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老骥伏枥的诗词典故

时间:2023-04-11 09:26:11 晓怡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老骥伏枥的诗词典故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典故吧,典故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那么,都有哪些经典典故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老骥伏枥的诗词典故,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骥伏枥的诗词典故

  老骥伏枥的诗词典故 篇1

  用典形式

  【老骥】 宋·黄庭坚:“老骥心虽在,白鸥盟已寒。”

  【伏枥】 南朝宋·鲍照:“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今。”宋 ·苏轼:“我衰正伏枥,垂耳气不振。”清·蒲松龄:“狂情不为闻鸡舞,壮志全因伏枥消。”

  【枥骥】 宋·陆游:“枥骥虽存千里志,云鹏已息九天风。”

  【万里心】 元·郝经:“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

  【千里心】 清·吴元龙:“伏枥虽虚千里心, 脱翻适长林性。”

  【千里志】 宋·苏轼:“病马已无千里志,骚人长负一秋悲。”清 ·王鹏运:“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

  【伏枥驹】 唐·李白:“騄骥本天马,素非伏枥驹。”

  【壮心休】 宋 ·陈与义:“依然还故枥,寂寞壮心休。”

  【骥伏枥】 宋·陆游:“壮心空似骥伏枥,病骨敢怀狐首丘。”

  【心如老骥】 宋·陆游:“心如老骥长千里,身似春蚕已再眠。”

  【未甘伏枥】 宋·刘骘:“骥老未甘秋伏枥,剑闲犹觉夜冲星。”

  【老马伏枥】 唐·王昌龄:“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宋·陈师道:“老马甘伏枥,游魂还故乡。”

  【老骥伏枥】 宋·苏辙:“长鲸渴水求人海,老骥伏枥思就车。”宋 ·陆游:“老骥嘶鸣常伏枥,寒龟藏缩正支床。”

  【伏枥心长】 元·燕公楠:“谩伏枥心长,衔图志短,岁晏欲谁与?”

  【栈边老骥】 宋·陆游:“栈边老骥心空在,爨下残桐尾半焦。”

  【烈士暮年】 宋·苏轼:“烈士叹暮年,老骥悲伏枥。”

  【老骥思千里】 唐·杜甫:“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

  【高材难伏枥】 明 ·汤显祖:“高材难伏枥,薄别且从船。”

  【骥老心未穷】 南朝梁 ·沈约:“骥老心未穷,酬恩岂终毕。”

  老骥伏枥的诗词典故 篇2

  【老骥伏枥的典故出处】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老骥伏枥的典故释义】

  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老骥伏枥的历史典故】

  东汉末年,诸侯四起,天下大乱。其中以曹操最有远见,他想统一天下,重新建立安定的社会。

  曹操自从“挟天子令诸侯”,许昌屯田以后,先后消灭了董卓、黄巾军、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地方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从此,军威大振,曹操更加雄心勃勃。但是,袁绍的两个儿子投奔了乌桓,企图借助乌桓的力量卷土重来。乌桓的经济、文化较落后,当时尚处奴隶制时代。他们乘中原地区经常混战,常常侵袭汉朝的领土,北方人民的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对此,曹操决心征讨乌桓。

  公元207年,即建安十二年,曹操亲自统帅大军北上远征乌桓。当时曹操已年过半百。古人认为,人到50岁,就进入衰老阶段。这点曹操心里也十分明白,但为了彻底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真正统一北方,他胸怀宏志,人老心不老,仍然驰骋疆场。经过长达几个月的艰苦行军作战,曹操在白狼山一带与乌桓的`20余万兵马进行了激烈的争战,彻底击败了乌桓,杀死了他们的头领,十几万人被迫投降。

  曹操率领大军,凯旋而归。在返回的路上,曹操带着胜利的喜悦,想着自己已经是五十三岁的人,但历史的重任肩负在身,统一中原的大业尚未完成,他激情澎湃,赋诗一首: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这首诗表现了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那变革现实、统一中原的豪情壮志。

  【老骥伏枥的典故成长心语】

  曹操在他年过半百时,仍然充满雄心壮志,而我们青少年,更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坚定为理想奋斗终生的信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句话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而对于我们来说,这句话同样意义非凡。作为学生,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不虚度年华。

  老骥伏枥的诗词典故 篇3

  【注音】lǎo jì fú lì

  【出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诗

  【释义】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用于老年人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老当益壮、壮志凌云

  【相反词】老气横秋、老态龙钟

  【押韵词】挨打受气、愧悔无地、白驹过隙、不食之地、吼天喊地、走投无计、伺瑕导隙、机会主义、脚踏硬地、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年代】古代

  【教学同步】这是一些真正的人,永不衰老的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赵鑫珊《人是什么》高中五册·课文·2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先后消灭董卓、黄巾军、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地方势力,控制北方领土。袁绍的儿子投奔北方的乌桓,53岁的曹操亲率大军彻底征服20万乌桓人,凯旋后作《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成语示列】用飞龙在天,对老骥伏枥。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

  【其它使用】

  ◎ 信写好后,由全家识字的人逐个作了"审查",爱好文学的小儿子提议加上曹操的'两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现在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和经验,通过各种方式继续为我州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做贡献。

  ◎ 您在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勤于研究,可谓老骥伏枥,壮心未已。

  老骥伏枥的诗词典故 篇4

  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诗。

  东汉后期的曹操,在他年轻时曾做过下级军官,在消灭董卓的势力和平息黄巾军起义过程中逐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后来成为汉献帝的丞相。他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办法,先后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地方军阀,逐步控制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在这些地区,他注意发展生产,限制土地兼并,为社会的安定和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当时汉朝东北边境,有一个奴隶制的少数民族——乌桓,曹操消灭了袁绍的`势力以后,袁绍的两个儿子就投奔到了那里,想借机东山再起。另外,乌桓的首领,也经常趁着中原混乱的机会入侵汉朝的领土,不仅掠夺大量的财物,而且抓走许多汉人去作奴隶。于是,曹操为了彻底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和稳定东北地区的边境,在公元207年亲自统率大军征讨乌桓。

  当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古人认为: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了五十岁就已经逐渐衰老了,距离死亡也就不远了。曹操当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并没有因为年老力衰而意志消沉,而是以一种豪迈的气概面对自己要完成的事业,继续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经过几个月的激烈战斗,曹操终于在白狼山战斗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杀死了乌桓的头领蹋顿,二十万乌桓人也被迫投降。在带领大军凯旋的途中,他有感而发,写出了一首气势豪迈的长诗,这就是著名的《步出夏门行》,这首诗写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是:曾经驰骋战场的骏马,虽然年老力衰卧在马槽旁,但它的心仍向往一日千里的飞奔。胸怀远大理想的斗士,虽然已到了生命中的垂老时刻,但生命不息,他那颗奋勇拼搏的心就一刻也不停止!通过这些诗句,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曹操的文学才华,更可以体会到他那豪迈的气概和伟大的奋斗精神。

【老骥伏枥的诗词典故】相关文章:

历史的典故:老骥伏枥04-17

老骥伏枥的典故介绍04-29

老骥伏枥造句03-31

诗词典故01-10

用老骥伏枥造句05-25

老骥伏枥的成语解释04-29

积毁销骨诗词典故11-05

焚骨扬灰诗词典故04-30

粗枝大叶诗词典故11-05