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江南”再发现阅读解析

时间:2021-05-04 16:33:36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江南”再发现阅读解析

  胡晓明

“江南”再发现阅读解析

  ①中国历史与文学的文献中可见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长期以来,虚虚实实,或浓或淡,强化着一种超乎一般所谓地域文化的认同,即可谓“江南认同”。“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海内外流传。“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已成为中国永远的抒情美典。

  ②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入骨的相思,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迷魅。男女之思,友朋之念,进而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苏东坡诗:“犹做江南未归客”,姜夔“昭君不谙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以及吴梅村“世间何物是江南”才有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作为江南认同的江南意象,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③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从西周时代即已经有中原中心的意识。一直到三国时代,江东孙吴,三分天下有其一,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

  ④所谓江南文化,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北来的,是发源于洛阳而被侨民带到江南的文化,这是中原移民文化。如谢道韫(东晋才女,谢安侄女,王羲之儿媳)祖籍河南,自其祖南迁以后到她已是第三代侨民,一生都在江南,她的作品自然归在南方文学里了,但她继承的其实是在北方就已形成的强大的家族文学传统。二是南方人向由政治中心迁来的大批北方人学习的结果,几代以后便渐渐置换成江南意识,是经过模仿、交融、选择、消化的文化习得。这似乎可称之为江南文化之二源。两部分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一方面是在地的、生根的、非异己的,另一方面又是有本的、深厚的、高级的;前者使文化免除了排他性,后者使文化具有了优越性。没有哪一个地域文化有如此方便善巧的因缘和合,这一文化认同的过程,表明了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深刻的联系,这正是江南文化不同于巴蜀文化、粤闽文化等的特质,也是江南文化特别具有生机与活力的重大动因。

  ⑤“江南”所指涉的空间,与其说是具体的地理空间,不如说是一个特定的精神空间。

  (节选自2011年2月19日《文汇报》)

  10.读完《“江南”再发现》,你觉得作者发现了什么?(3分)

  (3)第④段中,谢道韫这一论据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3分)

  12.“江南美,江南愁,美得令人伤心,愁得肝肠寸断”,下面不适合引用来表达这种情感的一项是(2分)                                   【▲】

  A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B.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C.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D.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

  10.①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②发现了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③发现了江南文化的两个来源。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因为题干中有“作者发现了什么”,所以可以用原文回答。

  11.不可以。因为-事例具体论证了tr南囊犯”喇E来的-是发源于牿阳而被侨民带到扛南的文他一选一观点。

  解析:此题考查论据及其作用的把垣.看一十论据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关键看该论据能否很好地证明文章的内容。此处运用了谢道韫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能很好地证明前面一句“一是北来的,是发源于洛阳而被侨民带到江南的文化,这是中原移民文化”。

  12.C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所表达情感的把握。C项是写王昭君对中原大地的想念。

【“江南”再发现阅读解析】相关文章:

《贞观政要·论俭约》阅读解析05-17

现代文阅读解题思路解析10-08

高考现代文阅读方法解析10-07

江南古诗07-22

《丰乐亭记》阅读练习(附答案解析)03-26

张养浩《水仙子·咏江南》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12-25

现代文阅读想象类考点解析10-09

现代文阅读解说类考点解析10-09

现代文阅读与鉴赏考点解析10-08

走在江南散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