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公孙牧豕诗词典故

时间:2023-12-13 09:31:11 海洁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公孙牧豕诗词典故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用到过典故吧,典故在传达表现事物事理中毕竟是隔了一层,是一种由彼而产生的联想,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典故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公孙牧豕诗词典故,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孙牧豕诗词典故

  典源出处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汉书·公孙弘传》亦载,略同。

  释义用法

  公孙弘为汉武帝时丞相,封平津侯,少年时家贫,给人家放猪,直到四十时才开始学习 《春秋》等书。后以此典指士人出身贫贱。

  用典形式

  【牧豕】 明 ·陈子龙:“读书射猎徒为尔,何况饭牛还牧豕。”

  【公孙牧豕】 清·孙枝蔚:“宁戚既饭牛,公孙亦牧豕。”

  【平津牧豕】 宋·黄庭坚:“平津善牧豕,佽飞能斩蛟。”

  【四十有牧豕】 金·元好问:“四十有牧豕,五十有负薪。”

  公孙牧豕典故

  公孙弘,西汉初年的儒生。他自幼家贫,以牧猪为生,到四十多岁才开始学习儒家经典。

  孔子以来的儒生恪守“君子不器”的观念,意思是说儒生只讲治国平天下的理论,而不屑于学习具体的治国平天下之术。这样,儒生往往以峨冠博带的形象出现,在实际政治面前不免显得迂腐。儒生的这一弱点正成为法家攻击的要害。所以在西汉建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儒生实际上没有什么地位,政治权力仍掌握在法吏阶层手中,即使像董仲舒这样的名儒也不例外。董仲舒的理论虽然受到汉武帝的重视,但他本人在实际政治中可以说无所作为,被流放出去做地方官。

  但公孙弘不同,他虽然为儒生,以治儒家经典《春秋》而名闻天下,但位至丞相,政治地位远在董仲舒之上。他的最显著特点是以儒术作为法家政治的修饰,即是说实际政治是法家的,但表面是儒家的。

  后来,“公孙牧豕”这一典故,用来指士人出身贫贱。

【公孙牧豕诗词典故】相关文章:

诗词典故08-05

焚骨扬灰诗词典故09-20

吹牛的诗词典故09-20

盖了诗词典故09-20

丹青的诗词典故09-20

出谷迁乔诗词典故09-20

反裘负刍诗词典故07-04

箪食壶浆的诗词典故09-20

阿堵物的诗词典故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