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意境内涵的文化学阐释阅读理解
所谓道家意境,就是以道家文化精神为主导的艺术意境
道家文化精神可用一个字概括,这便是“道”。“道”是一种“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的最高宇宙本体的存在。“道”是最高的存在,而“天”、“地”、“人”都是“道”的派生物。在体现道这一点上,天、地、人是一致的。《山木》说:“人与天,一也。”不过道儒两家的“天人合一”观是不同的。在儒家那里,天与人是父子关系;而在道家这里,天与人则是兄弟关系。父子关系,就罩着一层伦理的色彩,故强调一个“德”字;兄弟关系,就浸着一片平等的亲情,故强调一个“情”字。因此,道家的思想就更具有艺术意味,也更接近于美学。于是,道家思想对于中国文人和中国文学的影响更大。林语堂先生说:“一切优美的中国文学,……都深染着这种道家精神。”
道家文化精神的核心,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这便是“无”。“道”的核心就是“无”。它是一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主体无法感知的最高存在。按照《老子》二十一章对于“道”的推演,是由“无→象→物→无”,也就是从“无”开始,最终又归于“无”。如一朵花,从无花始,到有花,再到无花;一个人,从无此人始,到有此人,再到无此人。这是一条从“无→有→无”中总结出来的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一个生命的过程,也是一个哲学的圆圈。但这只是本体的“无”,即“无”的宇宙哲学。此外,还有一种主体的“无”,即强调主体的“无情”、“无为”。这是“无”的人生哲学。主体的“无”与本体的“无”不同,它即是“超越”,是一种超越的人生态度和主体人格境界。因此,如果说,儒家在强化主体的话,那么,道家则是在淡化主体。
因此,在以上道家文化思想影响下的艺术意境,即道家意境,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物我不分的意境。庄子说:“万物与我为一。”在道家那里,真正有一种澄心观物的超越的态度,因而物与我、人与自然也真正地融为一体了。由于儒家凸显主体(我)的地位,所以,在儒家那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单向的;而道家则是淡化主体(我)的地位,所以,在道家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双向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另一种是无我意境。道家贵无,在他们看来,既无本体,也无主体;既无物,又无我。但在艺术中,却衍生出无我意境来了。陈来先生说,庄子、陶渊明体现了无我之境。蔡报文先生也说:“‘无我之境’就是‘庄学之意境’。”此类意境属老生常谈,故不举例。总之,陶渊明、李白等人的诗境是道家意境的杰出代表,山水诗、玄言诗、山水画中亦多有道家意境。
(选自《意境内涵的文化学阐释》,有删改)
8.下列对道家文化和道家意境的阐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道家文化精神可以用一个“道”字来概括,其核心也就是一个“无”字。这个“无”既是本体的“无”,又是“主体”的“无”。
B.按照《老子》二十一章对于“道”的推演,即由“无→象→物→无”,也就是从“无”开始,最终又归于“无”。这是“无”的人生哲学。
C.儒家强调“德”,道家强调“情”,故道家的思想更具艺术意味,更接近美学。道家意境是以道家文化精神为主导的。
D.道家意境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物我不分的意境,一种是无我意境。在道家那里,打破了物我的界限,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双向对话和交流。
9、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道家的宇宙图式中,“道”是最高的存在,而“天”、“地”、“人”都是“道”的派生物。就是说,道在天中,在地中,在人中,处处皆有道。
B、道家文化强调主体的“无”,即强调主体的“无情”、“无为”,这是一种超越的人生态度和主体人格境界。这也符合道家修养所要求的清心寡欲、清静无为。
C、陶渊明、李白等人的诗境是道家意境的杰出代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李白的“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种“物我交融”的意境的典型体现。
D、儒家强化主体,道家淡化主体。儒家是一种有我之境,道家意境是一种无我之境。杜甫的诗歌经常吟咏忘记自我的痛苦得失而忧国忧民的情怀,这就是一种无我的道家意境。
10、金圣叹说:“我看花,花看我。我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我,花到人里来。”请从人与自然交流的关系角度,简单说明这属于儒家意境还是道家意境。(3分)
答案
8、B(这是“无”的宇宙哲学。)
9、D(杜甫的诗歌是有我的儒家意境的典型代表。)
10、是道家意境。在儒家那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单向的,即只有“我看花”,而没有“花看我”;在道家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双向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即既有“我看花,人到花里去”,又有“花看我,花到人里来”。
【意境内涵的文化学阐释阅读理解】相关文章:
《变》阅读理解10-21
《山雨》阅读理解09-24
时间阅读理解11-11
《夏夜》阅读理解06-20
《社戏》阅读理解08-21
社戏阅读理解10-10
《白鹭》阅读理解09-06
《父亲的眼神》阅读理解阅读10-17
《旧唐书》阅读理解08-10
卡罗纳阅读理解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