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阅读理解曹刿论战

时间:2022-09-20 20:38:40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阅读理解曹刿论战

阅读理解曹刿论战1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理解曹刿论战

  【甲文】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

  濠州定远县一弓手,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与之乘 弓手应声刺之

  B.远近皆服其能 其真无马耶

  C.学而不思则罔 遂曳矛而斗

  D.见必与之决生死 轻寡人与

  1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齐人三鼓(鼓:击鼓) B.公将驰之(驰:奔跑)

  C.远近皆服其能(服:佩服) D.适值偷在市饮酒(适:恰好)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则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胸有成竹。

  B.乙文“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这句话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主人公都善于把握战机,从而一举取得胜利。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来表现主人公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参考答案:

  10.A 11.B 12.D

  13.①第一次击鼓能振奋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衰竭了。(2分)②你敢和我在县尉的马前决一生死吗?(2分)

阅读理解曹刿论战2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 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 (《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撒。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1.文段理解。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___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____”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__________,【乙】文写的是__________。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__________”这一句。

  2.齐鲁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结合课外积累,你能再举出两个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吗?

  我的积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远谋 ; 鄙

  (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

  (3)取信于民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

  2.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

阅读理解曹刿论战3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耒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F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⑦虏③人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⑥。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①廉范:廉颇的后代。②故事:按旧例。③虏:敌人。④移文:发文书。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⑥交缚:交叉缚扎。⑦热火:点火。⑧星列:像星星一样布满。⑨待旦:等到天亮。⑩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字。

  (1)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

  (2)会匈奴大入塞:___________

  (3)范兵不敌:_______________

  (4)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下面这句话的朗读停顿。

  虏 众 盛 而 范 兵 不 敌。

  3、翻译句子。

  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_____________,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

  参考答案:

  1、(1)倒下(2)正遇上(3)抵挡(4)击鼓

  2、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3、吏想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廉范不肯,亲自率领士兵抵抗。

  4、知己知彼(或抓住战机)

阅读理解曹刿论战4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弗敢加也 加:________

  (2)望其旗靡 靡: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思想的句子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虚报。(2)倒下。

  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意对即可)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阅读理解曹刿论战5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9题。(15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⑴。宋人既成列⑵,楚人未既⑶济。司马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⑸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⑹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⑺伤,不禽二毛⑻。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⑼,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⑴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 ⑵成列:指摆好阵势。 ⑶既:尽,全部。 ⑷司马:官名,指子鱼。 ⑸陈:同“阵”,指摆好阵势。 ⑹门官:国君的卫士。 ⑺重(chónɡ):重复,再次。⑻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⑼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5.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

  ⑴下 视 其 辙 ⑵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⑴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 ⑵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__________

  7.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⑴[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

  ⑵[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4分)

  参考答案:

  5. ⑴下/视其辙 ⑵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6. ⑴赐福,保佑。⑵大腿。

  7. 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⑵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8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⑵及其未既济

  9.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阅读理解曹刿论战6

  (甲)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问题。(2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选自《左传》或《左传·庄公十年》,相传作者是左丘明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小信未孚(使人信服 ) ②小大之狱(案件)

  ③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④望其旗靡(倒下)

  3.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2分)

  答:战前——鲁浅陋; 曹 有远谋 。 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 曹 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 茫然不知 曹细说原委(举出1例,即得1分)。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1分)

  4.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答:(1)政治方面:1分。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1分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5.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 (3分)

  答: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学生结合课文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记2分)

  (甲)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文章出自于《孟子 告子下》,孟子 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1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 苦其心志 (使……痛苦) (2)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 辅佐)

  (3) 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4) 人恒过,然后能改(犯过失)

  3、本文从哪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益处?(2分)

  答:造就人才 治理国家

  4.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用课文词语回答) (2分)

  5.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3分)

  答: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之成理均可。

阅读理解曹刿论战7

  阅读文言文,回答10-14题。(共11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牺牲:(2)衡: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何以战?译文:

  (2)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

  【小题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用原句回答)(3分)

  【小题4】.找出【甲】段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乙】段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2分)

  【小题5】.从【甲】段或【乙】段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案

  【小题1】(1)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

  【小题1】(1)(您)凭借什么作战?

  (2)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

  【小题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评分说明:(3分)每空各1分。

  【小题1】【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评分说明:(2分)每句各1分。

  【小题1】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明了每个人难免会犯错误,当我们敢于面对并勇于改正错误时,就会不断进步。

  评分说明:(2分)言之成理皆可得分。

阅读理解曹刿论战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1~5 题。(14 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⑦济,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节选自《公羊传》)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

  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 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 分)

  ⑴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⑵然后襄公 鼓. 之 鼓:

  2.下 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⑵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译文:

  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 分)

  答:

  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分)

  答:

  【答案】

  1.(1)战胜(攻破) (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

  2.C(ABD 三项均为介出处所,可译为在;C 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13.

  (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4.

  示例一:鲁庄公不鄙。(1 分)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 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1 分)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 以取胜。因此,鲁庄 公鄙。

  5.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

阅读理解曹刿论战9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①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②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③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释】①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②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③倍,通“背”,违背,背叛。

  8.下面哪一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9.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2分)

  A.何以战?

  B.子将何欲?

  C.何为者也?(《晏子使楚》)

  D.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l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以勇力事鲁庄公

  ②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11.乙文中鲁国最终能将“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的'原因是什么?(3分)

  12.结合甲、乙两段文字的内容,具体说说鲁庄公在使用人才方面有什么可取之处。(2分)

  参考答案:

  8.C(2分)

  9.D(2分)

  10.①(曹沫)凭借着勇力侍奉鲁庄公。(2分,关键词“以”、“事”)

  ②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略的土地。(2分,关键词“乃”、“许”、“尽”、“侵”)

  11.曹沫凭借勇力,以死相胁,逼迫齐桓公答应交还失地。齐桓公怕反悔会失信于诸侯,失援于天下,只能实现承诺归还领土。(3分,写出一点得1分,写出两点得3分)

  12.礼贤下士,能虚心听取和采纳曹刿的建议;宽厚待人,曹沫带兵与齐交战,连连失败,导致鲁庄公只能割地求和,但是他没有问罪于曹沫,还是让他做将领。(2分,要有具体分析)

【阅读理解曹刿论战】相关文章:

《曹刿论战》改写06-19

《曹刿论战》改写06-19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06-08

《曹刿论战》人物分析12-09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12-29

《曹刿论战》原文翻译11-15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01-22

曹刿论战原文及赏析12-24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07-29

曹刿论战之长勺之战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