这么多人都举手了,我最喜欢看到课堂上你们林立的小手,你来说。
生:我觉得花生的品格最可贵,父亲就是要我们做像花生一样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炫耀自己。
师:一连说了这么多词,这些我特别喜欢,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谁能读读课文的原文呀?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好,你来。
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师:她读的原文很好,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你们也想想,父亲说花生吧就说花生,说桃子干什么呀?
生:因为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都非常漂亮,而且是挂在高高的枝头上,这样像做人,如果像桃子、石榴、苹果这样的人,张扬自满,这样我觉得很不好。
师:其实呀,大家想一想桃子、石榴、苹果高高挂在枝头,其实也就是炫耀吗?那是它生长的特点呀,对不对!它就长在那,你说花生,这苹果要是长土里,那还是苹果吗?摇头了,不是。刚才有个孩子有的发言我很欣赏,就是说父亲其实就是在拿跟花生生长特点截然不同的桃子、石榴、苹果干什么?
生:作比较。
师:聪明!作比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我们跟加体会到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像刚才那位孩子说的朴实无华。那么,我又有问题,一个外表不好看的花生却能够这么默默的给人带来好处,真的是更可贵,更让人钦佩。让我们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花生的这份可贵,好不好?
生:好!
师:跟大家一段时间酝酿一下,等会儿我们看谁读得好,读出对比。
(生自读父亲说的话)
师:行,看来练的差不多了,谁来读,呀,别着急,读好,
生: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师:你有点?厉害!特别是有勇气读就很好,老师刚才听同学读得有点心痒痒,我也想读,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们允许了,我就试试,读得好呢就给点掌声,好吧?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孩子们给老师送上一片掌声)
师:看起来读得还不错,刚才没有立刻鼓掌的一定陶醉在我的话语里了,你们能像我这样读吗?
生:能!
师:相信你们能比我读的更好!我们一起来: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生: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父亲说花生可贵是在于它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质可贵,这正是父亲为什么说它最可贵的原因。课文读到这里,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生:不是。
师:你们摇头了,说不是。不仅仅是在说花生,是在干嘛?你说。
生:是在讲述花生对人们的道理。
师:在讲做人的道理。哪句话明白告诉我们在讲做人?你说。
生: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真有眼光。看看这句话,明白在讲做人啦,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你说说吧。
生:我从这句话里的不好看,读出了花生不计名利的高贵品质。
师:他虽然不好看,可是——
生:很有名。
师:是的,其他同学是怎么理解的,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来说。
生:做人要代表外表可以丑陋一些,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
师:他的意思是说呀,外表丑一点没关系,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少年许地山也正是这样理解父亲的话的,他说,读。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我发现齐读呀,我听不出你的理解,谁能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谁想?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我听到两个词,你先别坐,一个是体面,什么是体面?
生:体面就是只讲以貌取人吧!
师:体面,我们就说体面这个词
生:体面就是……
师:有点困惑,看看我今天的穿的体面吗?好看吗?还行,穿的好看叫体面。长的呢?(帅)那也叫体面,长的体面。体面就是外表的东西好看,你继续说
生:体面就是不要只看一个人的外表怎么样,要看他的内心美不美。
师:我听见他刚才强调——不要只,你再读一遍,把那个不要只。
生:不要只看。
师:读读这句话,把你刚才读的这句话,不要只给读出来。
生:不要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少了一个字,不过比刚才好多了,这句话是讲人能不能讲体面?讲体面有没有错?
生:没有。
师:大声的告诉老师。
生:没有。
师:比如说我今天穿的邋里邋遢的来是对你们的尊重吗?不是,所以说讲体面是没有错,关键是不能,看那个字,不能什么?
生:不能对别人没有好处。
师:不能什么?看那个字,讲前面的那个字可关键。
生:不能只讲体面。
师:对了,不能只讲体面,不能只讲究外表光鲜好看,只顾自己生活的平实安逸,而要做有用的人,是的,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注意,不要做只讲体面的人,预备起。
生齐: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再请一个孩子读,一个,谁来?不要做只讲体面,好,你来读。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是的,请坐,那么孩子们什么是有用的人呢?你说。
生:他得乐于帮助别人的人。
师:是的,能举些例子吗?
生:就是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师:好,能举个例子吗?哪些人是有用的人?
生:默默奋战的人。
师:哪些人?哪些行业?
生:警察。
师:警察是,还有哪些?
生:为人分忧的人。
师:为人分忧的人,很好,还有哪些人?
生:还有义工。
师:义工?说说他们的人。
生:就像地震中那个阿福为了救人而牺牲。
师:说得多好啊!谁能像他这样说说。
生:我觉得清洁工也是,就是每天早上起得很早都在默默奉献。
师:这个城市的清洁可离不开他们,你说说看。
生:我觉得我们要做给别人雪中送炭的人,我们要默默的给别人奉献,不能……不图虚名。
师:你的意思是说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去帮助他,是吗?你来说说。
生:我觉得老师就是这样默默奉献的人。
师:比如说,看看台下。
生:台下很多都是老师,大家每天都要批作业、教课,很辛苦。
师:谢谢你,孩子,我替在座的老师谢谢你!这会儿真的有点感动,其实在坐的老师和我一样,只要你们学的好,我们付出再多都是心甘情愿的,刚刚大家说了不少,其实呀,在生活中有很多工作看似不起眼,但是他们都对这个社会有用,我们做人就要做——
生:有用的人。
师:不要做——
生: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老师也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他留学西洋多年却从不穿西服,不抽烟不喝酒,到处都是满满一屋子书,在香港大学任教时,他以系主任的身份每周还上20小时的课,抗日战争时间,他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喊,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著名作家郭沫若评价他说,他有献身精神,……他就是本文的作者——许地山。他曾说,读出来吧。
生:我要做花生一样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付出,为中华而奉献。
师:读得特别好,孩子。现在知道许地山为什么将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了吗?你知道?
生:因为他要提醒自己,时刻要做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师:说的多好,他是把自己落花生的品质作为自己一身的追求,这篇文章谈论的是落花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
生:以物喻人。
师:借物喻人。课文学到这儿,这节课快要结束了,老师最后啊有个小小的请求,在我兰州的班级里有个同学,他叫小鹏,大鹏展翅的鹏,名字起的很大气,但是这个孩子的父亲是我们那里当保安,而其他孩子的父母亲都是大学教师,所以这个小鹏在班里常常抬不起头,学了这篇课文,我想请同学们鼓励鼓励他,也已经打铃了,我想请大家给小鹏写封信,用你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劝劝小鹏,让小鹏抬起头来,和你们一样的自信,你们可以把信写好以后发到我的邮箱里,老师期待你们的信可以改变小鹏。好,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大家不用起立了。
(会场里传来一片掌声)
师:谢谢老师们,这片掌声应该是送给你们自己的!
小学语文《落花生》词义教学片段实录 4
师:今天,看到同学脸上洋溢的笑脸,很高兴,送你们两幅画:梅花、竹子。梅花、竹子历来被中国人所喜爱,他们的清高、淡雅和坚贞往往被用来比喻有气节、有骨气、有灵魂的人。比如诗人郑燮在《竹石》中描写竹子,(出示诗句)读出来。
生: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师:作家陈慧英在《梅花魂》中也写到。
(出示句子。)
生:齐读: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腰。他们就像梅花一样!
师:这些诗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似状物,实则是写人,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借物喻人”或“借物喻理”。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敢接受挑战吗?
生:齐读课题《落花生》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落花生是什么?
师:出示花生实物和图片,介绍花生:唯一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植物,所以叫落花生,也就是我们平常吃的花生。
师:打开课文,认真仔细读课文,画出里面生字新词。
出示词语:
居然 炸油 吩咐 茅亭 价钱 便宜
石榴 体面 爱慕 矮小 分辨
师:谁来读?
(生字套红。)
指名读。
师:读得真准,再找个同学读。
师:字音读得真准,看榨和榴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木字旁。
师:茅亭的“茅”怎么记住呢?
生:(略)
师:拿出手来一起书空写。
师:把这些字放进课文里,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想一想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什么内容。
生:读:“他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
师:他说的在议花生,还写了什么?
生:种花生。
师:还写了收花生。谁来读第一段。看他们怎样种花生收花生的?
指名读第一段。
师:说一说你读时心情怎样?
生:他们很高兴,从这些词看出来“居然、竟然”,后园一直是空的,母亲决定种花生,我们就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又没有怎么管它,竟然收了,特别地原来是荒着的,没过几个月就收获了。
师:你从这里还能看出花生一种什么力量?
生:花生长的非常好。
师:还能看出什么呢?
生:花生的存活力很强。
师:对,生命力很顽强。读一读这句话,还感受到什么?屏幕出示:“我们姐弟 收获了。”
师: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带着高兴心情读。
再指名读。
师:居然什么意思呀?
生:很惊讶地。
师:生活当中有没有过这样的心情,说一句话我听听。
生:我看了松树虽然没有米兰的清香味,却抵挡了寒冬。
齐读。
师:花生的生命力让我们惊叹,我们感到惊奇,母亲是怎么做的,指名读相关的句子。
师:这一收获居然要用节来收获,这是多么热爱生活的一家人呀。
师:读3~5自然段,可以自己读,可以合作读。让我们看这热爱生活的一家人是怎么过花生节的,怎么议论花生的?
师:你们爱吃花生吗?
生:爱。
(齐声回答。)
师:你们这是异口同声,不是议论纷纷。
生:(议论纷纷地说大家的话。)
师:孩子们,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容易被人忽视的特点,而这容易被人忽视的恰恰是花生最可贵的好处。
生:读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挖起来才知道。”
师:读得字正腔圆。
再指名读。
师:这是一位有点文弱的父亲。
师:(出示图片)看,看到什么了?
生:粉红的桃子,鲜红的石榴,又大又红的苹果,还有花生。
师: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生:会说,看,我多漂亮,花生,你看都看不见。你不像我们,鲜红嫩绿的,你要挖起来才看得到。
齐读。
师:父亲讲的和我们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生:父亲说的和我们不一样,他说花生很有用。
师:父亲强调的是什么?
生:默默无问,朴实无华的。
师:你更喜欢哪个?
生:喜欢花生,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师:你最能体会父亲的心。父亲怎样说苹果的?
生:读父亲的话。
师:苹果和桃子挂在枝头好不好呢?
生:挂在枝头显示自己很美丽。
生:他们怕没成熟就会被摘走,所以要高高挂起来。读句子。
师:他们高高挂着,需样仰视才能看见,你感受到什么?
生:他们显示自己,苹果说:“你们快看了,我们多美!”石榴说:“去去去,我最美。”桃子说:“我可是水分最多。”
师:你都会编一个童话了,花生是不是很生气,很自卑呢?
生:外表不好看,很有用。
师:父亲的话所体现的正是这位同学想说的,父亲接着说……
生齐读父亲的话。
师:我的体会是怎样的.?
生:一起读。
师:男生读父亲的话,女生读“我”的感受的话。
师:体面是什么意思?
生:指漂亮、好看、美丽的意思。
师:体面有错吗?
生:没错。
师:讲体面有错吗?
生:没错。
师:只讲体面对不对呢,说理由。
生:不对,因为人只讲体面,没有实际作用。
师:那我把自己藏起来,行不行?
生:也不行,要展示自己的才能。
生:你只有展示自己,别人才能认识你。
生:只有展现自己,别人才能发现你,展现自己之前,虽然善于表达的人,也不要太默默无闻。
师:你们说的是自己的理解,文中“我”是怎么认为的?
生:我就觉得人不能只讲体面,因为我们要善于表现自己,但是不要过于张扬,不然别人不会认为你是非常优秀的人。
师:不要做只讲体面,对人没有作用的人,反过来要做什么样的人?
生:又讲体面,又对别人有用的人。
师:
板书:
做一个有用的人
师:我们知道许地山出生于1893,100多年前,他有这样的体会,那么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读了父亲的话又有什么感受呢?写下来。
生:我觉得人要做 城市的人,想花生,不能自大,不能做苹果 虽然外表很大,但对人用处不多。
生:一个人要做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人,但是也要善于表现自己,别人才会发现他们。花生开始是带着泥土的,不像荷花一尘不染,我们要像花生脚踏实地,也不能像花生那样不讲体面。
生:老子说:上善若水。卑微的水们组成了辽阔的大海,水利于万物但却不争其大,这种品质是非常好的。
生:花生矮矮的长在地里,深藏不露,我们生长在这样一个新世纪,如果你不像苹果、石榴、桃子展现自我,那么你的才华将被埋没。是的,人也应该像花生那样踏踏实实,不骄傲,不张扬。但是我们与时代相遇见,不是我们选择时代,而是我们还要适应时代,在这样的年代,我们应把握住展现才华的机会。因为一个成功的人,也是一个会抓住机会,展现自我的人。
师: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就会收获怎样的人生,再回到收获节上,读我的体会地句子。
指名读。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长大后他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他说过的这句话:
出示演示文稿:
我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师:带着对作者的敬意齐读全文。
师:题目是落花生,其实在写人,我们把他叫借物喻人(板书),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种写法,做人要做有用的人,推荐阅读,老舍的《落花生》、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陈慧英的《梅花魂》、周敦颐的《爱莲说》。
小学语文《落花生》词义教学片段实录 5
今天上《落花生》第一课时,本打算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理解不明白的句段,完成课后第二题,可课堂上学生要说的话不是我事先备课的内容,但我改变了我的授课过程。事情是这样的:在第二遍读完课文以后,我问:大家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老师,我不懂花生好吃,而桃子、石榴、苹果也好吃,可作者为什么要拿他们进行比较?
生:老师,我想回答这个问题。这篇课文写的是那些水果好看,但花生不好看、却很好吃。
师: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知道的?
生:从父亲说的那段话中知道的。
师:那我们一起看这段话。
自由朗读。
师:你想说些什么?
生:老师,我认为这里写了落花生的一大缺点,这里有一句话说:‘必须挖出来才知道。’那么如果把花生挖出来才知道它不成熟,只能把它扔掉,那不太浪费了吗?而桃子、石榴、苹果那些成不成熟大家都看得很明白,那些不成熟的,我们会等它长成熟了再去摘,这样就不会丢掉它们了。
师:说得好,你真是个有主见的`同学,敢于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你认为作者写这一段,他是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他想告诉大家花生的品格很高尚。
师:能再具体一点儿吗?
生:是想告诉大家花生是外表不好看,却很实用的东西。
师:作者只想议论花生的好处才写了这篇文章吗?那写此文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从下文“做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知道的。
师:父亲的意思也就是说,做人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是吗?
生:老师,我有话要说。我认为做人也不一定非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也没什么不好的啊。
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师:好,认为做人应该像花生一样的同学请举手,认为做人应该做像这些水果一样的同学请举手。好,马上换位。现在我们来开小辩论会。
下课后,一个同学到我跟前,说:“老师,等下节课再接着讨论吧。”“为什么?”“我还有话要对他们说。”……
小学语文《落花生》词义教学片段实录 6
师:我姓孙,“孙悟空”的“孙”(写“孙”)。谁愿意把自身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介绍给大家?
(生上黑板写好自身姓名后)
师:你的名字叫什么?
生:我的名字叫安诗乐。
师:什么意思?
生:“诗”呢,因为我爸爸希望我像诗人一样出口成章!“乐”就是我爸爸也很喜欢音乐,他以前在广东拥有音乐喜好者之称,他也希望我音乐很好,所以取名叫安诗乐。
师:既能写诗,又懂音乐,多么了不起的人啊!给她掌声!
(生鼓掌)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刘洋。
师:为什么取这名字?
生:我爸爸说希望我能留学到国外去。
师:要到国外留学去,那回来吗?
生:回来。
师:他是一位爱国人士,大家为这位爱国人士鼓掌!
(生鼓掌)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同学的姓名中都包括着父辈们、长辈们对你们的希望。假如不知道自身名字意思的同学,今天孙老师安排一个作业,回去问问你的家长亲,为什么给你起这个名字,好不好?
生(齐):好!
[这“好不好”,一下子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整堂课孙老师都用商量、鼓励、亲切的语言与学生对话,形成了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建立了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老师的尊重、信任中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师将黑板上的名字擦去)
[孙老师这样若无其事的开场,轻松愉快,既对学生联络感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又自然揭示课题,引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师:现在孙老师在黑板上也写上一个名字,你从这个名字中想到什么?看名字叫什么?
(板书:落华生)
生(齐):落华生。
师:再读一遍。
生(齐):落华生
师:你看到这个名字有什么想法?孙老师最喜欢举手的人,来,请你!
生:说明这个人很喜欢吃花生!
师:这是他的想法,其他同学想得都跟他一样吗?我想不大可能,要讲自身的想法。
生:我觉得“落华生”这个名字很像“落花生”,也许这个人想学习花生那种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师:像落花生,想学落花生朝气蓬勃的生命力,这是第二种想法,跟他的想法又有点不同。你呢?大胆说,没关系,说错了褒扬!
[孙老师激励学生发言的话,也充溢情趣,令人回味无穷!]
生:落华生呢,原因肯定是这个落花生对他很有影响的,所以他才会把名字叫做落花生。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觉得这个人取“落华生”这个名字,他一定和落花生结下了疑惑之缘!
师:好,这个词用得好。同学们真聪明,从落华生自然地想到落花生!
(板书:将“华”改为“花”)
师:是呀,他为什么起名叫落华生?他的真名叫什么呢?你知道吗?
生:落华生他的真名叫许地山。
(板书:许地山)
师:真聪明!落华生是他自身给自身取的名字,他的真名叫许地山。是他爸爸妈妈给他起的名字,那他为什么给自身取这个名字呢?
师:今天我们学习《落花生》,许地山写的这篇文章。我想学完之后,刚才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答了,请大家把书打开,自由朗读这篇文章。
(生自读课文)
师:好,同学们差不多都读完了一遍,要学好一篇课文,首先要把这篇课文读好。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把这篇课文读得怎么样?1、2小节,谁愿意读?请举手!
(学生纷纷举手)
师:好,请你来,大家注意听,看她读得怎么样?
(生读完后)
师:你告诉孙老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徐子慧。
师:徐子慧,我要褒扬她。第一,她非常勇敢。第二,口齿特别地清楚,声音很响亮,读得非常地流畅,能够读得这样,真不简单!下面同学要向她学习!你们对她刚才读的局部,还有没有其它想法呢?有想法的可以说说!
生:我觉得徐子慧同学语速稍快了些。
师:哦!其他同学呢?你有没有发现她有一个字音好像读得不大准?
生:徐子慧同学她“后园”的“园”读成了“院”。
师;这位男同学听得真仔细!
(板书:后园)
师:同学们,这个字是很容易搞错的,读什么?
生(齐):后园
(板书:院)
师:把这个词读一遍!
生(齐):后院
师:你知道后园和后院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没反应)
师:这个“园”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1:可以组成“花园”,还可以组成“公园”。
生2:可以组成“游园”。
师:可以组成“菜园”,是不是?种菜的园子叫菜园,那么这个“院”可以组成什么?
生1:可以组成“庭院”。
生2:还可以组成“医院”。
师:还可以组成大学的、高校的,叫什么?
生(齐):学院
师:同学们有的可能会纳闷,我们平时写的都是“后院”,这里为什么写成“后园”呢?你知道吗?
生1:也许是后园的花草比较多。
师:你真会想!
生2:因为刚才听他人组词“公园”,所以我想后园可能是比较大的。
师:你看书上写大到什么程度?
生(齐):半亩空地。
师:是个很大的地方,我们城里人一家一户的院子比较小的,并且我们读到的,园子里可以种什么?
生(齐):花生。
师:可以种花生,像一个菜园子,是不是?
生(齐):是的。
[这里孙老师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组词,联系生活比较不同点,这不只仅纠正了字音,还会让学生养成读书习作字勘句酌的好习惯。]
师:好的,那么谁愿意接下去读3-9小节?
(生接着读完后)
师:真不错!你们对他的朗读评价评价看!
生1:我觉得潘歆他读对话时应稍微快一点。
师:嗯,刚才朗读的这位同学,孙老师很佩服你,你的心理素质很好,在这么大的场子里,这么多人前,读得那么冷静,从容不迫,真好!要学好课文,在这么大局面上课,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你们要向他学习!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2:我觉得潘歆读书时声音很响亮,但是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有点拖调。
师:好的,总体来说是不错的,能够读得这样,孙老师是很高兴的。接下去谁愿意读?
[孙老师在课堂上从不吝啬对学生的褒扬,掌握时机,给学生自信,自然真实,将褒扬这门艺术扮演得淋漓尽致!]
(生接着读完后)
师:读得不错,没有一个错误!11-15小节谁愿意读?
(生接着读完后)
师:孙老师想问你,刚才你读的“深夜”后来又改成“夜深”,你是怎么知道错的?
生:看见的。
小学语文《落花生》词义教学片段实录 7
《落花生》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记叙文。课文生动的描述了花生不同于其他果实,从而启发做人要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朴实无华、实实在在。
教学片断:
师:学了课文,谁说说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
生:“做人要做像花生那样的人。”
生:“像花生那样。它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
听了他们的回答,我满意的点点头。
此时,有一个很不和谐的声音冒了出来,“老师,我觉得做人要像石榴、苹果、桃子那样,它们长得既漂亮,又可以吃,不是很好吗?”我突然一征,同学们的目光也齐刷刷地投向了这位同学,谁知,竞然又有一名男生积极响应,表示喜欢做像石榴、桃子那样的人。顿时,教室里出现“嗡嗡”的议论声。
我一时乱了手脚,“怎么办,这根本不符教材所应达到的教学目的,我的教学计划被打乱了,我是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还是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进行思辩”?这时候,我想起几天前在《课程标准》中曾看到这样的几句话:“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
我定了定神对全班学生说:“现在,请大家谈谈在现代社会,你要做像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像桃子、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一定要说自己的心里话!”这时候,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
生:“我想做像花生那样的人,因为它默默地奉献”
生:“我要做像苹果那样的人,因为他们外表美,把果实挂在枝头,让人们来欣赏,而且苹果也很好吃,听妈妈说还有美容的功效呢。”
生:“我也喜欢苹果那样的人,电视中那些节目主持人、明星,一出场,观众就喜欢,又很有才华,成功的机会更大,所以我要做苹果那样的人。”
生:“我要做像花生那样的人,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像海伦·凯勒,她又聋又瞎,可她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了著名的作家,我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师:“我尊敬海伦这样的人,也为这为同学有这样的想法而高兴,让我们为她鼓鼓掌”!
生:“我想做像花生那样的.人,因为如果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清洁工人、挑山工,怎么能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
听了同学们一个个精彩的回答,我频频点头,意味深长地说:“同学们,无论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我们都要先讲究实用,都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教学反思:
这是我在教学《落花生》这一课时的一个小插曲。从这个教学案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就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学习的多元化、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的理解各不相同。我想,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体验。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不同想法,我庆幸自己当时没有抑制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感受,也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认同我的想法,按原计划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即引导学生学习花生的默默无闻,不炫耀,不张扬),而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即: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落花生那样,不注重外表;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善于表现自己,像人们展示自己的才华。)这就是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即阅读就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上学生的理解远比老师教他的丰富而深刻,而且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赋予老教材以新的含义,提升了教材的价值,体现出教学的现实意义,把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精神领域。
小学语文《落花生》词义教学片段实录 8
导入:质疑笔名,以问题引起动机
师:“落花生”不仅仅是这种农作物的名字,还是我国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的笔名。有的孩子要问了:老师,我们的资料上写,他的笔名是“落华生”啊!——因为在古代还有许地山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常常把“花”写成“华”,所以“落华生”其实就是“落花生”。你对这个笔名有什么疑问吗?
生:好端端的一个人,干嘛起个落花生的笔名啊?
师:问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许地山的散文名篇(板书课题)。
师:我们看看能不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同时还要看 看,这篇著名的散文到底好在哪?
检查预习:找准起点,夯实基础
师:课文都预习过了。有信心把课文读对读顺的,请举手。
(学生举手示意)
师:哟,都有信心,那我就考考你们。也不多考,就考两道题,请看第一题。(幻灯出示一组词语:分辨 尝尝 便宜 石榴)请你们四位起立,依次读这四个词语,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们读的这四个词,读音上有什么特点?
生:我发现这四个词语的第二个字都读的是轻声。
师:果真如此,我出示的这四个词的末一个字都是轻声。所以刚才有两个同 学读得不太准,第二个字要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像这样——(师范读。)(生再次齐读)
师:好多了,第一关顺利通过,请看第二题(幻灯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谁来读读这段话?(一生读。)
师:你读得不错,孩子。这段话可不好读了。有几个多音字,他读对了其中的三个(幻灯片中“空地”、“种花生”“买种”三个词语中的多音字变为红色),很不错!这个词(指“播种”)有点疑问,在这儿应该读什么?
生:是播种(三声)。
师:为什么?
生,嗯,因为是翻了地再种它。
师:老师提示你一下,看看前面那个词是什么?(买种)买的是种子,再看 后面那个词,翻的是?(地)浇的是?(水)这样一来,你看这组词语都是动词加什么?(名词)。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是播撒种子。要读什么?
生:“种”(三声)
师:看你们多聪明,大声地把这个词读一遍。
生齐:播种(三声)。
师:好极了。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意思来判断。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附加题,刚才这个字(指“园”)他也读错了,谁听见了?他读成什么了?你离得近,你来说。
生:应该是“后园”,他读的是“后院”。
师:听得非常仔细。可是,为什么写“后园”而不是“后院”呢?这俩字有什么区别?猜猜看。
生:院子是有很多人可以在里面玩耍,园子是可以种东西的地方。
师:“园子”说的挺清楚的,“院子”有点问题。
生:我发现院子的“院”是四声,园子的“园”是二声。
师:你发现了读音的不同。意思呢?
生:我觉得院子的“院”应该是人们住的地方前面有个小院子,而园子是种农作物的地方。
师:刚才两个同学都讲“院子”和人们住的地方有关系,准确说,它们俩的区别在于——(幻灯)院子是围墙四周房屋的空地,园子是种植果蔬花木的地方。这下明白了吗?读书的时候要是分不清楚,别偷懒,查查字典。
略读“种”、“收”:引导发现,主动求知
师:还是这段话。第二关还没过完呢!老师想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话,看你能发现什么问题?(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之前作为检查预习的第二道题目,考察多音字及区分“园”、“院”)
(学生有困难,教师提示)看,读着读着,哪个标点符号,哪个词,突然就跳进你眼睛里了?
生:跳进我眼睛里的是那个“居然”。我觉得收获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 么要用“居然”这个词呢?
师:从“居然”你看出来收获以后他的家人是想到还是没想到?
生:没想到。
师:没想到,所以用居然。但是为什么就没想到呢?别着急回答,看你们能不能联系上下文找找答案。(学生稍读书后举手)
生:因为没过几个月就收获了。
师: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
生:要短。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看看母亲说的话,你能发现原因吗?
生:因为它本身是亩荒田。
师:你瞧瞧,他特别会读书,是什么地?
生:荒地。
师:荒地啊!那能种出来是不容易。没想到!
生:我们姐弟几个这是第一次种花生。
师:又是荒地,又是第一次种,没经验,结果种出来了。意外不意外?
生:意外。
师:仅仅是意外?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意外的高兴用个词叫什么?
生:激动。
生:喜出望外。
师:瞧,他说的词多好,喜出望外。那是惊喜啊!就让我们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来读读这段话。(师起,生齐读)
师: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吗?
生:“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它们之间应该是顿号,不应该是逗号。
师:他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判断,并列词语之间是顿号,这里却用的是逗号。问的好,为什么呢?猜猜看。
生:我想可能这些事情是间断的,所以才要用逗号。
师:你的意思是,每件事情都隔了一定的时间。那买种啊,翻地啊,播种啊,这几件事本身是一下就能完成的吗?
生:不是。也持续了一定的时间。
师:说得好,这么一猜就有答案了。其实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产生的。如果想要表达语气舒缓、时间较长的感觉,就用——
生:逗号。
师:是的。如果你们在写作文时有这样的需要,并列词语之间也可以用逗号,而不是顿号。恭喜大家,两关都通过了。
师:这一段话,寥寥数语,就交代了种花生、收花生两件事。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看除了这两件,还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生自由读文寻找答案)
生:还写了尝花生。
师:你们找找看,文中真正写“尝花生”是在哪儿?
生:“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
师:这会儿尝了没?(学生摇头。)还没呢!真正写尝花生的,看看课文的结尾,就那么一句话。说花生做的食品都——
生:吃完了。
师:是啊,就那么一句。还写了什么事?
生:还写了议花生。
师:是。其实那天晚上我们是边尝边议,可是经过刚才大家的寻找,发现种、收、尝都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却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生:因为是议花生这件事,让作者获得了终身的启示。
师:这是这篇文章的什么?
生:中心思想。
师:我给你个词——重点。
师:重点的部分作者写得详细、具体,而次要的部分写得?
生:少。
师:不详细不具体叫什么?
生:应该是略。
师:简略。
师:这是这篇著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你看我们已经看出来了,就是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我们平时写文章也不能平均用力,也得分主次,主要的详写,次要的略写。
精读重点:质疑问难,变教为学
师:下面我们就直奔重点,看看那天晚上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关于花生都谈论了些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3—15自然段,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生默读课文后自由质疑)
生:为什么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
师:后边怎么说的?
生:非常的难得。
师: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我的问题是天色既然不是特别好,父亲为什么也来?
师:父亲回家那不是应该的么?问题在哪?
生:为什么父亲来实在很难得?
师:你问得多好,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对不对?可是作者却说父亲来了很难得,实在很难得。猜猜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父亲工作太忙了。
师:他根据生活经验猜想,父亲可能工作很忙。孩子你猜对了!可忙什么?快速地翻一翻课后的资料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他忙些什么?
生:他的爸爸是一位爱国志士,可能……在和台湾交流。
师:呵呵,倒不是。因为大家不了解背景,我简单地介绍一下。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许地山就跟随他的父亲来到了大陆,那个时候许地山的父亲在广东一带做知县,平时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所以很难跟家人在一起团聚。而那天晚上天色还不大好,父亲也来了,所以说——
生:实在难得。
师:是的,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是的.,父亲和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的母亲一样爱孩子。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个可贵指什么?
师:我可以这样理解吗孩子,你是在问,父亲说花生的好处有一样最可贵,为什么说它最可贵,是这个意思吗?
生:对。
师:你瞧瞧这个孩子问的问题,多重要。他抓住了父亲的话来思考“为什么父亲说花生有一样最可贵?”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先得知道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然后再想一想为什么父亲说可贵,(归纳问题,板书)
师:问题提出来了,靠谁解决?
生:靠自己。
师:我最欣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为了更好地读书思考,老师这儿有个友情提示,先围绕问题读课文,就读第十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再把自己的理解简单地批注在旁边。写完了可以和同学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听听别人的意见。
(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
师:好了,孩子们,我看大家都写的差不多了。谁来说说,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师:呦,瞧瞧你们,刚才读书很有效率,这么多人都举手了。我最喜欢看到课堂上你们林立的小手。你来说。
生:我觉得花生的品格最可贵,父亲就是要我们像花生一样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炫耀自己。
师:一连说了这么多词。有两个词我特别喜欢: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谁能读读课文的原文?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师:她读了原文,很好。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你们也想想:父亲说花生吧就说花生,扯上桃子、石榴、苹果干什么呀?
生:因为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都非常漂亮,而且是挂在高高的枝头上,如果像桃子、石榴、苹果这样,张扬自满,我觉得很不好。
师:其实大家想一想,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那儿,就是在炫耀吗?——摇头了。不是。那是它生长的特点呀,对不对!它就长在那!你说苹果要是长土里去那还叫苹果吗?
师:刚才这个孩子的发言有一点我很欣赏,就是她发现了父亲其实是在拿花生跟和它的生长特点截然不同的桃子、石榴、苹果干什么?
生:作比较。
师:聪明!对比啊!对比的结果就是让我们更加体会到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像刚才那位孩子说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外表不好看的花生却能默默地给人带来好处,真的是更可贵,更让人钦佩。让我们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花生的这份可贵。
师:先自己练一练。
师:看来练得差不多了。谁来读?
(一生读)
师:读得很流利,孩子。请坐。特别是你有勇气读,这就很好。老师刚才听她读有点心痒痒,我也想读,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们允许了,我就试试。
(师读。)
(孩子们鼓掌)
师:看起来读得还不错。你们能像我这样读吗?
生:能!
师:相信你们能比我读得更好!
(生读)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父亲说花生可贵是因为它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质可贵,这也正是父亲为什么说它最可贵的原因(擦去黑板上的问题)。
深化主题:品词析句,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深刻体悟
师:课文读到这里,孩子们,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生:不是。
师:你们摇头了,说不是。不仅仅是在说花生,是在干嘛?
生:在讲做人的道理。
师:哪句话明白告诉我们,在讲做人?
生:“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真有眼光。看看这句话,明白在讲做人啦!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做人外表可以丑陋一些,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
师:她的意思是说,外表丑一点没关系,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少年许地山也正是这样理解父亲的话的,他说——(幻灯出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生齐读。)
师:我发现齐读的时候我听不出你的理解。谁能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谁想?
(一生读)
师:我听到两个词,一个是“体面”,什么是体面?
生:体面就是……
师:有点困难。看看我今天的穿得体面吗?——好看吗?还行。穿的好看叫体面。长的呢?(帅)那也叫体面,长得体面。体面就是外表光鲜好看。——你继续说。
生:不要只看一个人的外表怎么样,要看他的内心美不美。
师:我听见她刚才强调——不要“只”,你再读一遍,把那个“只”读出来。
(生再读,强调“不要‘只’讲体面”)
师:比刚才好多了。这句话是讲人能不能讲体面?讲体面有没有错?
生:没有。
师:比如说我今天穿的邋里邋遢地来是对你们的尊重吗?不是,所以讲体面并没有错,关键是不能——
生:不能只讲体面。
师:是的,不能只讲体面。不能只讲究外表光鲜好看,只顾自己生活的平实安逸,而要做有用的人。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再请一个孩子读。不要做——
(一生接读)
师:什么是有用的人呢?
生:他得乐于帮助别人。
生:就是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师:能举个例子吗?哪些人是有用的人?
生:警察。
师:警察是。还有哪些?
生:为人分忧的人。
师:“为人分忧”,用得好。还有哪些人?
生:还有义工。
师:义工?说说看他们怎么了?
生:就像地震中那个阿福为了救人而牺牲。
师:说得多好啊!谁能像他这样说说。
生:我觉得清洁工也是,就是每天早上起得很早都在默默奉献。
师:这个城市的清洁可离不开她们。
生:我觉得我们要做给别人雪中送炭的人,我们要默默地给别人奉献,不图虚名。
师:你的意思是说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去帮助他,是吗?
生:我觉得老师就是这样默默奉献的人。
师:比如说,看看台下。
生:台下很多都是老师,大家每天都要紧着批作业、教课,很辛苦。
(台下听课教师鼓掌)
师:谢谢你,孩子。我替在座的老师谢谢你!其实我想在座的老师和我一样,只要你们学有所获,我们的付出是心甘情愿的。刚刚大家说了不少,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他们的工作看似不起眼,但是他们都对这个社会有用。我们做人就要做——
生:有用的人。
师:不要做——
生: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老师也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他留学西洋多年却从不穿西服,不抽烟不喝酒,大部分收入都用来买书;在香港大学任教时,他以系主任的身份每周还上20小时的课;抗日战争时间,他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号,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著名作家郭沫若评价他说,他有献身精神,对于名利竞逐,极其恬淡。”他就是本文的作者——许地山。他曾说说——(幻灯出示)
生齐: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奉献。
师:(对一生)你读得特别好,孩子。现在知道许地山为什么将“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了吗?
生:因为他要提醒自己,时刻要做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师:说的多好。他是把落花生的品质作为自己一生做人的追求。这篇文章谈论的是落花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
生:以物喻人。
师:借物喻人。
布置作业:读写结合,读活用活
师:课文学到这儿,这节课快要结束了,老师最后有个小小的请求。在我兰州的班级里有个同学,他叫小鹏,大鹏展翅的鹏。这个孩子的父亲是我们兰大的保安,而其他孩子的父母亲大多都是大学教师,所以小鹏在班里常常抬不起头。学了这篇课文,我想请大家给小鹏写封信,用你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鼓励小鹏,让他抬起头来,和你们一样的自信、幸福。你们可以把写好的信发到我的邮箱里(幻灯出示邮箱地址)。老师期待你们的信可以改变小鹏。
【小学语文《落花生》词义教学片段实录】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12-27
小学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01-21
小学语文《落花生》教学反思04-14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实录——《风》教学实录06-10
小学语文《落花生》教学反思(10篇)04-14
小学语文《落花生》教学反思10篇04-14
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06-13
语文落花生教学反思04-03
语文落花生的教学反思12-27
小学语文《落花生》教学反思集锦10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